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标解读|探析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以人为本理念与旅游景区管理相结合 绿标解读|探析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

绿标解读|探析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

2024-07-18 0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策略

“以人为本”要求设计关注与满足人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健康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在此之上是归属感与受尊重的需求。建筑是保障人们健康最后的屏障,也是人们长时间生活工作的地方。因此,绿色建筑设计首先应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在此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的空间与服务,适应人们在建筑内的活动,为人的行为提供安全方便的保障。在基本行为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进一步通过设计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行为可能性,如促进健身、增加交流等,从而实现通过设计优化引导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此外,人们对自己所在空间的知情权也应被充分尊重。通过提供可感知的智慧监控服务,使人们获得更多环境信息,实时了解所在空间的品质性能,并能及时调控,可大幅提升使用者的感知度与获得感。

2.1 营造人体健康的室内环境设计

健康是绿色建筑的深层次发展。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首先应营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除了原有绿色建筑就强调的自然采光与光环境优化、自然通风、遮阳与热环境优化、建筑隔声与声环境优化外,空气质量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新冠疫情后,室内气体污染物浓度的控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要将室内PM 2.5 、CO 2 及甲醛、苯、TVOC等污染物浓度控制在一定限值范围内。主要控制途径为装修材料的控制与空调新风的过滤净化。

2.1.1 建筑装修选材

装修材料是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主要源头,也是室内空气控制的重点。对装修材料、家具等的污染物释放量加以限制,是控制整体污染物浓度的最有效方式。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特别指出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以木板材为例,其甲醛释放量一般标准要求≤0.124mg/m 3 ,而绿色产品标准要求≤0.050mg/m 3 ;再如内墙涂料,VOC含量一般标准要求≤20g/L,绿色产品标准要求≤10g/L;TVOC释放量一般标准要求≤3.000mg/m 3 ,绿色产品标准要求≤1.000mg/m 3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产品对污染物释放量要求比一般产品要提升50%以上。

高标准高品质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要求选用高标准的装修材料。如某总部办公项目,结合其高品质定位,提出高标准的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其主要的环保指标要求均较现行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其部分装修材料污染物限量对比如表1所示。

表 1 部分装修材料污染物限量对比

2.1.2 建筑气密性提升

当外部环境PM 2.5 等颗粒物浓度上升时,建筑需要有能力屏蔽外界恶劣的环境,营造有利于健康的室内环境。屏蔽外部环境的措施之一是提升建筑整体的气密性。气密性的提升可减少建筑渗透风,使室内空气质量更加可控,同时也可以减少热交换,提升建筑节能水平。这一要求与超低能耗建筑相吻合。当前常规建设的项目中,建筑的整体气密性指标 n50 通常在3~5次/h。在上海市的超低能耗建筑中,建筑整体气密性 n50 应达到1次/h以下。这不仅需要做好外窗与墙体之间的衔接与密缝,还要处理好墙体的构造以形成完整的气密层,包括穿管、保温材料交接等位置的气密性处理。夏热冬冷地区气密性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夏热冬冷地区气密性测试结果 [1]

2.1.3 空调新风过滤

除控制好污染物源头外,还需要做好对空气的过滤与净化。由此,需要根据污染物源,如外界空气质量、建筑气密性下的渗风量、室内装修材料污染物释放量,依据质量平衡原理,以室内空气质量指标要求求解出需要的空调箱过滤器效率。如某办公项目根据上海市空气环境条件,按上述方法计算,最终确定风机盘管室内循环风过滤效率不低于65%,独立新风系统过滤效率≥76%,综合选取G4+F9+活性炭过滤器的空气过滤与净化措施,使其综合PM 2.5 净化效率达86%以上。最终达到优于国家标准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标准要求,并达到在允许不保证18d的条件下,室内日均PM 2.5 浓度达到25ug/m 3 的要求。也可以对不同通风方式下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以更直观地了解到污染物的分布,从而优化空调新风末端的布置。

