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的前世与今生 河南日报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介绍一下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的前世与今生 河南日报网

洛阳牡丹的前世与今生 河南日报网

#洛阳牡丹的前世与今生 河南日报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洛阳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质肥厚,雨量适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洛阳牡丹以品种数量多、种植面积大和花大、色艳、形美、香浓而名甲天下。洛阳不仅成为中国牡丹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和最早的栽培地,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和传播中心。

  洛阳的气候条件与土壤非常适合牡丹生长。牡丹喜凉恶热,宜燥惧湿,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洛阳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立春”时,牡丹的幼芽开始膨大,此时洛阳平均气温已回升到0℃以上,适宜发芽。“谷雨”时,洛阳气温稳定在17℃左右,牡丹进入开花期。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

  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等众多河流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宜燥惧湿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2004年4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质矿产勘探局通过对伊洛河流域560平方公里的土壤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钙、镁、铁、锰、铜、锌、硼、钼、钒、钴、镍等含量较高,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

  

  二、洛阳牡丹品种的演变及科研: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唐朝皮日休《牡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adr.),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又名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两金,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称,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著名花卉。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牡丹以色丹者为佳,虽结子而根生苗,故谓之牡丹。”牡丹在洛阳已有1600年的栽培历史,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东晋,发展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传承于元明清,名扬四海于当今。据专家考证,中国牡丹现有8个原始种,2个变种,1个亚种,1个变型。其中在洛阳发现的就有2个原始种,即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以这些洛阳牡丹原始种为主,繁育并形成了中国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牡丹品种群,并辐射传播至全国和世界各地,不断繁衍,形成了当地的生态品种,对促进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牡丹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在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有了牡丹的栽培品种。据史书记载,隋炀帝辟地二百里在洛阳建西苑,诏告天下进贡奇花异石,易州进贡牡丹20箱,培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进入唐代,唐高宗修建上阳宫,广植牡丹。隋唐以前的牡丹大多为白色,唐时栽培日盛,出现了紫色花和黑色花,五代时期又有了黄色、红色的牡丹品种。与此同时,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牡丹也开始出现。有《酉阳杂俎》载:“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这时,已有高水平的牡丹栽培技师出现。唐朝柳宗元的《龙城录》记载:唐代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变易千种,应唐玄宗之召,到骊山种一万多株,颜色不相同,时人尊称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

  宋代,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涌现出了一批栽培高手,出现了“花会馆”,专门从事有关牡丹种植技艺的切磋、研究和新品种的品评。宋代的牡丹栽培技术相当完善和系统化,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择地、栽植、浇灌、施肥、修剪、防虫害、防霜冻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唐朝记载的洛阳牡丹品种仅见两个,五代有17个,宋朝发展为109个。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洛阳牡丹品种出现大幅萎缩,民国时期据说有50余个牡丹品种,但能列出品名的只有6个。

  宋时洛阳出现了一花二色的复色牡丹和绿色牡丹。在红色、黄色、紫色牡丹花中,有的出现了丰富的过渡花色,有的花瓣上带白缕、黄点、金线、金粉、鹿胎纹等,还有的出现初开、盛开、近谢时,花色不断变化的现象。

  明朝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个品种。

  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洛阳县志》,摘引了大量历代有关洛阳牡丹的史料,并列举了古代和当时存有的洛阳牡丹品种169个。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新品种的选育,洛阳在培育新品种的同时开展了国内外牡丹优良品种的引种工作,使品种数量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洛阳牡丹调查研究小组于1957年成立;1983年12月,又建立了牡丹研究的专门机构——洛阳市牡丹研究所(后更名为洛阳市牡丹研究院),翌年经国家城乡建设部批准,成立了洛阳牡丹研究中心。从此,洛阳牡丹步入了有组织的科研轨道。

