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伊丽莎白》剧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伊丽莎白有没有结婚 音乐剧《伊丽莎白》剧评

音乐剧《伊丽莎白》剧评

2024-06-29 0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人都与死神共舞,但是没人像伊丽莎白那样。”

预警:内含大量剧透,请谨慎观看。

《伊丽莎白》是以巴伐利亚公主、奥地利皇后与匈牙利王后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的一生为素材所创作的德语音乐剧。这部音乐剧讲述了奥地利与匈牙利王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的故事,从她1854年的订婚和结婚开始,直至她在1898年被刺杀为止。(以上源自度娘。)

于1992年9月3日首演于维也纳剧院,而后有多国巡演和改编,于2013年维也纳复排。

《伊丽莎白》维也纳1992年初版卡司镜子大厅历史上的鲁契尼

以下内容大部分以92年彩排版为基础,偶有02德国埃森版穿插。(整部剧非常精彩还是建议亲自观看,这里只讲主线。)

开场是吊死在瑞士的鲁契尼因其杀死伊丽莎白的罪行接受着日复一日的审判,鲁契尼美名其曰死神的爱(指Sisi一直向往死亡),审判者要证据,鲁契尼引出那个时代的亡灵,开始演绎起伊丽莎白波澜起伏的一生。

伴随着Wie du的歌声,天真烂漫的少女sisi登场了,这时的伊丽莎白还没有经历各种规制的束缚,甚至可以说是不谙世事的,只想和他敬爱的父亲一样,做梦、写诗、顺风骑马,不想当公主却宁愿当骑师,即使父亲很少在她身边,而当她向父亲抱怨她不喜欢无意义的社交聚会时,他父亲却只是说他不管这些事。这里就埋下了一个伏笔,sisi的父亲对她其实并不很关心,而且很少陪伴她。

最后伊丽莎白还是不得不参加母亲的家庭聚会,聚会上维也纳的好消息来了,sisi的姐姐Helen被选为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皇后,大家正高兴时却发现伊丽莎白从树上摔了下来。

这是伊丽莎白与死亡的第一次相遇,死神接住了她,将昏迷的她放在床上,在死神之吻将要落下之际,伊丽莎白睁开了眼睛,于是死神不得不停下并离开。这段应该是通过将死亡具象化为死神,来表现童年sisi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的过程和反应,这时的伊丽莎白对死亡没什么认识,自然也无所畏惧,醒过来的她只能看到死亡阴影离去的一隅,还用甜美的嗓音呼唤:“黑暗中的王子,你是谁,请告知我你的姓名?”,而死神只是向她投过去没有温度的一瞥,一声不吭地离开了。

画面转到维也纳,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一世正在理政,皇太后在一旁不停的要求自己的儿子“要严厉!要冷酷!要果断!”,看似所有决定都是由皇帝做的,实则全由太后操控,即使皇帝想选择悲悯也无能为力,这时英俄相争的音讯传来,为了两方都不得罪,最后选择不参与战事,为之后奥地利的存亡埋下了隐患。

之后sisi大概是把这茬儿给忘了,小孩子嘛,什么事都还不上心,就跟着母亲和姐姐去维也纳见皇帝了。刚到就被皇太后以不守时为由训斥了一顿,这段情节第二次对太后的性格进行刻画——塑造了一个控制欲强、刻板严厉的女性独裁者形象。不过这段不愉快的插曲并不影响太后给自己儿子安排了许久的婚姻即将修成正果,她高兴地向儿子介绍Helen,却不曾想“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多年的苦心栽培最后成了笑话,儿子第一个见到的是Helen的妹妹sisi, 且与她一见钟情。

刚陷入爱河的两个年轻人,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不顾,一腔热血恨不得为对方肝脑涂地,所以即便皇帝表示跟我在一起常常身不由己,sisi也回应“别人看重的事情,对我来说可不尽然。”,这时sisi还天真地认为只要有爱情任何难题都可以解决。

1854年8月24号傍晚6点半,刚满16岁的sisi就这样草率地和约瑟夫一世结婚了。

毫无疑问的,双方家长和奥地利整个宫廷都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sisi的父亲觉得进入维也纳复杂的朝廷是毁了她,太后觉得sisi太不守规矩会毁了儿子的前途,整个朝廷充满流言蜚语,觉得这个皇后什么都不懂,无礼又莽撞。

