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什么仇恨英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伊朗为什么仇恨美国 伊朗为什么仇恨英国?

伊朗为什么仇恨英国?

2024-06-25 05: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05年,伊朗爆发了反对恺加王朝的立宪革命,召开了第一届议会,颁布了伊朗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为镇压这场革命,签订《英俄协约》,协约规定:把伊朗分为三部分,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东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中部划为“缓冲区”。

英俄代表在圣彼得堡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这份离奇的协议,甚至根本没有请伊朗代表参加。

在英俄两国的干涉下,1911年这场立宪革命以失败而告终。这次革命后,恺加王朝更加衰败。

英国操纵伊朗政权更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中立,但国土成为俄国、英国与德国、土耳其的战场。大战结束后,英军仍留在伊朗。1917年,沙皇被十月革命推翻后,俄国撤出伊朗,英国迅速乘虚而入,填补权力真空。第二年年中英国控制了伊朗全境。

1919年,英国通过贿赂伊朗谈判官员,将《英波条约》强加给伊朗人,从而全面控制了伊朗的军队、财政、交通系统及通信网络。《英波条约》终结了伊朗的独立国家地位。

1921年,伊朗爆发起义,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位强势人物———波斯哥萨克武装部队副总指挥礼萨汗。礼萨汗利用英国人的支持,发动政变,推翻恺加王朝,掌握了国家统治实权。

1925年10月,伊朗第5届议会通过决议罢黜恺加王朝,把政权交给礼萨汗,立礼萨汗为国王,称礼萨沙·巴列维。巴列维王朝正式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礼萨汗因采取亲德立场,英国和苏联出兵伊朗,强迫礼萨汗退位,1941年礼萨汗的儿子默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处于列强包围之中的巴列维为了保住王位,与德国划清界限,周旋于英、美、苏大国之间。

在巴列维王朝早期,伊朗已经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1951年,摩萨德被选为伊朗总理并组阁,摩萨德追求国家利益,增强民族生存及发展能力。

在经济上,摩萨德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准备将英国控股的盎格鲁-伊朗石油公司(Anglo-

IranianOilCompany)国有化,为国家独立发展打开一条生路。

1953年,摩萨德解散最高法院,并且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解散了只有国王有权解散的议会,与国王矛盾激化。巴列维王室不能容忍王权被限制,英国、美国也不允许自己控股的石油公司被伊朗国有化。

英国联合巴列维王室伙同美国在伊朗组织了一场政变,摩萨德最后在家中被逮捕。巴列维作为伊朗国王重新执掌政权,公开走向恢复和扩大王权的道路,进行独裁统治。

1963年,霍梅尼在库姆发表了谴责巴列维的讲话,并进行了示威游行,随后示威者被镇压,第二年霍梅尼被流放国外。

1976年,美国强迫巴列维实行“自由化运动”,伊朗国内不满情绪爆发,很快兴起反对巴列维的浪潮。1978年年底伊朗国内形成以霍梅尼为中心的统一战线。

巴列维见大势已去,1979年1月,他被迫永远离开伊朗,一个月后,霍梅尼回到伊朗,指定巴扎尔甘接管政府。

在“两伊”战争期间,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向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提供了帮助,伊朗对此大为恼火。1987年,伊朗革命卫队的士兵拐骗并痛打了英国驻伊朗的代办爱德华·卓别林(EdwardChaplin)。

英国和伊朗间的动荡关系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越来越明显,伊朗与英国的外交关系虽然得以维持,但两国分歧一直很大。

1988年,英国在伊朗重新设立大使馆,8年后,英国又关闭了大使馆。又过了一年,伊朗发布了一个指令,追杀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Rushdie),因为他写了一部很有争议的小说《撒旦诗篇》。

《撒旦诗篇》是一部幻想型小说,作者用一种类似圣经的语言,叙述一个印度电影明星梦中幻出一位商人,受了主的耳语,成了先知,进入一座城市创建一种宗教。

穆斯林认为,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影射了先知穆罕默德,亵渎了他们的宗教和神灵。霍梅尼下达追杀令萨尔曼·拉什迪。追杀令至今并未废除。

英国政府将萨尔曼·拉什迪交给英国警方保护,英、伊甚至一度为此而断交。尽管萨尔曼·拉什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体侵犯,但《撒旦诗篇》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害身亡。

近几年来,英国和伊朗使用了各种办法维持两国的关系。1999年,两国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英国和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首次交换大使,两年后,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JackStraw)访问伊朗。

但是这种冷和平还是多次被打破。2007年,伊朗在其与伊拉克有争议的边界上逮捕了15名英国陆军和海军士兵。伊朗把这15名英国士兵关押了两个星期后,才作为改善与英国关系的善意措施将他们释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