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侍坐注音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当时约39岁。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当时约31岁。冉有有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 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率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当时约18岁。据《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

三、听读正音,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

特别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曾晳(xī) 哂(shěn) 舞雩(yú)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比(bǐ)及 冠(guàn)者 喟(kuì)然

2、听读完一遍之后,你认为这篇文章大概在讲什么?

明确:孔子和四名弟子畅谈人生志向。

四、逐段细读,把握文意

在此过程中也要训练文言文阅读的“推断意识”(学会借助字形、语法、成语、句式等推断词义)和“整体意识”(联系上下文语境读懂词义、句义、段落主旨)。

注意以下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通“欤”,语气词

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形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

2.毋吾以也 认为

3.则何以哉 用

4.加之以师旅 用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赞同

2.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相当于“吗”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比

2.摄乎大国之间 在

3.异乎三子者之撰 和、跟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到、在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 ...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 ...的样子

4.尔何如 你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会同,端章甫 穿礼服,戴礼帽

鼓瑟希,铿尔 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 最后走出

冠者五六人 戴帽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 吹风;乘凉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符合礼仪的行为准则

赤也为之小, 小的国家

孰能为之大? 大的国家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2)状语后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以吾一日长乎尔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选六名同学分角色共同完成课文的朗读,其中一人旁白,五人角色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要尽可能贴近人物的身份、语气、动作。通过朗读,一方面进一步熟悉文本,也为进一步思考探究做铺垫。

二、问题探究

上节课我们读通、读懂了文意,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我们将针对文本中的几个问题作深入研讨。(以下问题已呈现在学案上)

思考1:全文围绕着哪个字展开?文章的逻辑层次是什么样的?

明确:围绕“志”展开。大致逻辑层次是:问志——述志——评志。

思考2: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和孔子对他们表现出的态度各是什么?你更认同谁的志向?

(完成下表)

思考3:孔子为什么“哂”子路:,不顾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

“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明确:“其言不让”更多的是说子路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不够谦让,而不是说他的志向。

思考4:用现代汉语描绘曾点的所说的“沂水春风图”。并结合下列文段说说孔子为什么“与点”?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总结:

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想要重整春秋末期混乱的社会秩序,而曾皙说的正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部分资源搜集整合自网络,侵权告知立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