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技法》第五章:临摹、观察、写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花鸟画技法有哪些 《中国花鸟画技法》第五章:临摹、观察、写生

《中国花鸟画技法》第五章:临摹、观察、写生

2023-12-28 0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步是“读画”。选定范本后,对范本的题材、表现技法、风格特点、章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读画”,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决不能良莠不分,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第三步是“对临”,即对着范本如实摹写,力求如实地临摹示范作品的用笔、用墨用色、构图、物象的造型和意趣,达到“手熟为能”的程度,使自己心手相印,并能从中悟其内涵。临”和“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方法。我们要求对着范本临写各种表现方法,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而不主张印摹,否则易形成依赖感,变得被动。工笔临摹要从主要部分开始,先从花画起,接着画枝干、叶,最后临配景和点缀物。如果画中有鸟,应从鸟开始。

第四步是“背临”,或称“默临”,在“对临”的基础上,用记忆的方式,离开范本进行默写已临过的作品,以进一步掌握范本的各种表现技法,使自己的表现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这就像背书一样,把范本的精神实质咀嚼得烂熟后,才有可能把它全部默写出来。背临的要求,并不是把范本的一笔一画全部默出来,而是把精神实质默出来。这种学习方法,目的是通过“背临”,把范本的各种表现方法充分,而有效地巩固下来。所谓“熟读唐诗三首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熟能生巧,巧则能变,化为已有,学以致用。

第五步是“意临”,即在背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理解前人的笔法墨法,以及意境、构图等方面的精神实质,略其迹”,“取其意”。不是依样画葫芦似的一笔一画地临摹,而是要从参透其精神要意出发,主要掌握其特征和精髓,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对于意笔的范本,可以多临摹几次,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第二节观察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创作者自身对社会、大自然的情感和体验是创作题材的源泉。写生时深入生活,观察对象,目的是对这千变万化的物象,进行详细的全面的研究、分析.花鸟草虫形态各异、种类万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动态结构、生长规律,以及其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等,在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譬如春夏秋冬的四季的花卉,在大自然中都具有各自的特性状貌,有的春暖花开,有的夏日盛放,有的肃秋经霜,有的腊冬傲雪; 有的枝繁叶茂,有的花大如斗,有的亭亭净植,有的粗枝大叶,有的潇洒轻盈,有的迎风披雨,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对此我们都要深入观察和细细揣摩,使自己“胸有成竹”。历代许多画家,之所以能真实而生动地画出花鸟的精神状态,都是深入观察对象的结果。如郑板桥擅画兰竹,因为他自植兰花数十盆,在三春之后移植到野山之中,在发箭成长之时,观其生气勃勃的神态,所以,才能画出“乱如蓬”的山兰。他描绘的“画中之竹”,是由于有了“眼中之竹”才有“胸中之竹”,终于画出了竹的精神。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从此看出,他画的竹是深入观察对象的结果。吴昌硕善画梅,也非偶然,他在家乡“芜园”,亲手种植了三十多株梅花,每当寒梅盛开时节,他总徘徊于园中,反复观赏,细细体味,所以,才画出了茁壮而老辣的梅花,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意趣。边寿民是画芦雁著称的写意画家,相传每年秋天,他结屋荒洲,静观芦雁的出没、食宿、飞鸣,所以他画的芦雁生动传神。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前辈画家无不十分重视在生活中观察对象,在深入了解“物性之后,才开始作画的。

作为一个花鸟画画家,不仅要对画花画鸟有娴熟的表现技能,而且对动植物的基本常识也要进一步地学习和认识,从物态、物情、物理、物性上认识物象的本质。如梅花,历来是人人喜爱的花木,她是那么纯洁、健美,那么坚强、挺拔,无数的诗人和画家都以此借物抒情,称之傲寒”、“斗雪”,赞扬它的“不畏强暴”“坚贞不屈”。但是江南的梅花与华南的梅花,因气候差异而截然不同。每当江南大地上冰封雪飘之际,梅叶早已凋零,而梅花盛开,生意盎然,真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感。而华南一带的梅花,却另有一番景象,梅花盛开时,她不与白雪争春,却和绿叶相伴。所以,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写道:“恨无飞雪青松畔,却放疏花翠叶中。

第三节写生

写生是学习花鸟画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写生练习,我们能更加熟悉生活,更了解物象的结构特征和生长规律;同时,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为创作提供素材打下扎实的基础。

许多大画家都十分重视深入生活,重视写生。宋代赵昌,清晨常在花圃中一面观察对象,一面手调色彩作画。他所写的花果虫鸟,得到“写生逼真,时未有共比”之誉,人们称“写生赵昌”。他们往往“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描绘了对象的精神状态,为后人所赞美。清代恽恪被称为“写生正派”、“写生一派”,在为花卉“写照传神”上,下足了功夫。他们这种注重写生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现在,我们的写生要求比前人更高、更严。我们要到生活中去,反复观察、研究、分析,记录生活,搜集素材,服务于创 作。

