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因莲花得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教里的四大名山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因莲花得名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因莲花得名

2024-07-01 02: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藏菩萨露天铜像

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像身高度84米,加上莲花座底盘高度99米,整个铜像连同底座高15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佛教造像之一。地藏菩萨为比丘相,右手持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面向西北方,端庄慈祥,以示“昭示众生,国泰民安”。

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

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

历史事件

相传唐开元(713~742)末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

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九华山道教文化

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据《福地考》载,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据《福地考》载,曾有不少高道在九华山修炼,并至今仍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不少地名也都与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

东晋末至中唐之前九华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天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华山佛教文化

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据明代编《池州府志》,清代《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载,"晋隆安五年,杯渡禅师创寺于九华山"。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唐开元(713--741)末年,"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该时期,佛教凭"特异功能"(如杯渡)或凭"乡老/举荐(如檀号),虽播下了佛教的种子,但末能常住九华。

佛教立足九华(中、晚唐)。唐开元末,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后人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化城寺被辟为地藏菩萨灵迹。地藏道场名声渐播。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更增添了九华山的名气。南宋末禅宗的进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其间有希坦等一大批诗僧组成的"九华诗社"及《九华诗集》;因反秦桧并遇迫害而名声大振,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北、南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九华山佛教"结社"护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加强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朝、印、日等国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间佛教对内主要靠自立自强、对外靠扩大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建国后至今。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的兴起真正走向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