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与个体人格:新闻报道对我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以人民网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为例【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新闻报道是什么 国家形象与个体人格:新闻报道对我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以人民网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为例【3】

国家形象与个体人格:新闻报道对我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以人民网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为例【3】

2024-04-17 09: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3.2主轴性编码

表3.3.2 新闻报道对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塑造的主轴性编码

3.3.3选择性编码

表3.3.3 新闻报道对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塑造的选择性编码

3.4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经过分析我国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建构的编码,研究发现,媒体所塑造的我国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的特点是:励志坚毅、个性鲜明、魅力十足、实力与颜值兼备。一方面,媒体对运动员的形象建构更为立体和个性化,愈加关注运动员本身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甚至部分报道包含“偶像崇拜”心理,有将运动员明星化、娱乐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常参与国际赛事的高水平运动员也代表着国家,媒体对运动员的新闻报道也突出了我国对外呈现的开放包容、坚毅沉稳的国家形象特征。

随着自媒体成为越来越多网民参与传播和表达意见的渠道,在体育竞技领域的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中,也影响着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下面结合个案分析在自媒体热点的影响下,2016年里约奥运报道中的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建构方式及表现。

第一,在新闻主题上,重视对运动员独特个性的表现。

以往媒体对我国运动员的描绘大多是建立在赛事进程和成绩相关报道上,多是突出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赛场表现,形象较为单一。大众对运动员的印象几乎都取决于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和获得的荣誉。自媒体的崛起赋予了普通网民自由表达的权利,在微博、微信上广受关注的热点意见也影响了大众媒介的报道焦点。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就体现出了对运动员性格特征的关注,受众看到的运动员们不再仅仅是实力无敌的赛场英雄形象,而是像身边的朋友、邻居一样鲜活有个性的人。比如,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走红,并不是因为她获得的铜牌成绩,而是因接受采访时生动的表情、率真的语言而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人民日报》以《傅园慧真情流露 取代“扑克脸”》对傅园慧鲜明的个性予以关注。除了使出“洪荒之力”的傅园慧,还有赛后落泪的孙杨、夺得首金却貌似“不高兴”的张梦雪等等,媒体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关注和突出,塑造出了运动员在竞技之外真实自然的状态,透露的恰是运动员自信开放的健康心态。

第二,新闻报道取材丰富、感性生动。

媒介所建构的运动员形象,已逐渐脱离单一的“竞技者”。在采编的过程中将运动员更多地摆在“社会人”的位置上,呈现出的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高水平运动员形象,丰富的素材也反映了报道理念的转变。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体操运动员秦凯向队友兼女友何姿求婚的一幕成为了人们在赛事之外热议的话题,报道《听秦凯父母为你讲述:一段心照不宣的秦何恋》通过对秦凯父母的采访讲述秦凯和何姿恋爱事件的同时,也表现了两人在训练中的艰辛和坚持。不仅让人看到运动员真实的训练历程、情感生活,更表现了运动员同甘共苦的情谊和顽强的意志。再如,林丹对阵李宗伟的报道――《奥运最后的林李大战:一生的对手 永远的朋友》、《林丹和李宗伟:了不起的相约 最伟大的对手》等报道,从两人的成名经历、历次赛场交手的回顾,再到两人间深厚的友谊、“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感情描绘,表现强大的竞技实力的同时也展现了卓越的运动员对对手和尊重和对真正体育精神的追求。另外,还有担心长太高会影响成绩的冠军女孩任茜、要给女友陪练的跆拳道冠军赵帅、觉得亏欠妻儿而落泪的朱启南......心智健全、人格独立、自信沉稳的运动员才能给人以健康的竞技形象。运动员的形象呈现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成绩和性格,更代表了一个国家对竞技的理解和面对世界的态度。

第三,新闻报道形式活泼、形象饱满。

新媒体的报道融合了诸多视觉传播的元素,例如运动员的漫画形象、动态表情、主题图片、微视频等,不仅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体育类报道的需要,易于为大众接受,同时还直观形象,相比纯文字报道而言更加活泼生动。

