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教义(十一):涅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陀涅槃后说了什么道理 佛教基本教义(十一):涅槃

佛教基本教义(十一):涅槃

2024-07-11 17: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

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

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

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爲佛陀所定义的涅槃。

平时我们所以爲的生灭,是以爲事事物物自己在那边生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事实只是依着五受阴因缘相互影响而不断再改变,只是改变并未灭去。只有随五受阴因缘灭尽,才是灭,而"灭"无因缘可记说。生命的升起,是依种种因缘条件才有的现象,随着五受阴因缘和依无明和贪爱驱使之条件的变异,而不断变化生命型态。

只有随着无明和贪爱的灭除,驱使五受阴增长的因缘消除,无依此因缘影响的未来生命现象升起,是爲灭。依因缘灭而灭,不能说去哪里或在哪里,只是无生命升起的因缘。并不是什麽都没有,也不是有什麽。纯粹是探讨因缘的流转影响变异,并非有什麽存在,也不是一切虚假,真真实实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变而变,依因缘灭尽而灭,灭尽不起,无因缘可记说。

分别说部诠释

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3],这个部派的现代承继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涅槃被称爲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爲涅槃是因爲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 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爲‘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爲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ṃ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分类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爲世间的无爲不死界。

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爲“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爲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産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也被称爲“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爲“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爲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爲“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

涅槃被称爲空(suññata)是因爲它毫无贪嗔痴,也因爲它毫无一切有爲法;

被称爲无相(animitta)是因爲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爲它毫无一切有爲法之相;

被称爲无愿(appaṇihita)是因爲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爲它毫无渴爱之欲。[4]

特点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5]。

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6]。

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爲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7]。“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爲进入了某个被称爲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大乘佛教阐述

中观学派《中论》中说: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爲涅槃。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唯识学派

这一学系,在“普爲发趣一切乘者”(尊重声闻涅槃的究竟)的基础上,阐扬大乘不共的唯识说。如《解深密经》以三乘同遣遍计执、灭依他起、证圆成实,叫做一乘。说虽不同,其义是一。[8]依照法相宗的分类,涅槃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9]

如来藏学派

除了上述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爲如来的法身。《胜鬘经》:“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法华经》:“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如来藏学派“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大乘“般若”明无我,讲“真空”;大乘如来藏学派“涅槃”示真我,讲“妙有”。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大乘《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以对治认爲“涅槃”是永远沈寂的消极涅槃观。

参考文献

^ 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盘名爲趣,涅名爲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复次,盘名爲臭,涅名爲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盘名爲织,涅名爲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 《大智度论》:“涅名爲出,盘名爲趣,谓永出诸趣生死。”

^ 《善见律毗婆沙》阿育王品第三集法藏

^ 以上源出《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 《巴利大藏经•小部,自说经》(第八卷第三章):“比库们啊!是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爲法)存在。如果没有了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就无从解脱。因爲有了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有所解脱。”

^ 《巴利大藏经•增支部》(卷9,第34章):舍利弗尊者:“友等!此涅盘者是乐”“友!此处无所受故,此处正是有乐。”“初禅以欲想爲病,病是苦,而涅盘无此事,所以是乐;二禅以寻想爲病,……三禅以喜想爲病,……四禅以舍想爲病,……空无边处定以色想爲病,……识无边处定以空无边想爲病,……无所有处定以识无边想爲病,……非想非非想处定以无所有想爲病,病是苦,而涅盘无此事,所以是乐;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而观,诸漏尽,所以涅盘是乐。”

^ 《巴利大藏经•中部》(第35卷):“一切法无我”。

^ 《解深密经》:于现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断灭当来世因。由此因缘于一切行能正厌患。能正离欲能正解脱。能遍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 《成唯识论》卷第十:“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