全乱了!北溪管道被炸,克里米亚大桥被炸,10万驻欧美军进入战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克罗米亚大桥被炸了吗知乎 全乱了!北溪管道被炸,克里米亚大桥被炸,10万驻欧美军进入战备

全乱了!北溪管道被炸,克里米亚大桥被炸,10万驻欧美军进入战备

2023-08-04 1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短时间内,欧洲方向的局势似乎完全乱了,在北溪管道被破坏之后,克里米亚大桥也被炸,更有消息传来,俄罗斯可能在黑海测试重量级核武器,似乎是作为佐证,美军高官提醒所有驻欧美军必须进入战备状态。

近期,乌克兰局势的恶化速度可谓出人意料,局势的负面影响因素出现了明显的外溢。综合多家媒体消息报道,当地时间10月8日,俄罗斯的“世纪工程”——克里米亚大桥上突发爆炸,一段公路桥被炸断,连带着铁路桥上的一列火车也被引燃。从目前俄罗斯方面公布的调查情况来看,大桥因一辆装载了炸药的卡车爆炸所受损,袭击属于典型的低技术的汽车炸弹袭击。结合此前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溪-2”管道遇袭,俄罗斯在东欧地区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遭受了密集的破坏,这恐怕是西方支持的乌克兰为了报复俄罗斯而作出的袭击行动。

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和西方的挑衅态度,几乎已经到了一个忍无可忍的程度。对俄罗斯北溪管道的袭击,几乎切断了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运输,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而对克里米亚大桥的袭击,则是跨越了俄罗斯再三警告的战略红线。作为俄罗斯本土连接克里米亚半岛的关键枢纽,克里米亚大桥如今也是俄军在克里米亚和赫尔松的部队的关键后勤大动脉。同时,克里米亚大桥也帮助俄罗斯实现了对亚速海的封锁,由于该桥梁的存在,亚速海实际上无法让大型军舰从黑海进入,因而让亚速海成为了俄罗斯的“内海”。因此,克里米亚大桥是俄罗斯不可触摸的战略红线,之前莫斯科再三警告过袭击此桥的严重后果,而现在,乌克兰方面似乎接近于触碰俄罗斯的最后红线了。

在乌克兰战事日益不利于俄军,且乌克兰的挑衅行动威胁到俄罗斯核心目标的情况下,外界都在猜测俄罗斯会以怎样的行动进行反制。此时,有外媒分析了一种可能的行动,那就是俄军或将在黑海测试自己的核武器!据英国泰晤士报消息报道,普京已经下令将载有核武器的火车开往俄乌边境。据此,泰晤士报做出了一个猜测,那就是俄罗斯可能在接下来,在靠近北约成员国的黑海进行“波塞冬”核动力鱼雷的试验。作为俄军近年来最新发展的战略核系统之一,“波塞冬”据信能够在深水以极高的航速航行,几乎无法被拦截。其航程可达数万公里。最恐怖的是,其携带的核战斗部,最大当量可达1亿吨TNT,若在靠近港口的海域爆炸,可以引发一场灾难性的海啸!如果俄罗斯真的对这种武器进行测试,那么对世界局势的冲击可能是爆炸性的。

根据西方媒体之前的估测,俄罗斯方面最保守地使用核武器的策略,就是在黑海海域测试核弹,向西方和乌克兰展示俄罗斯的核能力,并传递出俄罗斯可能使用核武器解决问题的威慑。在乌克兰局势不利于俄罗斯,且西方和乌克兰咄咄逼人的当下,俄罗斯似乎有理由进行一次这样的实验来恐吓对手。事实上,对于俄罗斯的相关威胁,美军内部其实也已经非常紧张。早在9月份,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上将就公开表示,目前不清楚俄罗斯会如何回应乌克兰局势,驻欧美军需要提高警惕。按照米利的话说,“在危机中,你无法高度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和警戒状态!”

从美军高层的发言,我们可以听出其言语中对可能爆发美俄直接冲突的担忧,也能获悉驻欧美军其实已经进入了高度的“战备状态和警戒状态”。如今,美国驻扎欧洲各地的军队,加上文职和辅助人员,总数超过了10万大关,加上北约各国的军力,那么在数量上对乌克兰的20万俄军也有着优势。可以说,局势对俄罗斯是非常严峻的,若和北约直接冲突,俄军除去依赖核武器之外几乎别无他法。随着局势出现愈发混乱的迹象,此时各方都需要谨言慎行,俄罗斯方面不应该轻易地使用核武器,而西方和乌克兰也应该牢记一点,那就是将一个拥有世界一流核力量的大国逼入退无可退的角落,恐怕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