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中国”的外国网红:与其在“爱国”上攀比,不如在内容上走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伏拉夫的英文全名 “爱中国”的外国网红:与其在“爱国”上攀比,不如在内容上走心

“爱中国”的外国网红:与其在“爱国”上攀比,不如在内容上走心

2024-07-10 06: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伏拉夫的短视频)

有人说他的夸奖太浮夸,是为了赚钱而刻意的表演;有的人为了形容他而创造了一套伏拉夫词汇,如“财富密码”“伏拉夫陷阱”等等,暗讽他的动机不纯。而就在几天前,伏拉夫甚至还遭到了网络暴力。

(伏拉夫的短视频)

知著君通过浏览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发现,像伏拉夫一样盛赞中国,标榜“爱国”的外国人还不算少数。

(B站上表达爱中国的外国人)

那么为什么如今混迹在社交平台上的某些老外,都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一股“爱国热”呢?

“爱国”,一张保险的入场券?

知著君认为,制作以“爱国”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是外国网红们融入中国社交平台最为保险的一张入场券,它可以帮助老外迅速建立起与本土用户之间的纽带,赢得关注,又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因为文化差异而get不到用户喜好所付出的试错成本。

但当这种策略一旦被过度利用,形成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爱国文化工业”的时候,“爱国”本身也就难免会从一种主动的亲近示好,变成一种被动的情感资本,成为整个场域内外来网红们追逐、抢夺的对象。

比如靠翻唱中文经典歌曲走红的“巴哥Bart”,他曾发布过自己买到华为手机之后,当众摔碎iphone手机的视频。而伏拉夫也曾在视频中直言:“我们中国人都用华为,我支持我们的国货。”甚至还有某位老外把平台账户的昵称和签名都“挂”满了中国国旗。

(某老外的短视频)

在这里“爱国”的含义也就跟着变得畸形了, 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缺乏意义的情感攀比,成为了一种不恰当的玩弄中国元素的符号游戏。

比如“用华为手机就是爱中国,用苹果手机就是不爱中国”这种言论,错把“华为手机”当作爱国的符号。而谁能拥有、谁能玩好这个爱国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外国网红们争相的模仿与攀比。

(怒踩苹果手机以表爱国之心的巴哥Bart)

标榜“爱国”不仅过度消费了“爱国”本身的含义,还迫使文化产品中内容的重要性逐渐式微,沦为一种营养不良的情感聚合体。而当“我爱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那些原本耕耘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又还剩下多少生存空间和话语空间呢?

就像伏拉夫,他原本的视频都很正常;他在平台上拍一些家庭生活的日常,向大家推荐好喝的红酒。他也曾经专门拍过一期讲述自己创作如何艰难的视频。可当他发现简单的“爱中国”就可以迅速收割粉丝,获取流量的时候,整个人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机械地表演,千篇一律的叙述框架,万年不变的BGM,还有瞪大的双眼,每期视频的质量逐渐下降,内容逐渐干瘪,从一个注重内容的创作者演变成了如今兜售爱国情感的推销员。

这或许就是“我爱中国”所带来的一道难题: 当精心制作的内容得不到用户认可的时候,那些原本扎根内容的外来创作者为了避免被淘汰,很可能会被泛滥的“爱国”情感所绑架,被倒逼模仿“我爱中国”来求得在平台上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

(伏拉夫早期的视频)

当大喊“爱国”就可以短时间内收获流量,引来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模仿的时候,本土用户也就难以分得清谁是真正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生活,谁是依托“老外”赋予的身份红利,打着爱国的幌子来单纯地收割情感资本。

而当深度的内容创作成为流于表面的情感倾销,本土的用户又怎能与这些外来者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继而通过他们去开眼看世界呢?