  洛阳市相继成立有洛阳市牡丹研究院、洛阳市牡丹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花卉工程技术中心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牡丹种质资源鉴定及检疫重点试验室。洛阳市牡丹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国家牡丹园、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牡丹协会等单位的牡丹科研团队在牡丹周年开花、容器栽培技术、切花保鲜、精油提取、牡丹籽油加工等技术上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洛阳制定的牡丹种苗、盆花质量及牡丹种苗、盆花生产技术规程已成为省级地方标准。牡丹种质资源世界领先,以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阳中国国花园、国家牡丹园国家级牡丹种质资源库、洛阳神州牡丹园艺公司、洛阳天盛盆养牡丹园艺公司等为代表的洛阳观赏牡丹种植单位建成了国内最大、品种最全的观赏种苗、盆花示范推广集聚区,现有种苗品种300多个,种植面积约11000亩,种苗市值数亿元。洛阳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开展牡丹基因研究,在新品种开发、组培繁育和延长花期等方面取得5项世界第一科研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译了牡丹基因组,标志着洛阳的牡丹科研水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洛阳在巩固多次航天育种牡丹栽培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又借助无性繁殖技术研发并首次推出了可供观赏的“克隆”牡丹“洛阳红”。

  牡丹花期控制技术研究与牡丹周年开花基本理论的形成。过去洛阳牡丹的自然花期一般为4月中旬和下旬,故有“养花一年,看花十天”的说法。为了办好洛阳牡丹文化节延长牡丹花期,使更多来洛赏花的中外游客在不同的季节能够一睹洛阳牡丹的风采,洛阳牡丹科研人员对牡丹的花期控制进行了长期专题研究。牡丹花期控制技术分为促成栽培和延迟栽培。牡丹的促成栽培技术,特别是冬季到南方催花,在清代已广泛应用。从1958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洛阳牡丹的科研人员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洛阳牡丹周年开花的梦想,尤其是王忠敏撰写的《牡丹周年开花的理论与技术措施》在1991年7月在全国权威期刊《中国园林》上的发表,奠定了牡丹周年开花的理论基础,从而使洛阳牡丹周年开花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成为现实。2018年春节前催花牡丹家族增添新成员,由洛阳市国家牡丹园研发的“袖珍牡丹”两批共2500盆进入洛阳市年宵花市场,为传统催花牡丹市场增添了新的元素。这种“袖珍牡丹”花盆口径不到20厘米,一株牡丹开放1-2朵,总高度40厘米左右,是我市利用最新牡丹栽培技术成果进行研发的,秀珍化牡丹小巧精致、便于携带和摆放,一经推向市场,即受到游客和市民的欢迎,为牡丹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据资料统计显示,洛阳牡丹1962年有品种105个,1985年有265个,进入20世纪90年代,牡丹品种达538个,2000年再次统计,包括洛阳的传统品种、新品种和从国内外引入品种共有960个。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王莲英教授2016年在为《洛阳牡丹品种图志》做的序言中写道:“洛阳是中国牡丹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牡丹栽培之一,也是当今中国牡丹品种最多、栽培面积较广、文化内涵表现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书中最终确认的1228个品种,占据了目前全国品种的90%以上。”截止目前,我市在积极引进的同时,不断加大自主培育牡丹新品种力度,目前共有白、粉、红、紫、蓝、绿、黄、黑及复色九大色系,10种花型1365个牡丹品种,共计33万亩,形成了洛阳独有的牡丹特色。

  

  三、洛阳牡丹观赏习俗的演变: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朝白居易《牡丹芳》);“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刘禹锡《赏牡丹》),北宋诗人邵雍也在诗歌《洛阳春》中写道“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处,满城方始乐无涯。”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古已有之,情有独钟。洛阳更是中国牡丹栽培的园圃之源,从古代的禁中大内、皇家御园、士大夫园林、寺庙园林到近现代的观赏牡丹园、生产园圃、科研品种圃以及道路、广场、游园、机关、厂矿、学校、居民庭院等均成为洛阳牡丹种植的重要分布地。

  洛阳为中国花事活动之圣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牡丹》中写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每当牡丹盛开之时,观赏者络绎不绝。宋司马光有诗云:“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这是古人对洛阳牡丹赏花习俗的真实写照。

  1982年9月,洛阳人大常委会确定牡丹为洛阳的市花。自1983年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经1991年更名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再经2010年升格为“中国牡丹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7届,成为全国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坚持较好的知名品牌节会,与山东潍坊的风筝节、青岛的啤酒节和辽宁大连的服装节并称为中国四大节会。洛阳的牡丹花会已由最初的“牡丹搭台,经贸唱戏”到如今的“满城尽是牡丹花”,“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一朵花香艳了一座城。洛阳牡丹遍植于洛阳的公园、广场、道路、游园、机关、厂矿、学校和田园山野。洛阳牡丹由刚刚解放初期的35个品种,几百株,发展到今天的33万亩1365个品种,20个牡丹观赏园。牡丹的广泛种植不但美艳了洛阳城,而且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建设和经济腾飞。每年4月,洛阳城里花团锦簇,万人空巷。

