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每日一背

每日一背

2024-07-05 14: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 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同样,这三个概念对于考察社会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自由地创造出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 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精神生产力和传播效率。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会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换句话说,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来确立的,它通过形成文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例如,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但语言同时也为社会成员形成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人是通 过习得和掌握语言完成社会化过程而成为社会人的,尽管我们很难意识到,但语言的确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环境,从中汲取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的行动和思维的基本框架。不仅是语言,非语言象征符体系也是为社会所共有和继承的,也同样具有规范性。也就是说,文化符号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也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

另一方面,正如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一样, 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体系 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符号强制的人,有时会激进地有时会渐进地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 这种变化“体现为对旧体系的部分乖离和改造” ,现代文化的剧烈变动正说明了这一点。

以消费文化为例,正如法国学者J·鲍德里亚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 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说得通俗一些, 即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鲍德里亚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 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同样催生了各种与之共生的象征符,没有网络,类似于“:)”、“:(”、“OTL”之类的表情动作符号也就不会普遍使用;同样,各种各样具有象征意义的网络“雷语”也就不可能成为社会流行语言。

很多同学看到参考书目之后感觉压力山大,这么多参考书,不知道就该如何着手。

看书切忌功利心态。

很多同学总问:这本书要不要看?哪一本先看?哪一部分是重点?

纵观这几年的考点,很多题目都不一定是这些书的“死知识点”

比如,今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传播440考到一道题目:"后真相"时代,如何理解新闻真实。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新闻真实”的概念,这是新闻理论部分一个基本概念,但是,题目有一个限定,那就是后真相时代,这就需要你了解什么是“后真相”,并且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理论有哪些变与不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看书时,要本着“读懂弄通”的原则。

怎么算是“读懂弄通”呢?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你自己只是记住了还是理解了?你能不能把知识点复述出来?或者说,你能不能给非专业的人士讲明白?

比如,我们讲到,什么是“新闻”。

很多人认为,新闻就是事实。

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对的。如果你看书只看到这个程度的话,说明你自己并没有理解。

实际上,我们看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新闻不是事实,新闻是报道。事实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新闻是主观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

理解到这个程度,才说明你对一个概念真正理解了。

当然,这还不够,疑问又来了,新闻那新闻不是事实,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是什么呢?当然,这就又涉及到了新闻的本源,新闻的真实性等相关知识点。

所以,我们读书的第二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联系。

总得来说,要有框架意识,要有专业思维,要能学以致用。

你看,学习读书本来就是一个漫长而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也不用特别着急,即便,你看完一遍书,觉得什么也没有记住,那也正常。类比一下,你吃了那么多,还是会饿,但实际上你已经长肉了。

最后,我们再请唐一稿师哥再解决一下大家的疑问:

Q:看书之后,感觉啥也没记住怎么办?

从两个角度去解决:

第一,看的时候,得慢一些,把知识点变成问题,不轻易放过自己,要弄明白;

第二,复述出来,如果不行,再去看一遍。

这个阶段,不要贪多求快。这个时候一定要先理解透。理解是前提。

第一,看的时候,得慢一些,把知识点变成问题,不轻易放过自己,要弄明白;

第二,复述出来,如果不行,再去看一遍。

这个阶段,不要贪多求快。这个时候一定要先理解透。理解是前提。

Q:如何理解?怎么记忆?

现在记不住也正常,尤其是跨考的同学。如果看一遍就能记住,那不是说明这个专业,也太简单了,对吧。

记忆的问题,要以理解和框架为前提。

更多要去理解:

1.这本书写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出新的观点?还是为了回答某个问题?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自己对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能来解释当前传媒业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

2.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又使用了什么案例来佐证作者观点的?自己是否能举一反三?

3.各个部分为什么按照书中的顺序来安排?其中有什么隐含的逻辑? 多多考虑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现在记不住也正常,尤其是跨考的同学。如果看一遍就能记住,那不是说明这个专业,也太简单了,对吧。

记忆的问题,要以理解和框架为前提。

更多要去理解:

1.这本书写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出新的观点?还是为了回答某个问题?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自己对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能来解释当前传媒业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

2.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又使用了什么案例来佐证作者观点的?自己是否能举一反三?