兴许sisi潜意识里也能感受到潜藏的危机吧,婚礼上死神再次莅临, 唱出最后一支舞,像操纵一个洋娃娃一样将sisi从弗兰茨身边和婚礼盛典中带离,唱道:“ 你想一心待他,却邀请我来这里。在他的怀抱里,你依然朝我微笑。” sisi恐慌地回到弗兰茨身边——她刚刚和心爱之人结婚还有对幸福未来的憧憬,死神不甘心地唱着“最后一支舞,只属于我一人。”再次离去,旧时代的亡灵们和声道“王朝终结,时代转折。” 

1992年维也纳初版死神最后一舞片段(由Uwe Kroger饰演)

婚后生活显然不像sisi之前预想的那般顺利,太后早就不满这个不听话的儿媳,处处刁难,从起床时间太晚到外貌不合标准,没有一处挑不出毛病,sisi想干的事情通通以不合乎皇后礼节为由抑制,在这个情境下,伊丽莎白唱出了我属于我自己。

这个时候的sisi还没被朝廷的约束和权利斗争折磨得失去自我,她还是那个在无忧无虑环境下长大的小女孩,歌词里提到了“站在钢丝上”、“踏上冰面”和冒险这些她从小憧憬并且经常和父亲提起的东西,同时歌词里充满了具有想象力的比喻和逃避责任的内容,但也的确表明了与一切压制她自由的人和事斗争的意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下的孩子接连被太后夺走,sisi感到对自己孩子的抚养权被剥夺,婆媳关系越发恶化,偏偏弗兰茨从来不敢违逆母亲,除了劝她隐忍外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在双重压力下,sisi终于爆发了,她通过皇帝对她的需求来同他谈条件,皇帝想让她陪同出使匈牙利,用她的美貌来俘获人心,她就开出女儿抚养权的条件,却不听丈夫劝告,执意携带还年幼的女儿一同前往,结果女儿经不住路途劳累,病逝于匈牙利,于是死神再次出现,带走了她的女儿(这里初版和02德版有细微的不同,初版是死亡天使打开棺材露出死去的女儿,02版则有死神亲吻女儿的过程),sisi吓得大叫,并喊道“死神——凶手!”,企图把女儿死去的责任推到死神身上。而死神只是瞪着一对无机质的冰冷眼珠,低声吟唱她的恐惧和王朝毁灭的必然命运。

死神带走了sisi的第一个女儿

这时咖啡馆里的无名小卒们出场了,以旁观者的视角你一言我一语讲述了此时奥地利内忧外患的状况,因为之前的按兵不动,奥地利完全成了被孤立的国家,表现出来的却是“我们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干涉不了任何事” 这样事不关己的颓废萎靡心态。结合《世纪末的维也纳》来看,这表示当时人们对政治感到失望,转而将热情投入艺术创作,并且处在古典自由主义向民族主义过渡期(参考剧中人民对王室无能积蓄起来的不满最后爆发,日版改了这段的词就没那么明显了)。

王室这边,Sisi跟索菲的斗争还在继续,但这时矛盾不再是单纯的婆媳关系,升级成了立场矛盾。Sisi支持匈牙利解放而太后反对,Sisi喜欢海涅但太后支持歌德,这其实是当时新旧思想的碰撞,分别代表着对绝对自由的憧憬和不断进取的自我约束。

Sisi对自由的向往愈是强烈,现实的枷锁俞是将她紧缚,无论是孩子(鲁道夫)还是自己的美貌,通通成了她追求自由的工具,最后为了维持美貌,甚至将手伸向了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牛奶)。人民的愤怒引爆,太后底线也被一再挑战,所有矛头都指向了这位年轻的皇后。

在太后阴谋下,失去皇帝宠爱又被传染了梅毒的Sisi险些再度寻死,本着跟死神较劲的精神,离开奥地利开始了漫长的旅途。而哈布斯堡这只曾称霸欧洲的雄狮也大劫将至,皇子被利用造反失败绝望中投向死神的怀抱,Sisi的亲戚接连被杀害,帝国大厦将倾。

这时世界线收束,鲁契尼接到死神的委托,Sisi在瑞士被刺杀,终于褪去枷锁迎来了真正的解脱,与死神相拥。

德奥音乐剧总是徘徊在现实枷锁与自身欲望的反复斗争边缘,而伊丽莎白格局要更大些,以一个人的斗争来讲一个国家不停歇的自省,鲁契尼的每一首歌,都在戳破当权者脆弱的伪装,将“史实”摆上餐桌,用荒诞作刀叉切开来,苛刻地点评又否定点评。

虽然哈布斯堡已成过往,但人的斗争是永不停歇的,历史的齿轮不会停止转动,悲剧也一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