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和大众部佛教思想的分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说因果业报 上座部和大众部佛教思想的分化

上座部和大众部佛教思想的分化

2023-08-10 12: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佛涅槃后,迦叶、阿难、优婆离、富楼那等五百阿罗汉,为住持正法,防止证谬,得阿釺世王的外护,于王舍城七叶岩窟结集经律论藏。同时有万阿罗汉因不被邀请,自念我等同受佛教,亦应令法久住,广利有情,上了佛恩,以婆师婆为首别行集结经律论藏,并杂藏禁咒。同时结集,既有两地,因称迦叶等结集为界内结集,婆师婆结集为界外结集。界内多是佛时上座弟子,耆年硕德,因称上座。受持其所结经律依之修行者为上座部。界外万人,不但人数众多,亦因多诸后进,位望不尊,总名大众。师徒传授因名大众部。又两部集结,一是由国王护持,一是由群众组合,得名之异,此亦一因。我佛一代教化,摄受宏广。佛涅槃后,分途发展,理亦宜然。设无上座部,即佛教之地位不尊。设无大众部,即佛教之弘布不远,两部之分,对佛教之继承传播是极其有利的。  初时两部结集,既人皆应类,同为住持正法,一见同戒,都无诤讼。但教传日久,时地有异,因民风习尚不同,生活条件有异,为适应客观环境,佛教徒在戒律的开遮持犯上两部有所不同。因不同而兴诤,则有一百一十年时吠舍离城第二次律藏的结集。其事是上座部比丘耶舍在毗舍离城见跋耆族比丘行十事非法。耶舍对之呵斥,而被摈黜。耶舍乃广问尊宿,俱言非法,于是由上座部的商那和修召集七百比丘于毗舍离城重结律藏。这是两部意见分歧之始。其十事者:一高声共许净,二随喜净,三归事净,四盐事净,五道行净,六二指净,七治病净,八酪浆净,九坐具净,十金宝净。自今看来,皆生活细节,异地异时实有难以坚持者。在大众部比丘则经时众同意均予变通。在上座部比丘看来则显乖佛制。严守佛制是可敬的,但因时因地而受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最初的争执不过如此。  其次为教理思想认识的不同而生争论,则在一百一十六年,摩揭陀国俱苏摩城两部僧众为诤大天所说五事而来更大的争执。所谓五事者,《异部宗轮论》大天作颂云:“余所诱无知,扰预他令入;教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余不承认,即于彼颂改末句云:“汝言非佛教。”《大毗婆沙论》九十九卷释此颂多达事理,悉成谚词。《真谛疏》别有解律,言初谓魔,以不净染罗汉衣。二谓罗汉不断习气,不具一切智,有不染无明。三谓初果于外事有疑。四谓钝根初果。五谓圣道依言而显。多是关于教理见解不同。较为合理。若非然者如何雪山部即上座本部,后亦朋彼大天同彼说耶?从后来婆沙论师对大天之攻击和对彼五事的附会曲解,可知两部异执争论渐到了不可共处决裂的情况。  虽说上座、大众对于戒律教渐至乖违,而两部内部尚保持统一。到了后来大众部内更分裂为九,上座部内更分裂为十一,共二十部。如《宗轮论》说:后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此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第二百年满时,大众部中分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众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表之如次:

  1.大众部—二百年初————二百年中—————二百年中————二百年满               2.一说部  5.多闻部  6.说假部   7.制多山部               3.说出世部              8.西山住部               4.鸡胤部               9.北山住部

  《彼论》又说: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 ,自称我以庆喜为师。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未别说成十一部。表之如次:

  三百年初——————三百年中——————————三百年中—————————三百年末———四百年初  1.说一切有部    3.犊子部—三百年中     8.化地部—三百年中     10.—饮光部 11.经量部  2.雪山部      4.法上部               9.法藏部  5.贤胄部  6.正量部  7.密林山部