2.1.4 自然通风的利用

从人体舒适与心理习惯角度来看,生活在上海的人更习惯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的热舒适与空气质量。因此,上海的项目设计均非常重视自然通风的设计。即便是超高层建筑,使用者也希望能够有自然风的引入。这些都需要在设计阶段便加以考虑,通过设计方法加以满足。如某滨江超高层办公楼,为解决开窗安全隐患、超高层风压过大的问题,在幕墙实体单元设置电动平开装置,在幕墙陶板单元两侧设置金属格栅,使自然风通过格栅过滤后导入成为柔和风。这种单元式实体“呼吸”幕墙既保持立面完整纯净,又实现自然通风。幕墙开窗经过数字风洞模拟,幕墙格栅与开启扇的设计满足办公空间对自然通风的要求;空气的流动不会引起啸叫与振动。

2.2 服务于人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

在保证人体健康提供良好室内环境基础上,建筑也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以人的活动为核心处理各种空间关系与设计细部,使人们在其中的生活工作更加方便舒适。

2.2.1 功能主导的空间设计

所有的空间设计应以建筑功能为主导,与人们的活动相匹配。沪上生态家原作为世博会上海案例馆,是一个展览性建筑,以展示、参观流线为核心组织空间。如今作为办公楼使用时,很多原有设计与新功能却不再匹配。因此紧密围绕办公需求对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如缩减原来地下1F展示性的室内、外水景,将内部中庭下的水景及北侧室外水景取消,整合空间,改造成为可供人员活动、交流的共享空间。缩小外部水景面积,增加亲水平台与休息座椅,为办公会议的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环境。

2.2.2 提升安全性的细部设计

在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要求,为特殊人群也提供方便的使用空间与设施,使他们可以同等地使用公共空间。设有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便于紧急医疗急救的处理。另外,需要特别注意公共区域的墙、柱等转角处,当尽可能避免尖锐的转角突出,特别是老人、小孩经常使用的空间,必要的地方还应设置安全抓杆或扶手。如某养护中心项目,墙体转角处均设置为弧形墙面,既开阔了转角处的视野,也避免了墙角的磕碰。

2.2.3 丰富的人文与服务空间

人文和服务空间是保障人员身心健康、提供便利生活的重要空间组成,可改善空间环境、提升项目品质、提升项目活力。如某总部办公项目分别在4F及地下1F设置公共服务街,串联公共配套服务区各功能单元,并结合竖向交通形成内部立体公共活动环路。在4F设置音乐舞蹈教室、公共图书阅览、冥想室,考虑人文关怀,设置食堂、餐饮、医疗诊室、心理调整房间,配套功能齐全。电梯厅、大堂、休息区等公共区域设置艺术品,美化环境陶冶情操。露台设置绿化景观,在建筑中有效增加绿化量,带来更多亲近大自然的舒适感,提供更多散步放松的空间。同时,在室外设置交流场地,配置座椅并具备良好的遮阴条件,提供使用者进行交谈、散心等室外活动的场地,打造充满活力和友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2.3 促使人员活动的健身设施设计

好的绿色设计不仅应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还应能够以设计引导人们的行为需求,从而促进绿色健康行为。建筑场地内或建筑室内设置健身运动场地,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并带来更多的健康效益健身场所。如某项目在4F室内设置健身空间,种类多样,健身区域设置跑步机、杠铃器械、瑜伽、乒乓等多种健身类型。9F以上边庭设置楼梯连接上下层,具备良好的采光和视野,是楼内鼓励引导楼梯使用的主要位置,同时专门设计鼓励楼梯使用标识,包括鼓励标识、引导位置标识,以引导楼梯的使用。

此外,结合室内功能与景观设计,在建筑室外设置健身空间,为人们提供健身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人们健身的频率。如上海某办公楼项目结合景观在场地设有健身场地234m 2 ,并设置有免费健身器材。同时,在场地内设有宽度≥1.25m的专用塑胶健身步道230.00m,并设有健身引导标示。此类健身娱乐设施除了具有其应有的功能性外,也同时传递着对于环境、员工的尊重,并将“优良设施设计可以改变工作氛围”理念渗透到使用者中,形成设施与人,及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2.4 提升人员感受的智慧感知设计

