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代际融合是什么意思 如何开展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

如何开展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

2024-07-15 0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小爽 艾年

介绍需求环境、政策背景、运营模式。

文|小爽

全文字数|7200字

广义的“代际融合”是指,不同年代的人在共享物理空间的同时,实现代际的非正式或者正式的交流互动。

这里的“代际融合”是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增加幼儿区域,对部分养老空间和资源进行共享,便于老人对幼儿(0~6岁)进行看护,实现彼此的交流互动。

o1

需求环境

我国家庭养老负担增大

202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7亿,占比18.9%;“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占比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老年人占比预计达到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为20.8%,比2011年增加了8.5%.

空巢老人遭遇社会隔离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末,平均每个家庭户别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六普”数据显示,生活在独居、空巢家庭中的老人高达6200万,超过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不断缩小的家庭规模,导致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空间、心理距离增大。许多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被隔离或孤立的状态,会导致明显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少儿抚养负担加重

2021年,我国少儿抚养比为25.6%,比2015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增加了3%. 2021年,国家放开三胎政策,预计少儿抚养负担会进一步加重,托幼和学前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离婚率不断增加,很多年轻父母无暇照顾和教育子女。

社区养老育幼供给不足

社区养老育幼服务设施覆盖比例非常低,面临土地资源紧缺、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匹配家门口的养老育幼需求。

需求相似性是老幼融合的基础

在需求方面,老年人和儿童在生理、心理、行为特征方面的共性是推行社区老幼融合模式的可行基础。

从生理特征来看,老年人和儿童身体机能衰退或尚未发育完全,其自身的感知能力、协调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均处于较为弱势阶段,因而对环境好坏的感知较为敏感,在安全保障、阳光、设施识别度等方面具有共性需求。

从心理特征来看,老年人在面临生理机能退化过程中易产生自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儿童在对外界保持强烈好奇心的同时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和较大的情绪波动,因而老幼在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活动趣味、亲近自然方面具有共性。

从行为特征来看,老年人和儿童受生理、心理特征限制,活动类型具有聚集性,均偏好群体参与的休闲社交活动;活动时间具有规律性,老幼群体普遍集中在上午和傍晚活动;出行范围具有限制性,适宜的步行可达距离均不宜超过1000米。

价值互补性是老幼融合的基础

在价值方面,老幼融合发展实质是一种双向互动模式,能够实现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的互利互惠。

心理特征上,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孤独感、失落感等负面情绪,与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征形成互补。

价值实现上,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在日常代际互动过程中,不仅通过看护保障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性,还能够通过知识经验的传递帮助儿童成长。

儿童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愉快和生机勃勃,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在这种代际双向互动过程中,老年人和儿童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社区老幼融合有效缓解养老育幼需求

绝大多数老人和幼儿在社区,很多老人本身承担着照顾孙子女的责任,两者需求相似、价值互补。

通过社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可以缓解土地、资金短缺等问题。打造老幼共融的社区生活场景,是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缓解代际隔离的重要举措。

o2

政策分析

国家层面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

弘扬孝亲敬老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

《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2013

统筹不同年龄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代际共融与社会和谐。

《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6〕73号)

弘扬孝亲美德,塑造敬老风尚,促进代际和谐,倡导代际和谐社会文化。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号)

引导、支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

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普惠托育、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52号)

要优化居家社区服务,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和托育服务网络。支持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空间用于“一老一小”服务。

《“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附件(发改社会〔2021〕895号)

各地要统一规划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城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推动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2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2022.11

要持续开展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相关公开课等各类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持续、集中开展代际沟通等方面的学习活动。

省级层面

重点分析浙江省“一老一小”政策。

《浙江省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民养〔2021〕65号)

鼓励家庭承担养老基础性功能,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探索子女照料住院父母的陪护假制度。

袁家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为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打牢基础.2022

重点解决“一老一小”难题,加快形成“一老一小”公共服务系统化解决方案,探索综合运营模式,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先进互联网技术为社区赋能,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新路径。

应柏平: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2022

推动“一老一小”系统解决方案落地。全面开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和补短板行动,制定“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实施方案,加快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集智慧健康站、0—3岁托育服务设施、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学校(老年学堂)或办学点、妇女儿童综合服务驿站等设施为一体的未来社区公共服务矩阵,推动多元配置、集成落地。

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关于公布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的通知(浙风貌办〔2022〕12号)

首批300个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其中城镇社区228个,未来乡村72个。

市级层面

《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上海民政局.2019

以打造社区共同体为目标,在社区发展中加强养老服务工作,强化社区睦邻互助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与代际和谐,体现人文关怀和城市温度。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办〔2020〕30号)

鼓励建设年轻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打造代际融合、充满活力的长者社区。

成都市民政局.2021

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载体,创新打造复合型老幼服务中心,加快推动适老适幼环境改造,全面建设老幼友好型城区。全面联动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服务机构,精准推进“婴幼儿托育+医养结合”养老托幼一体化建设。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2021

在城市规划、土地出让、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鼓励建设全龄社区、终身住宅、多代居住宅和连续照护社区,让老年人融入社会,打造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生活、代际融合的家庭和社会场景。

