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伊斯坎德尔”导弹或成“军舰杀手”:反制“宙斯盾”战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军反舰导弹最新消息图片 俄“伊斯坎德尔”导弹或成“军舰杀手”:反制“宙斯盾”战舰

俄“伊斯坎德尔”导弹或成“军舰杀手”:反制“宙斯盾”战舰

2023-04-10 0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8月13日报道称,中国最先研制了号称“航母杀手”的远程反舰弹道导弹。现在,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或许也有着同样的作战任务。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7月底和8月初,俄罗斯对黑海上的舰船开展了两次9K720“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北约代号SS-26“岩石”)的模拟“电子发射”。

“俄罗斯防务政策”博客解释说:“‘电子’发射可能意指实战模拟,即导弹部队在不发射实弹的情况下准备并执行实际发射的所有程序。”

报道称,但是,俄罗斯到底模拟发射了什么导弹?“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的开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意在取代“飞毛腿”战术导弹系统,它是一种公路机动导弹系统,能够发射多种型号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M”是单级弹道导弹,拥有核常兼备打击能力,最大射程为500公里。

“焦点新闻以外的俄罗斯”网站还描述了“伊斯坎德尔-K”导弹系统如何能够发射反舰型R-500“口径”巡航导弹,该弹射程为500公里。这篇网站文章写道:“这种导弹以敌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为打击目标,要对付的基本上就是能够搭载‘战斧’巡航导弹和拥有‘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俄军9K720“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

【延伸阅读】威慑北约!俄军在黑海试射弹道导弹反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日,俄罗斯南部军区第49合成集团军下辖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部队,在黑海沿岸地区罕见举行了一次针对海上目标的实弹打靶演练,针对美国和北约意味十分明显,本图集就此为您简析。图为“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发射瞬间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发射车进入预设阵地,并发射导弹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K720“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北约代号:SS-26 岩石),全长7.3米,弹径0.9米,采用单级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可通过更换不同重量(480千克至700千克)弹头的方式,来调整射程(最小50千米,最大500千米)以此规避《中导条约》的限制。每辆“伊斯坎德尔”-M发射车可搭载2枚导弹。“伊斯坎德尔”-M于2006年正式列装俄军,是俄军现役远程地对地精确打击火力的主力之一。图为该型导弹技参数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SS-26的研发工作于1995年完成,但受苏联解体影响,直到2004年,俄军才宣布准备列装,随后该型导弹于2006年正式列装俄军。 图为9T250-1装填车正在吊装9M723战术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构成图,主要由6种车辆构成,左三种分别为运输起竖发射车、设备检测维护车、生活保障车;右三种:运输装填车、指挥控制车以及目标数据(准备)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作为俄军最新一代战术导弹,“伊斯坎德尔”-M采用了模块化弹头设计,可根据作战需要,换装重型高爆破片弹头、集束式弹头、燃料空气弹头或电磁脉冲弹头,具有较强的作战灵活性。 图为“奥卡河”战术导弹配备的9N74K集束式弹头,据称“伊斯坎德尔”-M也可通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M导弹发射车在士兵引导下,驶入预设阵地(壕沟)连续镜头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M导弹发射车在士兵引导下,驶入预设阵地(壕沟)连续镜头之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参演俄军导弹部队官兵,采用车外有线遥控的方式发射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同时起竖2枚导弹处于发射状态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发射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发射并命中目标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此次军演期间,俄军导弹部队共进行了2轮海上打击。俄媒称,“伊斯坎德尔-M”已开始换装类似“匕首”空射弹道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与过去只能打击地面目标相比,新增了打击海上静止目标的能力,如在海面或港内停泊状态的战舰。无疑将大幅增强俄军战术导弹部队对北约及美海军的威慑力。图为俄军械官吊装“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此次试射反舰型“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换装类似Kh-47M2“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的主动导引头,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反哺”,之前一直有消息称“匕首”是基于“伊斯坎德尔”-M导弹改进而来。图为挂载“匕首”导弹的俄军米格-31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艺术家绘制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发射车模型封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改进后的TEL发射车,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同时搭载9M728巡航导弹和9M723近程战术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T250-1装填车吊装战术导弹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军队-2016”展览上的“伊斯坎德尔”-M型战术导弹发射车,图中只起竖了一枚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其中一枚导弹起竖完成。