人民网的里约奥运专题页面特别设计了“奥运双城记”板块,通过微信聊天界面呈现身在北京的记者和里约的前方观察员的对话,网友也可以随时发表言论参与“双城”聊天。在对话过程中能够即时传达最新消息,尤其是记者亲身观察感受到的变化中的赛场以及运动员表现,这样贴近受众社交习惯的全新报道方式弥补了即时消息碎片化的缺点;受众的实时参与,也实现了新媒体产品对用户需求的较高满足。直观的感受和丰沛的细节增加了内容的可读性,让报道中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活、饱满。

4国家形象与个体人格的双重呈现:对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建构的思考及建议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近年来,媒体着力展现我国运动员内外兼修、个性独特的形象,尤其是对高人气运动员的报道带有偶像崇拜心理,我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有运动员明星化、体育娱乐化的倾向。高水平运动员以出众的实力参加各大体育比赛时,不少网民对于赛制规则不了解、对专业技巧的讨论甚少,而是聚焦于一些运动员帅气或美丽的外形、充满个性的言行、浪漫的爱情故事,对运动员冠以“国民老公”、“泥石流”、“洪荒少女”等带有高娱乐情绪的描绘语广泛传播。这些虽然提升了人们对我国运动员形象的好感,但是也明显削弱了受众对运动员竞技水平、降低了对体育赛事本身的关注度,更容易对运动员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对运动员而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个人形象,还有不可忽视的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运动员永不言弃、奋勇顽强的竞技状态,表现出的是国家的实力;运动员开放包容、理智沉稳的心态,彰显出的是大国的底气。同时,也因为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成长路径和娱乐圈艺人的生存手段、成名路线截然不同,媒体以“明星化”的视角来建构运动员形象容易干扰运动员严格规律的训练生活,甚至给个别运动员带去负面压力,影响自我认知。然而,媒体在对运动员的报道中,大量报道和体育竞赛无关的花边新闻和私生活,其娱乐目的远远大于公共意义。尽管在体育赛事和竞技水平之外的主题新闻能够扩展受众视野,多方面展现我国当代运动员的风貌,但是,新闻报道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很可能致使受众的关注方向偏离更有价值的公共议题。

再从舆论传播的视阈上看,大众媒介肩负着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透露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大众造成影响。改革开放至2000年,体育新闻从单一的宣传报道转变为民族凝聚力的承载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而后,表现自我价值也成为了主流价值观;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大环境变化冲淡了金牌的光芒,人们不再只通过奖牌来衡量运动员的实力,运动员的价值实现也不仅仅依靠“争金夺银”,人们在观看比赛的时候逐渐多了更轻松开放的眼光。这样的转变表现出如今日益丰富的社会文化面貌,以及大众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媒体对运动员外貌、情感、生活琐事的过度关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众的焦点产生偏移,弱化对运动员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如今,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对公众人物的关注视野逐渐拓宽,媒体不应模糊了体育报道和娱乐八卦新闻的界限。对运动员形象的建构应尊重体育运动最本真的价值,以坚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导向,树立优秀运动员为内外兼修的“榜样”,彰显我国蓬勃大气、坚毅包容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罗宏涛.中国运动员传媒形象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3

[3]王凯,高力翔.奥运报道“刻板印象”的变迁与社会学解读--以《中国体育报》[4]奥运报道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02:101-106

[5]庞明慧.体育公众人物报道审视[A].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张新阳.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中的运动员形象变迁分析[J].2015(12):11-12

[7]李鲤.《人民日报》北京奥运报道分析[J].中国报业.2008(10):12

[8]姚红卫.试论明星运动员的理性报道[J].大众体育.2010,1(5):136-137

[9]刘静,邓秀军.明星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全媒体塑造策略研究--以李娜的“大满贯”参赛经验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09:19-22

[10]参考网站:人民网 

【1】【2】【3】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