  

  四、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

  牡丹产业初期以纯观赏为主,1983年开始,洛阳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花会(2010年作为国家级节会改名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36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已经成为洛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08年以牡丹观赏为主要内容的“牡丹花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洛阳市被中国花协授予“中国牡丹花都”称号;同时,反季节盆花牡丹异军突起,洛阳催花牡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2年荷兰世园会、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5年9.3大阅兵和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8年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会等重大活动中被作为指定用花。2019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洛阳牡丹参与“牡丹芍药国际竞赛”5项角逐,斩获奖项221个,金奖、银奖、铜奖等数量均列参赛团体第一,创下历史最好成绩。本届世园会牡丹芍药竞赛作为首个国际竞赛单元,涵盖了名品牡丹盆栽、新品种、栽培技术等7项分竞赛,参赛国家10余个,牡丹原种9个,参展作品2753件,充分展现了洛阳牡丹的独特魅力,洛阳牡丹“代表了中国水平”!

  2011年、2013年“牡丹籽油”和“牡丹花”分别被国家列入新资源食品认证,标志着牡丹不仅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产业价值。2018年4月在山东青岛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2000盆洛阳牡丹作为礼仪用花,一方面是由于洛阳牡丹的雍容华贵、寓意美好,吸引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目光;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洛阳牡丹进行科技创新,在此,凤凰山洛阳牡丹与芍药的杂交品种首次大批量亮相,体现了牡丹反季节催花技术的进步。

  牡丹全身是宝,牡丹花瓣既可食用也可做茶,籽能榨油,叶、梗可以提取牡丹酚,根(丹皮)是名贵中药材、也可开发提炼牡丹保健胶囊、丹皮素等产品,证明牡丹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牡丹现由单一的种苗、观赏、药用逐步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目前,洛阳市40多家牡丹加工企业已开发出五大类(观赏类、食品类、药用类、化妆品类、艺术类)、12项(鲜切花、盆花、干花系列、食用油、饮料、糕点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薯类及相关制品、酒类、速冻食品、化妆品、理疗类)、340多种产品,体现出洛阳牡丹产品的开发广度和雄厚基础。

  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发展牡丹种植面积达33万亩,规模以上牡丹观赏园20个,观赏牡丹种植面积4万余亩。观赏牡丹涵盖全部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品种达1365个。年产牡丹鲜切花350万支,催花牡丹50万盆。全市牡丹企业272家,从业人员3.3万人,牡丹产业总产值240亿元,牡丹加工企业获得发明专利135个,深加工产品获得各类奖项83个,2家牡丹企业在股交所挂牌。牡丹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发展,牡丹籽、牡丹精油、牡丹食品、牡丹瓷、牡丹画、牡丹茶等牡丹深加工产品和衍生品层出不穷,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2018年初,洛阳市编制印发了《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首次以专项规划的形式绘就牡丹产业发展蓝图,之后又编印了《洛阳市牡丹产业转型行动计划(2018-2020年)》,更是确定了相关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到2020年牡丹标准化种苗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达5个,观赏性牡丹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牡丹观赏种苗保有量达到2000万株,盆花年供应能力在40万盆到60万盆·;打造鲜切花示范种植、出口基地2个以上,鲜切花年供应能力达到2000万枝;高产、稳产油用牡丹(含药用类)生产示范基地和产业化集群5个。力争到2020年规划提升复合型牡丹观赏园3个,恢复打造《洛阳名园记》中的园林景观1个,打造4个以上以牡丹为特色的小镇和美丽乡村。今年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建设牡丹阁、牡丹文化博物馆。

  

  五、洛阳的牡丹文化: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唐、后梁、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有1500年建都史,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齐聚洛阳,他们的诗词歌赋、文章绘画为洛阳牡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西周到春秋战国的《诗经》千百年来一脉相承。

  牡丹文化的传承,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人文科学等众多领域。凡记述牡丹内容的类书、史料、专著、文集、笔记、题咏牡丹的诗词文赋、故事传说、小说、演义、传奇、书法、绘画、雕刻、戏曲、电影、电视、图案、画谱、歌曲,以牡丹为题材的园林、各种欣赏活动(如花会、书画展、花展)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等等,均属牡丹文化的范畴。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牡丹文化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把牡丹写入诗歌,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出现了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进入艺术领域。