(2018-08-08 08:48:12)

【延伸阅读】目标柏林!俄战术导弹可换弹头增射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日,俄军9K720“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部队进行了野外模拟发射训练,再次将这种曝光率颇高的战术导弹带入人们的视野,本图集就此解读。图为俄军近日公布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部队训练图,此时的TEL(运输起竖发射车)已处于发射状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介绍“伊斯坎德尔“系列导弹之前,还需要提下它的前辈—9K714“奥卡河”战术导弹(北约代号:SS-23 蜘蛛)。这种由苏联斯科洛姆机械设计制造局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的先进短程战术导弹,由于采用了包括末端高速垂直下落弹道在内的新突防技术,且最大射程达500千米,命中精度CEP(圆概率误差)可达150米内,曾令北约阵营心惊胆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后来的美苏《中导条约》规定苏军必须销毁这种导弹,这一决定令军方痛心不已,也令苏军(及后来的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一种同型导弹填补空白。图为“奥卡河”导弹发射车模型绘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地上一字排开的SS-23战术导弹及未安装的弹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幸运的是,尽管“奥卡河”导弹因条约退役,但相关技术都被后续研发的“伊斯坎德尔”导弹(下文简称SS-26)所继承(许多原“奥卡河”的研发人员都有参与)。SS-26的研发工作于1995年完成,但受苏联解体影响,直到2004年,俄军才宣布准备列装,随后该型导弹于2006年正式列装俄军。 图为9T250-1装填车正在吊装9M723战术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是该系列最先服役的型号,据美国“全球防务新闻网”提供的数据,该型导弹全长7.3米,弹径0.9米,采用单级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可通过更换不同重量(480千克至700千克)弹头的方式,来调整射程(最小50千米,最大500千米)以此规避《中导条约》的限制。与奥卡河不同,每辆伊斯坎德尔”-M发射车可搭载2枚导弹。图为该型导弹技参数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构成图,主要由6种车辆构成,左三种分别为运输起竖发射车、设备检测维护车、生活保障车;右三种:运输装填车、指挥控制车以及目标数据(准备)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西方媒体绘制的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俄军“伊斯坎德尔”-M型战术导弹的射程示意图,可见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东欧大部分国家均在打击范围内,其最远500千米的射程可覆盖德国首都柏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斯坎德尔”-E(黄圈)与“伊斯坎德尔”-M(红圈)战术导弹部署在叙利亚赫梅尼姆基地所能覆盖的射程示意图,可见向北可覆盖土耳其的大部分领土,向南则可打击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作为俄军最新一代战术导弹,“伊斯坎德尔”-M采用了模块化弹头设计,可根据作战需要,换装重型高爆破片弹头、集束式弹头、燃料空气弹头或电磁脉冲弹头,具有较强的作战灵活性。 图为“奥卡河”战术导弹配备的9N74K集束式弹头,据称“伊斯坎德尔”-M也可通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导弹装有高精度捷联惯导系统,仅靠惯性制导就可以达到30-70米的打击精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进一步提高打击精度,“伊斯坎德尔”-M可加装“格洛纳斯”卫星制导头或光学末制导头。图为防务展上展示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光学末制导头,型号为9E436,重20千克,目标图像装订输入时间小于5分钟,圆概率误差CEP小于10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随着俄军作战需求的不断改变,“伊斯坎德尔“系列也推出了多种改进型,图中左侧两个红框标出的是前辈“奥卡河”系列战术导弹,右侧红框内包含了“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3种型号(M、K附翼型和E出口型)。最右的巡航导弹就是最新推出的“伊斯坎德尔“-K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斯坎德尔”-K型巡航导弹发射车,可与M型的底盘通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K型可配备两种巡航导弹,9M728和R-500,其中R-500据称采用了部分Kh-101隐身巡航导弹的技术,最低飞行高度6米,采用了“地形匹配+卫星”复合制导技术,与传统的M型战术导弹相比,具有很强的突防打击能力。图为“伊斯坎德尔”-K型发射巡航导弹连续镜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发射车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斯坎德尔”-M型战术导弹发射瞬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斯坎德尔”-K(远)与“伊斯坎德尔”-M两种导弹发射车协同训练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斯坎德尔”-M型战术导弹(高爆弹头)命中靶场视频截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M型导弹发射车正在起竖导弹,可见底盘附近的支撑座已架设完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9T250-1运输装填车,每辆能搭载2枚SS-26战术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不同角度拍摄的9T250-1装填车正在为发射车吊装9M723战术导弹场景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不同角度拍摄的9T250-1装填车正在为发射车吊装9M723战术导弹场景之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不同角度拍摄的9T250-1装填车正在为发射车吊装9M723战术导弹场景之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正在吊装中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参演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设备维护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正在公路上开进的“伊斯坎德尔”-M发射车,此时为行军状态。

