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最终在印度衰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最终在印度衰亡?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最终在印度衰亡?

2024-05-10 0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佛陀

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来,统治者都以种姓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将阶级明确划分。

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所以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

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平等主义是理所当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的社会来看,种姓制度反而更符合当时的大环境。

▲种姓制度

因为种姓制度将阶级划分好,每人所做的工作也被分配好,所以每人都各安其位,整个社会机器都会因而顺利运转,这也对生产力低下和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很有作用。

古代社会民智未开,人们所追求的是低风险、平稳的安定生活,阶级攀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冒险的事,甚至会因此丧失性命。

但种姓制度使得每个人自出生起都有既定的社会角色,根本不必为自己的前途而烦恼,是一种低风险的生活,种姓制度更符合当时印度百姓的需要,佛教的平等主义更像是反社会的异端邪说。

佛教相信众生平等,僧人非常鄙视阶级观念。印度的僧人自认为是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所以不应该跟世俗的阶级或权威沾上任何关系。

僧人自认为认地位在君王之上,君王应该礼待僧人,从而让僧人为俗世带来真正的解脱。

这种思想类似于「沙门不敬王者」的理论,是与封建思想相冲突的。佛教主张僧人高于统治者,会影响统治者的权威, 因此僧人容易遭到统治者的打击清算。

印度佛教渐渐远离大众

在佛教的思想里面,出世解脱是唯一能摆脱轮回的不二法门。佛教过於看重出家人的教育,将其视为重要一环,这一点可以从古印度的佛教学院如那烂陀寺等地反映出来。

▲那烂陀寺遗址

当佛教发展到后来,僧人主张摆脱男女感情和日常生活等营生细节,对世俗居士信徒的需求相当忽视,然而世俗信徒无法像出家人那样摆脱一切藩篱。

另外,大部份在家的信徒是希望宗教能够带给他们趋吉避凶的效用,希望神明能保佑他们,但佛教相信哲学与自我意识形态上的摆脱,反对借助任何神力。

然而,大部份普通佛教徒对深奥的哲学没有兴趣,既然在世俗层面上无法从佛教得到慰藉,只好转向印度教的思想。

▲ 摩诃菩提寺

印度教是多神宗教,主张绝对的神明力量,这也正好满足平民百姓的实际需要,佛教的吸引力显然不如印度教。

在这一点上,东亚佛教反而更胜印度本土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便迅速与道教、儒教及民间信仰融合,容许信徒可以像拜祭祖先一样供奉佛陀和菩萨。这令对佛理认识不深的信众透过通俗的方式去接近佛教,佛教的传承因此不会断绝。

学院式教育令风险过于集中

印度佛教是一门极为讲究哲学理论的宗教,所以特别重视出家人的教育。

当时,那烂陀寺等学府在印度遍地开花,不少僧人或僧团都在这里学习,甚至连外国僧人也来留学,印度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学院式教育。

但是,这个模式无疑将风险过份集中,因为其核心在于佛教学府及里面博学的僧尼,一旦学府被毁,佛教的核心力量也因此破灭。当佛教核心破灭后,佛教很自然地跟其他民间信仰等混为一体,最后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公元十二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印度。当时的穆斯林毁坏了印度佛教的核心学府那那烂陀寺,大量僧尼被杀。

▲ 穆斯林进攻佛教徒

过了不久,由于缺乏僧尼指导,佛教信徒开始以印度教的方式崇拜佛陀和菩萨,这导致佛教愈来愈像印度教,最后混为一体。

生存过于依赖权贵

另外,由于学院式发展模式,印度佛教从起初的自给自足变成了依赖权贵,继而使得印度佛教的生命力更脆弱。

佛教僧人走上了专业知识化的道路,他们只对讨论佛理感兴趣,是社会上不事生产的一群,也没有收入来源,结果佛教必需依赖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纳捐来生存,因此佛教学院的命运跟国家局势和政治挂勾。

一旦有国王或贵族不支持佛教学院,这些学院便面临倒闭的命运。

▲印度的佛教古迹

再者,由于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纳捐多数都是田产和土地,所以很多佛教学院都成为了当地的大地主。

当国家出现了经济困难或土地供应不足,国王通常都会对学院下手,强行没收学院土地,这也令印度佛教的势力衰退。

附佛外道令佛教形象一落千丈

佛教宽容、兼收并蓄,不排斥其他宗教,故佛教里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的宗派。当中一支吸收了印度教里的密教,为印度佛教的灭亡埋下伏笔。

密教又称左道派,是由印度教里面的性力派,由印度传统的生殖崇拜衍变而来。此派不重修习经文,主张以性命双修的方法得道,里面包含很多淫邪的内容,例如将佛像塑造男女交合形象的「欢喜佛」。

▲欢喜佛

这些附佛外道的出现使得佛教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而佛教又太过宽容,没有对这些外道作出任何制裁的措施。久而久之,民间就将佛教与性力化的附佛外道视为一体,印度佛教因此愈来愈衰落。

结语

八世纪时,印度佛教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当时,印度教大师商羯罗进行了一场变革革,使得原本散乱的印度教思想得以统一,印度教从而在哲学层面上与佛教分庭抗礼。

▲印度教大师商羯罗

到了十一世纪,印度佛教又遭到伊斯兰教的攻击,那烂陀寺被洗劫,佛教的核心被严重破坏。不久后,印度的文献纪录里就找不到佛教了。

佛教在印度的绝迹固然是因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打击。但归根究底,是其发展慢慢远离了群众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变得过于超脱和变质,最终在印度近乎绝迹。

到了19世纪,印度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目前印度大约有5百多万佛教徒,不到总人口比例的1%。不过很多研究者认为,现在印度的佛教跟历史上的印度佛教完全不同,其实相当于印度教的分支。

入群、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