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许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以著其义翻译成英语 《说文解字序》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许慎)

《说文解字序》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许慎)

2024-06-30 2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扬于王庭”。《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文者,物象之本;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著于竹帛谓之书。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者,如也。“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  《周礼》规定: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一曰指事。《“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三曰形声。第三叫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四曰会意。第四叫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五曰转注。第五叫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六曰假借。第六叫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自尔秦书有八体: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  汉兴有草书。  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尉律:汉朝的法令规定: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又以八体试之。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书或不正,辄举劾之。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汉宣帝时,徵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汉平帝时,徵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採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时有六书:那时有六种字体。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牆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四曰佐书,即秦隶书;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鑑上的文字;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资料)彼此多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燿于世。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牆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父子相传,何得改易?说什麽“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裡会改变昵”。乃猥曰:他们竟然瞎说:“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祕妙,究洞圣人之微恉。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他们)探究圣人着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书》曰:“  《尚书》记载,舜帝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我想看看古人绘製的图像。”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孔子曰:“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故曰:“孔子说:“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本立而道生”,这是因为(确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再受困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现在我叙列篆文,参照古文、籀文,博採诸家之说,做到出言无论大小,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达文字的妙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我採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使它们不相错杂。万物咸睹,靡不兼载。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裡见到,没有哪一样不涉及、不记载的。厥谊不昭,爰明以谕。遇到读者不易明瞭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毛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文版本。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