(2016-11-24 08:11:50)

【延伸阅读】一枚可灭4500吨战舰!苏34打超音速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日,俄空军苏-34战斗轰炸机部队在里海地区举行了反舰实弹攻击演练,其中罕见使用了Kh-31AD超音速反舰导弹,明显是针对先前美海军在环太军演中的反舰演习,本图集就此为您简析。图为苏-34战机发射Kh-31AD反舰导弹视频截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34发射Kh-31AD反舰导弹,并命中靶舰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根据俄军官方网站披露,俄空军现役共装备116架苏-34战斗轰炸机,其中大部分已在叙利亚投入实战,获得了前线部队的好评。本图列举了苏-34的各项性能参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俄空军苏-34机群地面滑行及起飞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作为苏-24M的继任机型,苏-34配备了包括B004型多功能被动相控阵雷达(X波段,特别强调了对地探测能力,拥有超高精度的SAR(合成孔径)成像分辨力)和N012后视雷达(主要为导弹提供制导与告警)在内的多种先进电子设备,具备较强的全天候对地攻击能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34最大载弹量可达12吨,除一门30毫米固定航炮外,机身翼下共有12个武器站,可以挂载各种空空、空地弹药,其中在执行反舰作战任务时,最多可挂载6枚Kh-31AD超音速反舰导弹,理论上一架苏-34一次出动就可消灭敌方6艘战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34挂载6枚Kh-31AD反舰导弹飞行资料图,下方可见一架苏-30SM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Kh-31AD(又称X-31AD,北约代号AS-17“氪”)反舰导弹,由Kh-31A反舰型(与Kh-31P反辐射型区别开来)改进而来,2013年正式投产,全长5.3米,全重超610千克,采用整体式冲压发动机(助推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最大射程120千米,弹道末端可以掠海飞行(高度低于30米)方式攻击敌方舰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Kh-31AD搭载100千克高爆弹头,看似威力有限,但如果将导弹以4马赫高速命中目标时的动能杀伤效果算上,只需一枚就能击沉一艘4500吨级战舰,而且凭借“超音速+掠海飞行”优势,Kh-31AD很难被敌方近防武器拦截。图为苏-30MK试射Kh-31导弹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前方无人机传回的靶舰画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34发射Kh-31AD反舰导弹,并命中靶舰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被Kh-31AD导弹命中后不久,靶舰很快沉入海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麦道公司(后并入波音)还曾于1996年从俄罗斯购买过一批Kh-31导弹,美海军代号MA-31,主要用于超音速靶机(弹)使用(一直使用至2007年)。令美国技术人员感到意外的是,即使在加装了多种测试设备后,MA-31仍能以3.5马赫高速飞行。图为美军F-4战机发射MA-31导弹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34战斗轰炸机的训练座舱,与苏-24的座舱布局相同,左侧为飞行员,右侧为轰炸领航员,但航电设备比苏-24先进许多,有多个大型彩色多功能显示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2年8月,在纪念俄空军成立一百周年的仪式上,4架苏-34以梯队方式通场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34地面试射重型火箭弹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2015年莫斯科航展上献艺的苏-34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7年8月“航空飞镖”比赛期间,俄军苏-34在地面滑行,背景可见中国空军歼轰-7战斗轰炸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本图列举了其他几种苏-34可挂载的武器弹药。

(2018-08-01 08:49:14)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