写生要求:在深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复杂的自然形象,有所取舍,使之更集中、更概括,并准确地捕捉物象在一刹那间的变化状态,力求造型规正,形神肖似。对于那些重要部分,要作深入刻画,并画出局部的图像。有的写生稿,既要用色彩记录,还要用文字记录注明写生时间、地点、环境、物象的名称、特征等等。

写生方法;有白描写生、勾勒填彩等几种。无论是画工笔的,还是意笔的,画花卉还是画禽鸟,都可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写生。但必须从自己的创作需要出发,至于画得偏工一点还是偏写一点,详细记录还是简括记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1白描写生:一般均用铅笔或木炭铅笔勾线、较具体地、严谨地勾画出物象的外轮廓线。要注意掌握轻、重、浓、淡、粗、细的变化,例如画花瓣可淡一些,用线细一些,画枝干,叶子可浓一些,用线粗一些,点花蕊和枝干上的苔藓,需浓一点,使写生的白描稿有黑白浓淡的层次和韵味。在下笔前,对如何构图、剪裁、选择物象的角度,以及用笔的变化等,都要心中有数,不要盲目地在纸上东涂西抹、用橡皮反复擦改,致使画面杂乱无章,模糊不清。虽然是写生稿,但下笔同样要胆大、心细、明确、流畅,对来龙去脉,主与次、疏与密、虚与实,都要一一交代清楚。白描写生,也可用毛笔、钢笔勾勒,画出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也可用浓墨勾勒,不讲究墨色变化,只求疏密、粗细、曲直、顿挫的变化。因为我们到生活中写生,不便携带复杂而繁重的绘画工具。为了捕捉瞬间的形象,写生只能是迅速地记录生活,以快为好,用较粗放的浓墨线条勾勒,往往也别具一格。

@勾勒填彩写生:在白描写生的基时上,根据对象的色彩变化填彩着色。一数

构相流彩平涂,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作淡彩晕染或重彩渲染,对主要部分的形象结构,需作深入描绘,力求真实概括 对细部刻画,力求详尽。倘若时间不允许,只好一切从简,或用粗笔写生,略施淡彩。

3水墨写生: 运用水墨变化的功能,写出物象的形态状貌。即不着色,不渲染,以概括、简练的手法和粗放的笔触,写出对象的外形特征。这种写生方法,是为写意创作收集素材的,同时也是锻炼意笔的笔墨基础和造型能力。在用纸上不局限于宣纸,用毛边纸、书写纸、新闻纸等,也能各得其笔墨效果。

4速写: 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抓住对象的形体特征.用铅笔、钢笔、毛笔,木炭铅笔、炭精条等工具,迅速地记录形象素材,要求用线流畅,干练,出笔自如,画面生动,形象准确。画面上即使有复笔复线,也是允许的。这种写生方法,是锻炼造型能力,记录生活素材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现在已被大家广泛采用。

为了迅速捕捉客观物象的动态结构,尤其是对禽、鸟、虫、鱼的写生,可以用简单的几根线条,或圈几个圆圈,或画出动态线,作示意图。

5慢写: 也是速写的一种方法。这种写生方法,比速写稍微严谨、细致些。它不仅在写生速度上较慢一点,更主要的是对客观物象要作较具体的、准确地描绘。还可画些构图性的速写,以锻炼构图的能力。对局部的重要形象,可作深入而详尽的刻画,如用淡彩作记录,更有参考价值。

6默写: 在观察、记忆客观物象后,离开了对象心手相应地把对象的动态结构默写出来。因此“默记”是“默写”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当你离开对象创作下笔之际,对生活中各种形象的动态特征和造型结构有了“默记”的基础,物象历历在目,胸有成竹,构图创作时就不必起稿,只要一出笔,具体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花鸟画家,能在大庭广众面前即席挥毫,短时间完成一幅小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于他具有“默记”的基础,有“默写”的功夫。所以,他能离开了对象,一挥而就。对于初学者来说,锻炼“默写”的能力,首先要严格加强“速写”和“慢写”的练习,这是十分重要的

临摹、观察,写生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已如上述,望初学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进行反复练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作者--樊萍] 樊萍,笔名宣廷,山东淄博人。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陈绶祥先生。曾任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中央民盟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画院副院长,山东省当代工笔画院院长。 樊萍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部级大型展览,并有30多次荣获艺术奖项,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出版个人著作8部,发表重要论文20余篇。其中近年来撰写的《试论述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格》、《新传统画家的自我审视》、《黑白构象》以及《工笔花鸟艺术的精神投映与意境生成》等多篇论文引起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好评与赞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