  以上总是大众、上座二十部,分部年代及其部名。至于诸部在学说思想上不同的见解有如《成实论》卷二云: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与心不相应。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即有我无我)。总为十种争论,即是诸部之所争执。《异部宗轮论》中具详诸部异执,此不详述。扼要而言,则有窥基法师,总合二十部,异执分别,判为六宗:  1.我法俱有宗  宗义:不唯法有,我亦是有。犊子部、法上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经量之根本部属之。  2.法有我无宗  宗义:三世有为及无为法是有。我是无。说一切有部、多闻部、雪山部、饮光部属之。  3.法无去来宗  宗义: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大众、鸡胤、化地、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法藏诸部属之。  4.现通假实宗  宗义:现在法犹有无体者。说假部及经量末部属之。  5.俗无真实宗  宗义:世间法假,出世法真。说出世部属之。  6.诸法俱名宗  宗义:说一切法唯假名无实体。一说部属之。  根据六宗宗义之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佛学思想上的分化和发展:  第一在大宗中,第二法有我无宗,是上座各部的根本思想。第三法无去来宗是大众各部的根本思想。它们有共同处,即都承认有法,而否认有我。这是与佛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它们彼此间已有了不同的认识,即一个承认有为法,三世皆有,一个只承认现在法有,即已开有无之争了。从三世俱有发展下去便有犊子等部的我法俱有宗,所有的便超过佛法应有的范围了。从法无去来宗发展下去,便有现通假实宗的说假部,俗妄真实宗的说出世部,诸法俱名宗的一说部。到了诸法俱名,便全无真实的法了。这不又越出了佛法应无的范围吗?由此可见:在佛教中,空有二争,不但在大乘有,小乘诸部也同样有,它是彻始彻终贯穿在佛教思想中的问题。  第二当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有无之争呢?细心推求,我认为仍与佛法的根本思想有关。佛教思想有极其重要的两大原理,一是诸法无我,一是业感缘起因果通于三世。这两大原理是佛教思想的命脉, 而其身颇若具有互相对立的矛盾性。在西洋哲学称之为“二律背反”而统一并存于佛教之中。这是佛教思想与一切宗教哲学、科学不同处。在一切宗教和一般哲学,它既主张因果通于三世便一定执有灵魂、有自我,以往来于三世,享受其作业所得的结果,及对其往业应负的责任,应受的惩罚。如主张无我论的像一般的科学,和唯物论的哲学,它不承认有灵魂,不承认有离开身体和心理作用的实我,它便不会承认因果通于三世。人死,它的身体便腐烂分解,而还归于自然。心理因停息作用而归于乌有,哪还有不死的精神转趣余生更受其生前所作的果报呢?这两种思想都是比较统一的。  佛法呢?它恰不如此,既主张无我,又主张业果通于三世,正如在它的无神无我的业感缘起论中统一起来。在上智看来,并非奇事。而在上座、大众诸部看来,却难于如理如量地给予了解,因而便有所偏重,蔽于一面,而成立了互相对立的思想了。上座部各家是偏重三世业果说的,因而首先便有一切有部等之主张三世有。假若三世非实有,异熟因果造业在过去,而受果在未来,过去无则无业,未来无则无报,二世既无,业果随失。而佛教是建立在三世业果的,因之它主张三世俱有。既三世俱有,何以分别三世呢?曰分别只在于用,而不在体,体则恒有,三世所同,用则待缘而起。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唯现在有,因而有异。这便是一切有部等的思想。但在犊子部等还不满意于三世实有的说法,因为蕴等诸法体既各别,不相系属,随生有灭,用必非常,如无超过五蕴等法,而又包摄五蕴等法之常一我,谁复统一摄持于其间,而司作业受果之用呢?因之它立有补特伽罗,非即蕴非离蕴。(非即言其超越,非离言其统摄)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移。(转移即五趣轮回,从前世人趣转至后世傍生趣等,所以名为数取趣。)由我的移转,诸法乃随之移转。它这种主张与外道我实难判其差别了。人有难言,为什么佛说无我呢?它说执有我的,易起烦恼贪嗔痴等,所以佛说无我。