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佳能6075转印带跑偏 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4-05-24 1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打印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转印带设置在转印单元内部,将感光鼓上的颜色传递到转印带表面,再由转印带的循环转动印到纸张表面,转印单元由外部的框架和设置在框架上的多个辊组成,转印带张紧设置在框架两端的辊之间,且能够环形运转,框架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支架,用于将辊和覆盖在辊表面的转印带限位在框架内,现有技术中靠近框架的一端的辊称为转印辊,转印带覆盖在转印辊表面上,经转印辊的传递到达支架表面,转印辊的两端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框架的两侧之间的,可以带动转印带在框架内部转动。

但是,在转印带环形运转的过程中,由于转印辊的运转是单独运行的,因此转动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与框架另一端的辊无法完全同步的情况,则在转印辊转动的过程中,如果在转印过程中框架另一端的辊转动的速度跟不上转印辊的转动,或者支架的一端偏离框架,那么转印带就会受到较强的张紧力,使得转印带跑偏,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转印带断裂,影响转印过程的进行,特在提供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用于调整转印带的张紧力,避免转印带跑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调整转印带的张紧力,避免转印带跑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设置在框架的前侧,框架的左端设置有转印辊,转印辊上覆盖有转印带,框架的左端固定设置有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回调装置包括x方向回调组件和y方向回调组件,x方向回调组件包括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其中第一金属片由框架的前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金属片的后侧面与框架的前侧面间隙设置,第一金属片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二金属片上设置有横向的第一通孔,第一凸起插入到第一通孔内,转印辊的左端穿出框架并与第二金属片的左端转动连接,y方向回调组件包括第三金属片,第三金属片与支架的右侧一体成型,第三金属片上设置有竖向的第二通孔,框架前侧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插入到第二通孔内。

由于第三金属片是与支架右侧固定连接,第三金属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框架的前侧壁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可以插入到第二通孔内部,在调整支架与框架之间的间隙时,将支架的一端在第二凸起处上下晃动,即通过第二起在第二通孔内部的晃动实现对支架相对与框架在垂直方向上的调整,则覆盖在支架上的转印带随着支架与框架之间位置的变动其本身在垂直方向上受到的张紧力随之进行调整,减少转印带表面垂直方向受到的力,实现了在竖直方向即在y方向上对转印带压力的调整,使得转印带受到的张力较为均衡,避免转印带表面受到的损坏;在调整转印带受到的x方向的张力时,是通过调整转印辊的位置和方向实现的,由于第二金属片的左端是与转印辊连接的,可以晃动第二金属片,使得第一凸起在第一通孔内部进行晃动,即实现转印辊位置的调整,即覆盖在转印辊表面的转印带的张力可随着转印辊的左右晃动而平衡。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通孔对称设置在第三金属片的上下两侧,第二凸起的数量与第二通孔的数量相对应,第二凸起设置为圆柱型,第二通孔设置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为弧形,第二通孔的宽度与第二凸起的直径相同,通过第二凸起在第二通孔内上下移动,便于更好的对第三金属片进行调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凸起设置为圆柱型,第一通孔的左右两端设置为弧形,第一通孔的宽度与第一凸起的宽度相同,使得第一凸起更好的贴合第一通孔的两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凸起的直径大于第二凸起的直径,第一通孔的宽度大于第二通孔的宽度,使得x方向的调整力度大于y方向的调整力度,便于对转印辊进行调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通孔的后侧,支架的左端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底部与支架的底部间隙设置,第三金属片设置在连接板的后侧,第二金属片的左端穿过连接板的底部设置,使得转印辊的调节更加方便。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增加了x方向和y方向的压力调整,能够彻底解决转印带张力不均衡的问题,彻底解决转印带跑偏问题;

2、主要采用采用水平方向的调整而非纵向第三金属片的调整,可以避免支架的变形,提高压力调整的灵敏度;

3、横向x方向调整作为主调整,y方向作为辅助调整,转印带跑偏调整更精确,更有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回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结构的正面视图;

图4为x方向回调组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y方向回调组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转印辊与第二金属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2-转印辊;3-支架;4-转印带;5-x方向回调组件;6-y方向回调组件;7-轴承;11-第二凸起;31-连接板;51-第一金属片;52-第二金属片;61-第三金属片;511-第一凸起;521-第一通孔;61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一种转印带跑偏回调装置,设置在框架1的前侧,框架1的左端设置有转印辊2,转印辊2上覆盖有转印带4,框架1的左端固定设置有支架3,其特征在于,该回调装置包括x方向回调组件5和y方向回调组件6,x方向回调组件5包括第一金属片51和第二金属片52,其中第一金属片51由框架1的前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金属片51的后侧面与框架1的前侧面间隙设置,第一金属片51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凸起511,第二金属片52上设置有横向的第一通孔521,第一凸起511插入到第一通孔521内,转印辊2的左端穿出框架1并与第二金属片52的左端转动连接,第二金属片52上固定设置有轴承7转印辊的一端插入到轴承7内且与轴承固定连接,y方向回调组件6包括第三金属片61,第三金属片61与支架3的右侧一体成型,第三金属片61上设置有竖向的第二通孔611,框架1前侧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凸起11,第二凸起11插入到第二通孔611内。

由于第三金属片61是与支架3右侧固定连接,第三金属片6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611,框架1的前侧壁设置有第二凸起11,第二凸起11可以插入到第二通孔611内部,在调整支架3与框架1之间的间隙时,将支架3的一端在第二凸起11处上下晃动,即通过第二起在第二通孔611内部的晃动实现对支架3相对与框架1在垂直方向上的调整,则覆盖在支架3上的转印带4随着支架3与框架1之间位置的变动其本身在垂直方向上受到的张紧力随之进行调整,减少转印带4表面垂直方向受到的力,实现了在竖直方向即在y方向上对转印带4压力的调整,使得转印带4受到的张力较为均衡,避免转印带4表面受到的损坏;在调整转印带4受到的x方向的张力时,是通过调整转印辊2的位置和方向实现的,由于第二金属片52的左端是与转印辊2连接的,可以晃动第二金属片52,使得第一凸起511在第一通孔521内部进行晃动,即实现转印辊2位置的调整,即覆盖在转印辊2表面的转印带4的张力可随着转印辊2的左右晃动而平衡。

第二通孔611对称设置在第三金属片61的上下两侧,第二凸起11的数量与第二通孔611的数量相对应,第二凸起11设置为圆柱型,第二通孔611设置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为弧形,第二通孔611的宽度与第二凸起11的直径相同,通过第二凸起11在第二通孔611内上下移动,便于更好的对第三金属片61进行调整。第一凸起511设置为圆柱型,第一通孔521的左右两端设置为弧形,第一通孔521的宽度与第一凸起511的宽度相同,使得第一凸起511更好的贴合第一通孔521的两端。

第一凸起511的直径大于第二凸起11的直径,第一通孔521的宽度大于第二通孔611的宽度,使得x方向的调整力度大于y方向的调整力度,便于对转印辊2进行调整。第二通孔611设置在第一通孔521的后侧,支架3的左端设置有连接板31,连接板31的底部与支架3的底部间隙设置,第三金属片61设置在连接板31的后侧,第二金属片52的左端穿过连接板31的底部设置,使得转印辊2的调节更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