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普】这六类人群感染新冠后更易发展为重症!三招自测是否需到医院就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山是否有新型冠状病人 【防疫科普】这六类人群感染新冠后更易发展为重症!三招自测是否需到医院就诊

【防疫科普】这六类人群感染新冠后更易发展为重症!三招自测是否需到医院就诊

2023-03-13 0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何判断感染新冠病毒后

该居家自我照护还是送医就诊?

去医院急诊是“先到先看”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急诊科方向韶教授指出,

六类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

更易发展为重症,

急诊按病情危急程度进行分诊,

并非“先到先看”。

市民要理性就医,

去医院前不妨

问问自己有无三大类症状。

六类人群为新冠感染高危人群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危重症包括两方面疾病:

一是因新型冠状病毒直接引起的器官功能损伤,突出表现为呼吸道疾病;

二是新型冠状病毒间接诱发原有基础疾病,比如原有冠心病患者突发心肌梗死。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对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做出明确划分:

(1)大于60岁老年人;

(2)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

(3)免疫功能缺陷(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4)肥胖(体质指数≥30);

(5)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6)重度吸烟者。

由此可见,新型冠状病毒对免疫缺陷群体不甚友好。

方向韶教授指出,以上六类人群若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则是潜在的重症患者,需特别注意观察。

三招自测是否需到医院就诊

对于感染了

新型冠状病毒的轻症患者,

若贸然到医院就诊,

不仅浪费漫长时间排队候诊,

还加重了医疗资源负担。

方向韶教授建议观察三类症状

↓↓↓

症状1:

观察是否精神萎靡不振、迷迷糊糊?是否胃口很差?对答是否切题?尿量如何?

正常人24岁小时尿量在1000-2000毫升,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为少尿,小于100毫升为无尿。若出现以上情况,应该尽快送医就诊。

症状2:

观察是否呼吸急促?正常呼吸频率大约为15-20次/分钟,假如呼吸频率>30次/分钟,则说明呼吸窘迫,应该尽快送医就诊。

症状3:

家里若有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可在正常呼吸的情况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正常健康成人脉搏血氧饱和度一般接近100%。

对于老年人,指脉氧监测一般应为>92%-93%;若血氧饱和度为88%-92%,需注意密切观察;若血氧饱和度<88%则说明缺氧明显,需使用制氧机并密切观察,情况未好转或恶化随时送医院。

“ABCD”法快速判断患者危重程度

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到院后,并非“先到先看”。

医护人员首先会对就诊的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体温、呼吸频率、脉搏、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给予分诊。

方向韶表示,“ABCD”法(急诊病情快速评估)是急诊医生判断患者危重程度的金科玉律,是一套严格、科学的评估流程。

A(Airway)气道:是否清洁、通畅;

B(Breathing)呼吸:呼吸频率、节律、费力程度、皮肤颜色和血氧饱和度;

C(Circulation)循环:同时评估心血管功能和组织灌注情况;

D(Disability) 脑功能:使用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昏迷评分表,结合瞳孔对光反射,评估意识水平。

若患者有“ABCD”中的任何一项不稳定的指标,都是优先处理的对象。

方向韶介绍,急危重症的临床思维第一要点是“先救命、后辨病”,如评估患者有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的表现,第一时间会送到复苏区域进行紧急的循环支持、紧急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对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接诊医生一般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检查和治疗:

首先是对感染者进行器官功能评估: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情况、肝肾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必要时胸部CT检查;

其次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退热、吸氧、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最后是抗感染治疗:有用药的适应证并在用药时间窗内无用药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具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如阿兹夫定片。

“我们需高度警惕易出现重症化的高危患者群体,及时做出病情严重程度的合理判断,把握好居家观察和送院就诊之间的度,把握有限医疗资源和患者健康需求之间的平衡之道。”

方向韶强调,一般来说,来院就诊的患者经综合评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后,情况良好者都是开药后回家休息。

对于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需至急诊科紧急处理

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者

则需要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

进行及时再灌注治疗

病情严重的需住院进一步治疗

则会由专家组会诊后

再收入相应专科进行后续治疗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精彩视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