3.各个部分为什么按照书中的顺序来安排?其中有什么隐含的逻辑? 多多考虑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复习备考有帮助。

新闻理论20个必背考点

考点1:理论新闻学

理论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探讨和揭示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社会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考点2: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考点3: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关于新闻价值有素质说、标准说、功能说等。)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接近性、重大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考点4: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决定主观的思想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新闻工作中,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真正做到依据现实生活,依据物质存在,依据客观事实来反映和报道新闻。

考点5: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考点6: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突出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考点7:新闻自由

(1)提出

1644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了一个演说,抨击政府对新闻出版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这个演说后来作为小册子正式出版,名为《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2)内涵

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依法创办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播媒介的自由;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新闻采访、搜集的自由;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发行报刊、传播新闻的自由。

考点8: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制订《报业法规》,提出报纸的责任问题。1924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C.约斯特著《新闻学原理》一书,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限制出版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R.M.哈钦斯主持的“新闻自由委员会”,经过调查,发表了《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等调查报告,运用了“社会责任论”这一概念。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在1949年提出报告,强调报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

考点9: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学,最早提出“公共新闻”这一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罗森(Joy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他还进一步提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新闻学的兴起,源于新闻界对于自身危机的反思。“公共新闻的概念起始于对新闻与民主处于危机中的共识”。

公共新闻学的倡导者希望报道贴近公民生活、关乎公民切身利益的新闻来重新唤起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维护自己利益的热情。从而也使媒体尤其是报纸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重新焕发报纸的活力。

考点10: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称之为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中,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和新闻传媒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就党和政府的某些政策、决策、某些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就某一社会问题或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从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来看,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

考点11:新闻批评

所谓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新闻批评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批评可以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批评我们队伍中的消极落后现象,可以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腐败现象。因此,运用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考点12:党性原则(必考)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指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新闻事业的地位、性质、任务、作用等总的看法和纲领性的意见,它是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实践中贯彻和表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考点13:“三贴近”

新闻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是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

(1)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的核心,就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核心,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作为新闻工作的源泉,坚持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体现价值,完成使命。

(3)贴近群众

“贴近群众”的核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考点14:正确的舆论导向(重点)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原则,需要新闻媒体和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严格遵循。

(一)正确舆论导向的内涵及依据

1、舆论导向理论的由来及依据

舆论导向,是指对舆论流动方向的把握和引导。它既包括通过信息传播等手段来控制社会舆论的流向,也包括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介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工作规范。

舆论导向的理论依据是新闻的指导性原则。新闻媒介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有意识地对社会舆论与民众思想施加影响,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

2、正确舆论导向的内涵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介要运用各种新闻舆论形式和手段,把握和控制好社会舆论的方向,并努力将其引导到符合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策略的方向上来,引导到符合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向上来,引导到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方向上来。

考点15:新闻舆论

新闻舆论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最新事态的意见表达。

社会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

最新事态是新闻舆论的源头。

言论表达是新闻舆论的形式。

考点16:新闻道德(经常考)

新闻道德又称为新闻伦理或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新闻职业道德是在新闻传播活动的专门化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过程中产生的。

考点17: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批判;狭义的媒介批评,是指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如新闻报道、文艺节目、通俗音乐,商品广告等的批评。

考点18:新闻事业的功能

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二、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三、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四、提供服务,文化娱乐

五、刊播广告,繁荣经济

在上述五大功能中,“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与“反映舆情,引导舆论”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直发挥,被称为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考点19: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它是被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事业作为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它是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直传和贯彻所属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法令,并为这个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服务的。

考点20:新闻手段

新闻手段,是指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标题、版面及节目编排等传播形式的总称,它们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和新闻纪录电影进行新闻报道时普遍使用的手段。新闻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它不能强迫人们信奉或放弃某种思想、某种观点,只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或说服受众。

【提示:本系列内容来源于《考纲与考点》红皮书,目的在于帮助大家考前复习,每个知识点的答案内容不代表考试要求,不作为标准答题字数要求,请大家在考场上根据考试题目及要求进行作答。】

转载自传媒考研一加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