但若无我,即复无有业果相续,因此佛亦常说有我。如《本生经》佛自说言“彼时大喜见王我,身是也。”又佛说:“今喜后喜,为善两善”。若但五阴不应两善。又若修集善不善业,皆依众生。如是等俱为《成实论》卷三犊子道人计。又《大毗婆娑》说犊子部计,如虎迁居,必衔其子,重则见牙伤,轻则失其子。定说有我,即见牙伤,痴人因生烦恼。定说无我,即失其子,因果不立,业报成虚。所以佛有时说无我,有时说我,实有我也。于此一切,总见犊子部等都是根本业果三世说而发展,成了有我论的。至于大众诸部则是偏于诸法无我义而立论。所以最初即主张过去、未来,非实有体。设若过、未实有,即法是常,都无生灭。法有实体,即成有我;恒无变异,如此即与诸法无常、无我之义相违。以所谓诸法无我者非但于蕴等外别无实我。即蕴等法无常无自体皆不是我也。既一切法都无实体,即一切法但有假名,于是而有诸法,俱名宗的一说部。这是应有的结论。这一切法都无自体的说法,是很接近大乘空宗的,但如果决定诸法俱名,即除名以外别无缘所生法,亦不作缘生于余法,即应坏于缘。生亦即破坏了因果业报,即同于恶取空,即彼假名亦无安足处,这应是违背佛法的思想。由此可知,上座、大众虽所执不同而皆根据佛法的根本教义而立说。因有所偏,遂有所蔽。由偏蔽而成了两极发展。我们不能否认它们对佛理有所发展,同时更不能不了知它们对佛法思想并不曾做到很好的发展。正因它们对佛法发展得不够,所以才需有大乘中观、瑜伽两宗的继续兴起,以充其量而救正其错谬。  第三从六宗所属各部看来,一方面看到了大众、上座之分化发展,但也应当看出它们之间在思想上还是互相影响、互相交错的。如像化地部、法藏部本是出自一切有部的,然而它们的思想反是属于大众部的法无去来宗。经量部本是出自一切有部,而且立胜义补特伽罗我,与犊子等部同属于我法俱有宗的,而其本部的思想乃归于现通假实宗,这是上座诸部中受到了大众部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大众部各部的思想,而转到了大众部中的实例。在大众部中亦有多闻部思想转变而投入法有我无宗,是又从左转右了。又上座部对大天五事反对最激烈,后来转成雪山部时反而承认其说(见《宗轮论》)。而世亲菩萨作《俱舍论》觉得有部义谬,即以经部义正之,综合两宗,更共成新论。是知思想发展应有异同,始能交互影响,亦始能展转深入,否则单纯一致,即将停滞不前了。  第四吾人从《异部宗轮论》中所述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义,如象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言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威力无边,寿量无边。佛化有情,无厌足心。佛不说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一切菩萨,不起欲恚害想。诸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杂染说为不净等许多议论,新颖精辟,甚与大乘教理相通。而上座诸部尤其是一切有部,对毗昙学特别发扬,从一身《六足》,至《大毗婆娑》、《俱舍》、《顺正理论》等一系列发展下去,完成了声闻乘数法教名相,义理抉择,修行次第,证果始终,有组织、有系统、最完整的教典。也表现了宾主对扬,辗转破立,极理智思辩之大观。这对于后来中观、瑜伽诸大论师,诸大论著是起了开导引发作用的。佛教之异于一切宗教,即在于重智慧,重思辩,由闻而思而修,从丰富的教理,得深密的思想,由深密的思想入真实的现观,实相予以证得,圣道予以完成,阿毗达磨论议抉择是其枢纽,而论议抉择开展于大众、上座二十部执,为过为功亦可不繁言而解了。

  编后:王恩洋(1897—1964),字化中,四川南充人。1919年游学北京,从梁漱溟先生研习印度哲学。1922年前往南京金陵刻经处随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学。1927年离开南京返回四川,创立龟山书房,聚众讲学。1942年创办东方文教研究院,并在南方各地讲学。1957年在北京中国佛学院讲课。1961年因病返回成都。生平内外学兼通,佛学则专精于法相唯识,曾撰有各种佛教著述40余种,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学者。本文系王恩洋先生于1959年在中国佛学院撰写的《瑜伽宗综述》讲义之第2章。全文由王赐庸提供,特此鸣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