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侍坐文意梳理 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023-04-13 2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 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重点)2.探究孔子四位弟子“志”的内涵和独特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和个人特征确立自我志向,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重点)3.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引领学生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安贫乐道的境界,启发学生在“求志”中塑造健全人格。(难点)4.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构建《论语》中相关语录间的联系,把握《论语》中的相关思想。(难点)【教学环节】一、问志:询问学生志向,激发思考设计意图:通过询问学生“志向”,激发学生对“志”的思考,引人对本课的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结合下列材料中对“志”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志向,以及在“求志”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志,意也。从心,之声。(许慎《说文解字》)志者,心之所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志向和困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立志”与“求志”?2500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也有过一场关于“志”的对话,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其中蕴藏的儒家智慧。任务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1、检查字音预习曾皙(xī) 冉(rǎn)有 千乘 shèng之国 饥馑(jǐn)哂(shěn) 俟(sì) 铿(kēng)尔 莫(mù)春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撰(zhuàn)采用学生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比赛朗读等方式,熟读课文。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 ,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着说道 :“我赞同曾皙啊。”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3、通假字鼓瑟希(希,通“稀”,稀疏)莫春者(莫,通“暮”)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4、重点文言字词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比及三年:比及,到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咏而归:咏,唱歌吾与点也:与,赞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5、词类活用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鼓瑟希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风乎舞雩(风:名→动 ,吹风、乘凉)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6、古今异义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童子六七人 古: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7、文化常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师旅: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饥馑:谷物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冠礼: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任务三:结合文中四位弟子“言志”的句子,分析他们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四子述志:子路:“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ǐ)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赤:“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总结:子路之志:治理中等大小的诸侯国,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使百姓有勇气,知规矩。冉求之志:治理一方小地域,使老百姓衣食富足。公西华之志:做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时的司仪。曾皙之志(两种解读):“诗意栖息、清静无为”说:暮春出游,沐浴吹风,歌以怡情。追求一种超越功利,天地万物一体,寄情自然的审美理想。“礼乐教化、天下大治”说:暮春时节,农耕已成,天下太平,礼乐之行,其乐融融;追求一个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二、品志:品评弟子志向,探究独特价值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春秋背景下,你更欣赏谁的志向”,把握孔子四位弟子志向的独特价值。任务四:讨论:四位弟子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请结合春秋背景和《论语》中的相关语录谈谈你的看法。(1)春秋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社会动荡。(2)相关语录及材料:子路:有勇知方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冉有:足民俟礼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公西华:宗庙会同,为小相①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曾皙:太平盛世,诗意人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总结:四位弟子之志各有其价值。子路以勇为先,希望培养百姓讲求“义”,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有利于国家在战乱中的稳定;冉求有经济才能,追求“足民”,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理念,更是儒家在乱世中关注民生,仁者爱人的表现;公西华长于祭祀、会盟之礼,志在为“小相”,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祭祀、会同时守礼可以起到移风易俗、匡复社会秩序的作用;曾皙追求太平盛世下的诗意生活,这一理想是孔子追求“大同社会”的投射,其价值在于为春秋乱世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三、析志:探究“哂由”“与点”的原因,把握孔子思想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安贫乐道的境界。(一)探究:孔子为何“哂由”任务五:探究:孔子为什么“哂由”?请结合文本和以下《论语》中与“礼”相关的语录,发表观点。方法点拨:《论语》是语录体,学习时应按专题对语录进行整合,如探究可用思维导图构建与“礼”相关的语录间的联系,梳理“礼”对修身治国的作用。与“礼”相关的语录: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惹,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秦伯》)③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总结:孔子“哂由”,关键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揭示了孔子修身方能治国的理念: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果没有真正做到礼,以礼治国就会成为空谈。子路“率尔而对”,三年就想让百姓“有勇知方”,说明子路草率、自负,还需要用礼来规范,故而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所以,孔子“哂由”是在教育子路:修好已身,方能治好国,实现“志”。(二)探究:孔子为何“与点”任务六:请连线下列对曾皙志向的解读与孔子的相关语录,并结合孔子生平思考,孔子为什么“与点”?孔子语录曾皙志向诗意栖息说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清净无为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太平盛世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礼乐教化说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总结:孔子“与点”有多重原因。孔子追求“大同社会”且强调“游于艺”,主张在游憩中学习“礼乐”,这对应了“太平盛世说”和“礼乐教化说”;孔子周游列国多年,却没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发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同时强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洒脱自得的生活境界,这对应了“清静无为说”和“诗意栖息说”。对此,专家有不同的说法:杨树达: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论语疏证》)朱熹:乐已所居之位,乐已日用之常,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四书章句集注》)钱穆: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论语新解》)综合孔子的生平来看,他毕生追求礼乐治国,但终未实现政治抱负,也没有选择归隐,而是安贫乐道,通过讲学和“删诗书,定礼乐”等来推行自己的思想,且能在日常中获得一种洒脱自在的快乐。在进与退中,孔子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伟大的儒者境界:冯友兰把儒家的境界称为“道德境界”,其以道德为准绳,“进”能够兼济天下,“退”能够修身完满。所以,孔子“与点”,不仅是赞同其礼乐盛世的社会理想,也是欣赏其不汲汲于功名,与天地万物合一,洒脱自在的人格理想。也就是说,孔子希望弟子能以“道”为准则,达到一种社会价值追寻与诗意生存状态的统一。四、启志:联系自我,畅谈启悟设计意图:通过畅谈启悟,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健全人格。任务七:讨论:品读儒者之志后,你在“立志”“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自我认识,谈谈感受。总结:立志:国泰方能民安,我们立志既要结合个人兴趣、才能,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人类幸福紧密结合起来。求志:儒家认为,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立志后更应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我学识和人格境界,如此方能实现志。此外,我们还应安贫乐道,纵使“求志”道路上遭遇挫折,也应不失本心,自在坦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意,快乐进取。五、布置作业:以“与孔子谈吾志”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志”的认识与思考。体裁不限,不少于 800字,题目自拟。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