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定制的“深科达”IPO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伯恩光学老板哪里人 中国深度定制的“深科达”IPO了

中国深度定制的“深科达”IPO了

2024-07-17 15: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种大行情背景下的华强北电子产业圈,也因为全球市场的产业繁荣而迅速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手、二手、回收品等资源的电子材料、设备、器件与成品交易集散地。

巨大的需求之下,华强北电子产业圈除了不缺市场之外,其它的什么都缺。所以只要你能抓住行业的某一个机会,就能立马翻身成富豪。

2004年前后显示行业里有几个较为大的热点,一个是TNLCD管脚代工市场很火爆,一个是电阻屏、TNLCD、EL发光片、薄膜开关的压斑马纸代工市场很火爆。火爆的原因,是因为TNLCD升级成STNLCD,电阻屏也由数字屏转为四线屏面板驱动,在TFT的带动下,开如由段码驱动往点阵式驱动升级。

由于面板设备行业中国大陆发展较晚,当时仅有的几家企业也由于大客户订单,根本顾及不到、或者瞧不上华强北电子产业圈的市场,而国外的面板设备厂商更是在赶货台韩TFT面板设备,完全没有精力应付中国大陆市场需求。

所以2004年前后的TNLCD管脚代工市场和电阻屏、TNLCD、EL发光片、薄膜开关的压斑马纸代工市场,都只能拿最原始的工具手工作业。

但行业里总有懒人。在手工作业的过程中,为了让员工的体力支撑更久,现场技术人员开始对纯粹手工用力压切动作进行改良,加入最简单的气缸替代人力,一是更能保证加工精度,二是为了延长员工的持续作业时间,提高工人用工效率。

说是改良,实际上就是把调温烙铁或手冲钻台拆散,把烙铁头或刀片装在气缸头上,高端一点的再加一个千分尺调整的限位工作台,就成了一台桌面台式热压机和模切机。

深科达就是为行业提供这两种设备的气动改造服务起家的。

别小看这种简单的设备,正是这种极简的“中国深度定制”设备,在2004年前后的十多年内,撑起了整个华强北电子产业圈。而深科达也在为一大批初创显示企业提供改装定制机台设备的过程中,通过与现场生产技术人员互动,积累了大量的行业人脉与设备定制经验。

我想很多显示行业人员都还能回忆起在那十几年的高交会上,在围观日本设备厂商高大上的高度自动化设备而留连忘返、羡慕不已同时,最后还是跑到深科达的摊位上看一下有没有更合适的台式单机出来。

事实上,深科达所在的国产显示设备行业状况出现改观,是到了2010年之后。其中一方面是一些企业开始走向资本市场,有了“钱”,愿意买更高大上的“设备”,但海外设备厂商已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趴下了,没有能力扩产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二是中国厂商臭名远扬的拖欠付款状况,让海外设备厂商不太敢接一些中小企业的订单,所以整个行业不得不扶持类似深科达这样的国产企业成长起来。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材料技术的进步,让很多加工工序的作业时间大幅缩短,所以既便是买来的海外企业“先进”设备,也不得不在加工速度方面进行重新改造,也需要深科达这类的设备企业针对产品对设备重新改装或者仿制后推出更高速度的设备出来。

还有就是如触控产业和玻璃盖板产业,以及后来的新型生物传感器产业(如摄像头、指纹识别等),几乎都是由中国内地的企业继承或独享整个市场,很少有海外企业参与,所以技术升级与设备研发,都是由中国大陆的产业链企业自己来完成。

所以中国大陆的显示装备制造企业,都在那段时间里,通过仿制显示行业后段加工设备,快速成长了起来,并且根据中国大陆客户产品的特定需求,形成了真正中国市场特色的“自动化”、“智能装备”产业,有些加工技术与量产工艺的know how部分,也只有中国企业才真正懂得其中门道。

深利达把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了几个阶段,这对中国显示以及半导体设备行业,都极具参考意义:

(1)初创阶段(2004年-2009年)2004年至2008年,触控技术经历了从电阻式到电容式的发展历程,造就了国内触控屏生产厂商的蓬勃发展。公司紧跟技术发展趋势,陆续开发半自动邦定机、贴合机和覆膜机,为后续平板显示器件高精度生产设备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技术起步阶段(2009年-2013年)2009年公司开发出“上下脉冲本压机”,凭借多段式加热、快速升降温、FPC正反面一次性邦定等多项技术创新迅速占领市场,并于2010年成功应用在多点触控电容屏手机iPhone4的屏幕生产中;随着iPhone4手机的热销,电容式触控技术开始批量应用到各类终端产品中,公司顺势对电容式触摸屏的邦定、贴合及覆膜等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其中G+F及F+F类全自动贴合设备凭借其良好性价比,逐步发展为公司的销售主力产品。