《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2035年》(京民养老发〔2021〕118号)

鼓励儿童福利设施和残疾人福利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复合设置,共享部分服务功能,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沪府办发〔2022〕3号)

促进“一老一小”融合发展。将养老托育服务纳入“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和家门口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在社区为活力老人带养婴幼儿提供场地、设施等便利,开发针对性育儿指导课程,助力隔代照料。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的通知.2022

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街道集中建设养老和托幼综合体,增强生命相续的代际互动,增强老年人生命精神健康度。

o3

运营模式

空间设计

独立空间设计

独立空间是老年人和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区域,以满足其追求各自独立爱好的可能。老人空间主要以静态活动为主,比如棋牌聊天、影音视频等;幼儿空间则主要以益智玩具类、绘本类、小型游艺器乐等动态活动为主。

两者对空间环境具有相似的需求,如充足的自然采光、环境的安逸和舒适、隔绝噪音、安全保障等。老幼空间设施应设置一定的物理间隔,但在视线上保持通畅,便于老年人看到幼儿的日常活动,在满足老年人对幼儿看护需求的同时,又能够感受幼儿的朝气与活力,同时实现老幼群体各自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

幼儿独立空间设计的目标是,希望幼儿能独立自主玩耍,保证安全性,便于老人休息放松。幼儿独立空间周边可以用栏杆或者大型积木围起来,避免幼儿脱离安全空间;周边设置休息座椅,便于老人和和儿童随时随地视线互通,从而实现对儿童不同程度的照护。室内空间有限、幼儿行动力有限,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小、难度较低的设施项目。

独立类项目,比如积木桌、太空沙、绘本、橡皮泥、贴纸、拼图、小型玩具车等,可以让孩子独自玩耍,这也是他们经常在家里玩的项目。益智墙面玩具可以有效节省空间。

学龄前儿童喜欢在墙面随意涂鸦,可以考虑写字、拼图一体的磁性墙贴,孩子可以随性涂鸦、拼接,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地上可以画一些跑道、方格、石头路等,小孩子喜欢比赛跑步、跳格子、走不平坦的路,有助于训练平衡力。

互动类项目,比如儿童球桌,可以让两个小孩子一起玩耍,家里因空间有限,一般没有该设施,该项目在游乐园比较受欢迎,之前小侄子几乎每天都让我陪他在地上打球至少半小时。

互动投影砸球,是游乐园常见的受欢迎的项目,小孩子可以向屏幕砸海洋球,屏幕会与之互动,可以换成切水果等游戏,也可以吸引老人来锻炼身体;可以考虑switch游戏健身,B站视频显示该游戏在各个年龄段大受欢迎,也可以放在共享空间。每天可以定时组织小孩子一起唱歌、跳舞。

公共空间设计

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空间合理布局和代际互动活动的运营,充分调动老人和儿童的活动参与、代际交流的积极性。

有些地方可能正在建设托育中心,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和风险,前期可以只开辟少量的共享空间,根据参与人数和效果进行调整;前期可以设置一些场景或者进行简单的引导,主要由老人和其孙子女进行自发的交互活动,后期可以安排专业护工、教师组织定期活动,开展托育服务等,适当进行收费。

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空间是老年人和幼儿进行互动交流的场所,满足其对交流性的需求。休闲娱乐、餐饮、保健、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空间则由老幼群体完全或部分共享,为老人和幼儿提供自发相遇的场所,降低空间距离带来的阻碍。

在空间维度上,可以压缩或者取消使用率不高的养老空间,将利用率较低的空间进行合并,置换出的空间用于建设幼儿活动空间和老幼融合空间;在时间维度上,老年人的餐厅和棋牌休闲空间及幼儿的餐厅、午休室与游戏空间等在各自的使用时间上不重合,可结合设置以提高利用效率。

活动内容分类

代际活动内容有很多种类,可将其分为教育、工艺/园艺、基于叙事的活动、游戏、音乐、家务/生活、粗大动作等不同类型。

在教育活动中,老年人以“导师”的角色,教育幼儿学习识字、数学、阅读、写作等。

工艺/园艺活动作为一项精细动作的活动,主要包括拼贴、手工艺、印刷等,幼儿和老年人共同进行园艺活动,从种植、培育到品尝,他们有了更多接近大自然的机会。

在基于叙事的活动中,主要是老年人根据生活经历和记忆为幼儿讲述传统习俗、古老的手工艺以及当时流行的游戏等,或者创造性地以小组的形式讲故事。

游戏也是代际计划的一部分,包括宾果游戏、传统游戏、手指绘画,对于年龄较低的幼儿,也会为其准备适宜的玩具。

音乐活动对参与者的要求相对较低,幼儿和老年人可以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欣赏音乐等活动建立关。

在家务/生活活动中,老年人通过烹饪向幼儿传授生活技能,幼儿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陪伴/探访、聊天、送餐、跑腿以及清扫等服务。