同样, 单纯为了迎合用户的爱国情感而如法炮制“爱国”内容,不仅影响了创作者本身的创作热情,而且也让他们难以实现对中国的真正认同。例如“巴哥Bart”虽然靠着改编、翻唱中国歌曲而迅速走红,但在Vice拍摄的短片中他曾亲口承认, 改编的外国歌曲都是由背后的中国MCN公司所挑选的,他本人对于某些中国词汇不是很了解,甚至在翻译的时候根本看不懂。

(巴哥直言看不懂翻译的歌词,图源Vice)

到头来,社交平台上充斥着的“我爱中国”,成了一场部分外来者和少数本土用户之间你情我愿的“情感合谋”;我们能看到很多外来者为了迎合本土用户而仓促生产的表扬和急切的身份站队,却很少能看到中外文化在这些人的作品里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我们透过这些外来者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单纯的中国的好,比较难看到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差异与互动。

制造的“爱国”,一戳就破的泡沫

制造出的“爱国”,本身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可以让一个外国网红在中国迅速收获粉丝、站稳脚跟,但也埋下了风险和隐患。

在这个前后台场景高度融合的互联网时代,那些单纯为了迎合爱国情感而表演“爱国”的外国网红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好自身“爱国”的人设。 而一旦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爱国”人设出现偏差,曾经的粉丝也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前段时间网民对伏拉夫及其家人的网络暴力就是如此,当那些人发现一个声称自己只用华为手机的“中国人”的伏拉夫在视频中用了苹果手机,原本的人设随即被解构为不怀好意的欺骗。

(伏拉夫的短视频)

经外国人之口说出中国如何伟大,多么多么美好,这看似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民族自豪感,可一旦外来创作者的爱国动机被质疑,“爱国的泡沫”也是一戳就破,甚至会产生反向效果,由人人称赞的爱国情感堕落为人人恶搞的“财富密码”。

而伏拉夫被网暴这件事儿也说明, 当恶搞冲破一定的底限,所带来的不止是调侃两句“财富密码”那么简单,它可能会激起平台上潜在的狭隘民族主义情感,在形成一定规模以后裹挟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反噬给外来的创作者们。

(B站上抵制伏拉夫的up主所制作的视频截图)

(B站评论区的某条号召大家批判伏拉夫的评论)

由此, 单纯按照市场规律,迎合部分用户的情感消费习惯所制造出来的“爱国”,不但无益于中外文化正常的交流,反而会造成误解和敌对。理性的沟通逐渐被情感所取代,而 那些真心喜欢中国的外国人也可能因为公开表达对中国的好感而被误解为“恰烂钱”。

或许我们也要好好思考一下,对于这些来到中国发展的外国网红们,真正的评价标准应当是什么?

知著君认为,我们当然不会强制要求任何来中国的外国人发自心底的爱上中国,但不论对于在中国留学、生活、工作,乃至长期定居的原生网红们,还是来中国谋生存、求发展的初来乍到者们来说,“爱国”应该是一个公认的前提,是一个共通的基础。

这里的“爱国”应当理解为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承认与尊重。在中国赚钱生活就要接受中国的管理,同时享受中国带来的便利。

而只有满足前提、立足基础,个人的谋生和发展才能得以成立,这是一个递进的逻辑,而不是对等的逻辑。

也就是说,那些标榜“爱国”的外国网红们是 错把谋生的前提当作了谋生的手段,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爱国”不该被拿来炫耀,更不该被包装成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巴哥Bart的抖音短视频)

对于这些外国网红们来说,既然来到中国,就应该做到美美与共,平等交流,发现彼此国家、文化之间各自的美好;求同存异,相互欣赏,而不是单方面地强调中国的优越性;如实的、客观地向世界记录和反映中国的本来面貌,而不是过度的吹捧和急功近利。

在这方面,来自美国的网红郭杰瑞是一个正面的代表。 在他的视频里你能看得到中国,同时也能看得到世界。郭杰瑞到云南采购咖啡豆帮助扶贫,也到福建渔村赶海;同时也深入印度贫民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在疫情期间深入探访纽约“方舱医院”。

(郭杰瑞与在美留学生为武汉加油)

也许在中国发展的某些外国网红们也是时候该想一想,与其如法炮制,千篇一律地歌颂爱国,不如把精力沉淀到对优质内容的创作上来,靠高质量的作品圈粉;好好体会在中国的生活,感受中国的环境, 而不是只把自己的创作当作一种被逼无奈的逢场作戏。

本土的用户们也应该想一想, 在所谓的“爱国”情感涌向自身的时候,不加分辨和选择就全盘吸收的行为并不理智。外部的表扬虽然重要,但在表扬面前保持冷静,保持理性, 不被情感的洪水所淹没,这远比夸奖本身带给我们的一时愉悦和自豪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刺猬公社:《外国网红们,“爱中国”是门好生意吗?》

差评:《那些高喊“我爱中国”的外国网红》

图片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