(3)技术成熟阶段(2013年-2016年)随着平板显示行业的技术革新,各大面板厂相继推出基于On-cell/In-cell的触控显示技术整合方案。公司凭借十年来在贴合制程领域的技术累积,于2013年自主研发了全自动贴合线,并于2014年成功获得天马微电子厦门G5.5代厂的22条全贴合自动生产线订单。该款产品正式将软对硬和硬对硬两道贴合工序完整串接,搭载了数据可追溯系统,且实现了CG自动清洁、良品与不良品分流、人员可随机抽检等多项弹性生产功能。该设备生产节拍小于10S/PCS,贴合精度控制在±100μm以内,位于行业前列。公司也借此实现对韩国、日本等设备厂商产品的替代,成为新一代的全贴合制程优选设备供应商。2013年发布的iPhone5S搭载的Touch ID新安全防护功能,引领了指纹识别在各类终端产品应用的风潮,公司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成功开发出电容式指纹识别专用DAF胶贴合线。该贴合线应用视觉和运动一体化控制技术,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还增加了数据分析处理功能,获得了市场认可。

(4)快速拓展期(2016年至今)2016年以来,随着手机屏占比提高、可穿戴产品普及、大尺寸高清显示应用升级、AMOLED柔性曲面显示等平板显示市场领域的技术升级与趋势性发展,对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的新需求不断涌现,公司致力于研发标定装置及误差实时补偿算法,对贴合制程核心技术再次升级,陆续开发出光学指纹模组全自动贴合线、超声波指纹模组全自动贴合线、iWatch手表全自动贴合线、超大尺寸自动软对硬贴合线、车载显示屏全自动贴合线、iPhone XR CGS自动贴合线、AMOLED柔性曲面全自动贴合线等多项高精度、高效率的智能化自动生产设备,并成功地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商用显示电子白板、工控显示、车载显示及柔性显示等领域,展现出公司强大技术研发实力。此外,各大手机厂商对手机影像的品质和性能日趋重视,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给摄像模组封装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所积累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自动化整合优势,公司2018年开始布局摄像头微组装领域,于2019年成功完成“影像模组自动组装线”的生产和销售。

实际上,在显示行业的自动化转型过程中,有一部分类似深科达一样的企业最终还是因为技术跟不上市场被淘汰了,深科达也差点没有挺过来。不过深科达遇到了自己的“贵人”。

2014年深科达与客户签订了大额交付订单,紧急需要资金备货。这在当时习惯了生产几万块钱一台桌面台式单机的深科达来讲,一下子要仿制出上千万一条的产线出来,并且技术水平和生产速度还要比国外的设备更高,深科达除了缺人外,还很缺钱。

不得已之下,深科达客户的投资方高新投达成了融资协议,通过担保方式为企业提供了纯信用银行贷款1000万元,同时高新投创投子公司基于3C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判断自动化贴合设备将会出现一轮爆发行情,作为投资机构参与了深科达的定向增发。

随后7年,高新投通过银行贷款担保、中小企业平稳基金、宝安区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各类金融产品,为深科达全方位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助力深科达登陆资本市场,深科达高新投2021年第二家敲钟上市的投资企业。

1994年,作为全国第一家地方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圳高新投肩负着“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使命,深圳高新投26年累计为超过3700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超过7000亿元担保服务,撬动新增产值超过12000亿元,新增利税超过2400亿元,成功助推300多家中小微企业实现海内外上市。

深圳高新投的股东为深圳国资旗下主要投资平台——深圳投资控股公司,在高新投投资深科达时,深深圳投资控股公司的收入才几百亿。但2015年以后,深圳投资控股公司开始迅速出手抄底或扶持深圳大量因激进扩张而陷入困境的高新企业,为这些企业度过难关的同时,深圳投资控股公司的收入也增长了五、六倍,现在收入规模已突破2000亿,资产超6000亿,净利润几百亿的优秀“国资风投”。

再回到深科达上面来,虽然到现在为止,深科达这类企业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大陆真正落地的“智能制造”水平,很多设备壳子上已经十分高大上,赶上了海外先进国家的设备企业,但是设备内部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仍然与海外企业有很大的差距,基本上还处于“组装”设备阶段,甚至还不如十几年前在高交会上海外企业展示的设备水平。

这也是很多中国大陆企业在扩产时,仍然是首选海外厂商设备,实在没有,就选海外厂商的二手设备。只有实在没法满足的情况下,才让中国大陆同行仿制海外设备产品。

但不管如何,传统的显示产业生产后段设备市场基本上已被深科达这类中国大陆企业所攻克,生产前段设备也在陆续突破过程中,未来显示产业的市场应用场景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还是会以中国大陆为主,甚至一些产品的加工工艺会为中国大陆所独有,所以深科达这类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仍然十分强大。

而且就前十几年在深科达这类企业的努力下,让中国显示产业链上数十万一线员工从重复枯燥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远离职业病与工伤危害,怎么来说也算得上大功德一件!何况团队本身也赚了大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