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以竹为尊的贵州仡佬同胞,跳起传统民族舞蹈邀您一同奔跑入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仡佬族分布图片大全高清 仡佬族:以竹为尊的贵州仡佬同胞,跳起传统民族舞蹈邀您一同奔跑入滇

仡佬族:以竹为尊的贵州仡佬同胞,跳起传统民族舞蹈邀您一同奔跑入滇

2024-07-09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传说:九天天主后代的渊源

仡佬人称自己为“天族”

仡佬族自称“仡佬”,一个意思为“人”,另一个意思是“竹”。仡佬族是从西南古老的农耕民濮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至今,贵州的彝族仍称仡佬族为“濮”。史书记载他们“以竹为姓”,以竹为民族图腾,其族称就依此而来。

大约2000多年前,仡佬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国”。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汉文典籍中,都把“仡佬”记为“獠”,隋唐以后逐渐出现“犵獠”、“獦獠”,宋代记为“獦獠”、“犵獠”、“狤獠”,元代记为“土獠”、“秃獠”,明代以后固定记为“犵狫”。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称为仡佬族。

贵州竹林▼

务川是仡佬族的发源、发祥地,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据《夏书》记载:远古时人们把生活在洪渡河两岸大山中的濮人视为“神”,是“天之子”、“人中精灵”。而把朱砂视为神物,是天赐的。夏、商、周时期,得到濮人的朱砂,就等于得到神的礼物而祥瑞。濮地几乎成了世外神地,2000多年无人侵犯。

濮人就是如今仡佬族的先民,传说他们是从天上下来的,是九重天天主的子民,所以古人们把他们称之为“天之子”,“人中精灵”。其实仡佬先民们最早在务川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和天斗、地斗、野兽博斗,生吞活剥延续生存。用生命为代价逐渐地认识了自然,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推进了仡佬民族的发展。

仡佬先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史学界目前还没有定论。人类是在制造石器的劳动中诞生的,使用石头工具的时代,在考古学上叫石器时代。历史长河中,石器时代约占人类已有历史的99%。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打制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是磨制的。

据《九天大濮史录》记载:远古时,由天上八重天的天主们各抱一石从天上扔到务川自治县大坪镇的江边,八石融铸在一起,石头开裂从中走出一大汉乘龙上天,当了九天天主,这就是仡佬先民濮人传说中的始祖,因此仡佬人说自己是“天族”。

迎接仡佬族新年▼

传说九天天主在出生地务川自治县大坪镇江边天主母石的大猿山上剥怪兽皮取人肉浆,注入天主的血液,将人肉浆抛向各处,制造了人烟。天主制造人烟后,即派自己的大儿子祖潜下界为蛮王领导人们开荒辟草,建设家园,故今日在仡佬人中流传有“蛮王仡佬,开荒辟草”之说。

那时有从濮系民族中分离出来的胡羌,他们有怪兽的凶残,天主的血脉和聪明,危害乡民,于是九天天主派竹王下界杀敌保一方平安,于是仡佬族又有竹王后代的说法。

非遗:仡佬族三幺台

“三幺台”是仡佬族人家待客的最高食俗礼仪

仡佬族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宴请等,都要动用“三幺台”。其风味食品众多,饮食方式独特,可谓民族饮食的展台,体现了仡佬族文化,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4年,仡佬族三幺台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是“结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才结束,故称“三幺台”。“三么台”习俗,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

古时,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寿、重大民俗活动和节庆时操办宴席,都盛行“三幺台”待客,隆重而热闹。每一幺台间,伴以“吹打”(锣鼓唢呐),即每上和每撤一台席,都要吹奏一番,热闹氛围。后来,逐渐成为春节期间待客方式。现今,只要有贵客来到,仡佬人家都要以“三幺台”招待,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到访,要打开堂屋大门迎接。男主人招呼大家坐下,女主人准备茶水和食品,孩子就去喊左邻右舍的男主人来陪客,如果客人中有长辈就喊长辈相陪,平辈喊平辈相陪。宾主到齐后,八人一桌(也有十人一桌的),背靠香龛(俗称“香火”),面对大门为上席,左为客人席,右为主人席,下为晚辈席,座次与辈分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依次入座。辈分相同,以年长者坐上位。一般女人、小孩不上桌。待大家坐定,第一台席茶席就开始了。

第一台为茶席,是以喝茶为主,伴以果品糕点。喝茶以大土碗盛,以解渴除乏为主。所谓“大碗喝茶,大碗喝酒”,民风如此。茶席所配果品糕点为九盘,一是瓜子,二是花生,三是板栗,四是核桃,五是“红帽子粑”,六是“美人痣泡粑”,七是“百花脆皮”,八是“酥食”,九是“麻饼”。茶多为土茶,土茶中以大树茶为上品(务川县大多喝素茶(土茶),道真、正安县都喝油茶)。茶毕,撤去一幺台,转入二幺台。

第二台为酒席,摆放好杯盘碗盏后,首先焚香化纸,拜祭祖先,一是表示不忘祖先造福后人的功德,二是恭请祖先神灵共享佳肴。然后重邀客人入座。第二台酒菜大都为卤菜和凉菜,如香肠、卤猪杂、卤鸡、卤鸭、瘦腊肉、皮蛋、盐蛋、泡萝卜、泡地牯牛、花生米等,菜的内容不定,但必须是九盘。酒多是自酿的苞谷小锅酒。当地饮酒习惯,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饮酒者以茶代酒。第一杯为敬客酒,由主人发话,向每一位客人敬酒,说一些欢迎和谦词,先干为敬。

第二杯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说一些答谢及祝福的话语,然后共同干杯。第三杯为孝敬酒,晚辈向长辈敬酒,晚辈必须等长辈喝完酒后再喝。待酒将酣,二台席结束,紧接着上第三台席。

第三台为饭席,这是“三幺台”的正席,菜的碗数仍然是九碗,俗称“九大碗”。“九大碗”是“登子肉”、酥肉、肉圆子、油果豆腐、灰豆腐、扣肉、黄花菜、笋子、汤菜等。其中“登子肉”又叫“大菜”,任何时候都不能少。

吃菜时,晚辈不能随意用菜,每碗菜都必须等长辈先吃后才能动筷(尤其是吃“登子肉”。“登”是古代祭祀时盛肉食的礼器,《尔雅·释器》说“瓦豆谓之登。”可见,“登子肉”的称呼是从“登”这种盛肉的祭祀礼器得来的),长辈夹菜时,要邀请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饭后,平端或合举筷子,示意“各位慢用”。晚辈等到长辈吃完饭,才能退席。每道菜造型非圆即方,寓团团圆圆、四季发财。

服饰:朴素的山地穿着

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

妇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长筒裙。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歌舞:流传久远,形式多样

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等

仡佬族民歌按题材可分为号子、打闹歌、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仪式歌、孝歌。曲调不同,各有特点。古老的民歌以三言、四言以至十余言不等的长短句组成。近二三百年间,受汉族诗歌体裁的影响,多用七言绝句或古风体,并多借用汉语词句。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等,还有牛筋舞和狮舞等。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

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而狮舞,则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

在我们即将于2020启动的“56个民族共携手·全民健康行”系列全民健康跑上,以及今后的每一场马拉松中,我们将带领大家走遍大美中国,你将会感受到数不尽的民族非遗文化,品尝到独具特色的民族美食……更多精彩,敬请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