“以人为本”除了在空间上提供健康、安全、便利的空间设计外,还包括提升人们对建筑性能的感受度与自主掌控度,提升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感知与体验。亦涵盖对建筑各项性能指标的监测显示与自主控制。同时物业管理人员的方便控制对建筑的高效运行也有巨大促进作用。

2.4.1 实时监测与智慧控制

(1)智能化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控。建筑性能和室内空气质量是可变的,为了保持理想的室内空气质量指标,需要不断收集建筑性能数据并将监测发布系统与建筑内空气质量调控设备组成自动控制系统。既维持建筑室内环境健康舒适,又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如某办公楼中设置空气质量监控与发布系统,以层数、功能作为分区,每层的不同功能房间各选择1个典型房间进行连续测量,并进行记录,能存储至少1a监测数据,可实现数据传输与实时显示功能,监测结果在公共空间的显著位置发布。人们一进入办公大楼就能看到室内PM 2.5 、PM 10 等数据,并与室外环境参数形成对比。监测数据与新风联动,对新风设置了高度过滤与净化措施,因此可保证室内空气优良。通过这套监测发布系统,不仅实现通过监测联动优化了室内空气质量,并可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对比,感知到室内空气质量的提升。

(2)增强健康体验的水质在线监测。通过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生活饮用水、管道直饮水、游泳池水、非传统水源、空调冷却水的水质指标,并将数据上传至数据管理平台,记录并保存水质监测结果,用户可随时进行查询。根据分析结果,随时提醒管理者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水质恶化事故扩大。另外,实时向建筑使用者公示水质监测数据,提升公众的用水安全感。同时也可以让用户更容易地参与到建筑水质管理中,对物业单位的工作进行监督。如在某酒店项目中对项目生活用水、直饮水、空调冷却水、泳池用水等各类用水的水源、处理设施出水处及最不利用水点分别设置在线监测收集点,并将之纳入项目智能化BA(BuildingAutomation,楼宇自控系统)控制系统,记录各类用水水质指标,并在系统中设置控制值,当监测指标超标时,可发出警报。

(3)提升光舒适的智慧照明控制。充分利用天然光,在自然采光能够满足标准要求的区域的照明进行独立控制。在此基础上,在天然采光区域设置感光探测器,并设置可调灯具或进行灯具的分别独立控制,通过智能照明实现采光区域的照明自动调节。如在某办公改造项目中,靠近外窗的自然采光区域的照明采用独立控制措施,可依据可将光传感器接受的自然光照度自动调节室内灯具照度。

2.4.2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可依托于能源实时监测与管理平台系统和智能化服务系统。能源实时监测与管理平台系统设置能源分类分项的实时监控、分析与展示平台,优化建筑运行状态。优化运行的同时也使所有使用者能感知到建筑的各项运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如某办公大楼中设置了用水远传计量系统,能分类计量大厦内饮用水、热水、厨房用水等用水量,下级水表覆盖上级水表流量,可监测管网漏损情况。同时设置能源管理平台,能够将建筑的各项用水、用电和用气情况进行记录、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了解各项能耗情况及时检查、调整建筑设备的运行,使建筑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切实做到建筑节能运行。各部分能耗及太阳能发电、热水产量等信息均可以实时展示,使每个进入大厦的人均能够直观地了解各项技术的真实运行情况。

03

结 语

建筑及其所形成的环境是承载生活的容器,也是人们每天生活工作的场所,其本质是为人们更健康的生活提供便利与服务。绿色建筑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本源,需要通过绿色设计对所有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物业管理人员的需求都应有响应,在提供便利、健康的环境与空间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地引导人们的需求向更健康更绿色的方向发展。这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点,也是从业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栋梁.建筑节能领域房屋气密性相关理论研究——基于夏热冬冷地区低能耗建筑气密性的理论分析与测试实践.建设科技[J].2014,18(9):71-73.

作者简介:

瞿燕,1981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现供职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