粗大动作以锻炼大肌肉为主,代际项目除了关注认知、情感目标外,运动目标也应该被考虑进来,包括篮球、排球以及其他体育项目。

设计室外活动时,可以充分地利用丰富的农村资源开展各项适合孩子的娱乐活动,比如,捏泥人、玩沙子、玩小河摸鱼,用各种豆类粘贴装饰画,搜集石头、树枝、野花等,种植蔬菜、花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足以引起孩子们主动尝试、操作的兴趣,从而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活动间隔、频次安排

以上属于规律性的互动活动,互动较高频、间隔时间相对较短。贝壳研究院调研显示近半数老年人受访者选择每两三天一次的互动频率,62.5%的受访者认为每次活动时长1-2小时较为合适。

也可以每月定期为老幼组织集体活动,这类活动大多在节假日进行,每次活动时间较长。比如在户外活动中以拍球、传球比赛为主,在室内组织夹乒乓球、吹气球等竞技游戏。对某机构的调研发现,老人和幼儿对这类活动的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且竞技类游戏增强了老幼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交流和互动中,共同完成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老幼代际互动的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活动目的,需要为老年人和幼儿建立“拟亲属关系”,拓展双方的社会支持网络,促成二者长期性的良性互动,增强老年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幼儿群体社交情绪能力的良性发展,增进老幼双方的心理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第二,选择活动时,需要考虑幼儿和老年人的发展特点,包括双方的健康状况、年龄、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并以此进行兴趣和能力的匹配。前期为了安全性和便于快速进入活动状态,可以让老人只与自己的孙子女进行匹配,等大家彼此熟悉之后,可以放开要求、做好监管。

第三,明确活动目标,当活动内容促进老幼以共同目标合作时,老幼之间接触和交流的频率更高,且竞争性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老幼参与的积极性,为老幼互动创造机会。

第四,设计活动内容时,老幼互动需要精细化的设计和引导,如果只是让两个群体待在一起并不会产生实质的交流和互动,也无法达到老幼互动预期的目标;在活动中,对幼儿和老年人赋予相应的有意义的角色,能增强参与者的自我价值感;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活动规则,促进幼儿和老人的自发行为活动。

也邀请表现良好的老幼进行示范,可以帮助其他老人和幼儿理解规则,更有利于老幼间的配合,示范老幼获得关注和积极评价,可以提高自信、增加成就感;“骨干”老人的存在不仅能够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而且会带动较为沉闷的老人主动与幼儿交流、互动。

第五,注意互动时长和频次会影响老幼之间的情感变化,现有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活动时长在20~30分钟且互动频次在10次以上有利于老人和幼儿从陌生阶段过渡到熟悉阶段。

第六,发挥中间力量的作用,在老幼互动中,机构管理者、幼师、护工等是老幼互动的桥梁,组织老幼定期、频繁的互动离不开机构人员的共同支持。采取评课和奖惩机制,调动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处事经验、道德品质等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祖辈家长的影响。

但是祖辈家长的抚养又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祖辈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迁就、过分保护,代劳本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祖辈家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总用传统观点要求孩子,对新事物接受较慢。

这些弊端都容易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成任性、娇气等不良品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而且,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使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通过隔代教育,老年人可以丰富隔代教育知识,提高隔代教育素养,实现“老有所为”。

隔代教育可以通过老年大学进行授课。通过与幼儿家长、爷爷奶奶、老师等沟通,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可能存在的问题,对需求量较大或者较严重的问题优先进行授课,定期搜集反馈对内容进行调整。

组织祖辈家长参加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请医学专家、心理医生、营养学医师和幼儿园老师以及学校老师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如科学育儿知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亲子教育典型案例,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道德感,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等课程。

授课模式也可以从简单的老师讲座扩展到讨论、参与、体验、沙龙、论坛、经验介绍、网络对话等多种模式。具体策略可以参考“老年大学策划”。

信息平台搭建

搭建社区“养老+育幼”融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精准匹配老幼群体需求与供给,是实现社区老幼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搭建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多种形式的线上共享载体,将老幼基础信息、代际融合服务需求互动活动组织与管理、公共活动空间管理、满意度评价等统一纳入社区老幼融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社区代际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社区老幼融合发展平台建立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确保老幼代际服务的有效衔接和递送。

一方面,通过线上平台广泛征集老年人和儿童群体的活动需求,根据双方的建康状况、兴趣爱好、活动时间等匹配相应的代际融合活动,提升老幼共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于线上供需匹配,线下组织开展具体的老幼代际融合活动,并将活动满意度等在线上平台进行反馈。

借助于社区老幼融合发展信息平台,构建“资源-平台-互动”的联动闭环共融服务模式,为社区老年人和儿童创造更多融合活动场景,更大程度上促进老幼群体情感上的交流。

前期暂时不需要搭建信息平台,后期可以考虑和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其它服务结合起来,共享一个平台。

参考资料

1. 代际共融:社区“一老一小”融合发展白皮书

https://www.doc88.com/p-98139603899895.html

2.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设施建设研究

https://www.sohu.com/a/604171813_121123820

3.《老幼同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王彦荣.2021

声明:本文首发于公司知乎号艾年-《如何开展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

一起探索养老产业未来

原标题:《如何开展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