  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二百里建西苑,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至开元中期,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盛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吟咏牡丹的妙辞佳句。

  从宋代开始,除了歌咏牡丹的诗词外,又出现了有关研究、记录牡丹的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周师厚与范仲淹合著的《洛阳牡丹谱》,记述了洛阳牡丹52个品种。元朝张峋撰写的《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明朝高濂有《牡丹花谱》,清朝汪灏有《广群芳谱》和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洛阳县志》也摘引了不少有关洛阳牡丹的史料,并列举古代和当时存有的牡丹品种169个。而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发展和牡丹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1998年由王忠敏主编的《洛阳市志》第16卷第43篇《洛阳牡丹志》的出版和发行,成为当时全国地级市第一个为城市市花编志的城市。由蓝保卿主编的《中国牡丹全书》,金志伟、王化凡主编的《洛阳牡丹甲天下》,戴松成主编的《国花牡丹档案》,杨炳旭主编的《国色牡丹》,刘典立主编的《洛阳牡丹图志》,李清道拍摄主持的《千姿牡丹》邮票的发行,2014年中央电视台在洛阳等地精心打造的4集《牡丹》高清纪录片,以牡丹和中国文化作为大背景,以细微鲜活的细节和人物故事为表现重点,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把写实的牡丹写意化,把具象的牡丹抽象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中去,为您讲述这朵“国民之花”充满传奇色彩的前世今生。另外,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牡丹画生产基地,被誉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该县充分利用洛阳牡丹的社会影响力,彰显自身优势,明确发展目标,采取多种措施,拓展销售渠道,把平乐村打造成中国牡丹画产业发展中心,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牡丹画基地,实现平乐牡丹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些有关洛阳牡丹文化的鸿篇巨制和牡丹画村、牡丹村、牡丹小镇的形成,继承和发扬了洛阳牡丹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洛阳牡丹文化发展和创新。

  

  六、洛阳牡丹在国内外的传播:

  (一)牡丹在国内的传播

  目前,牡丹在全国已有广泛的栽培和传播,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以黄河流域和长江一带栽培最多。洛阳是全国乃至世界牡丹栽培面积、品种、花色最大最多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中国牡丹主要的科研、生产、繁殖、销售基地及旅游赏花中心之一。自1983年以来,每年花开时节,洛阳都要举办盛大的牡丹文化节,成为闻名于世的赏花胜地。此外,山东菏泽、四川彭州、安徽铜陵、宁国,甘肃兰州、临夏等地也均以盛产牡丹而闻名。如今观赏牡丹栽培已遍及除海南省以外的北京、上海、天津、新疆、西藏、内蒙、黑龙江、江苏、浙江、广州等30多个牡丹适宜种植区和次适宜种植区的省、市、自治区,且在全国各地均有建园。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洛阳近十年仅原洛阳市园林局、神州牡丹园、洛阳倾城园艺有限公司、洛阳市丰泉牡艺公司、洛阳市裕华园艺等单位在全国各地援建的牡丹园就达数十个,品种达160多个,种植牡丹达350万株,而且发展势头一路向好。

  (二)牡丹在国外的传播

  公元八世纪的中国唐朝开元间牡丹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据说是由高僧空海带去的。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牡丹生产大国。目前日本的牡丹生产集中在岛根县松江市和新瀉县新津市,年产种苗近300万株,主要以种苗和盆花(包括催花)两种商品形式在国内外销售。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欧美市场所需牡丹种苗的供应地,直到近30年,才感受到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就生产规模而言,日本远不如中国,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却远高于中国。这是由于20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牡丹的繁殖和栽培技术(主要是盆栽)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改进提高,规模化栽培和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日本牡丹种质资源相对贫乏,从事牡丹生产的人力资源也日渐紧缺,成为牡丹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近年来,日本特别重视从中国和美国引进新品种,特别是针对中国竞争欧美市场的实际,认真研究和开发中国的传统品种。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业还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这对中国牡丹生产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中国牡丹于18世纪末传入英国,然后被引种到欧洲一些国家,约于1920年传播到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才对牡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现在牡丹已成为欧美人士熟知的花卉而逐渐流行起来。虽然法、美等国科学家利用从中国引进的野生牡丹如Paeoniadelavayi和P.lutea与栽培牡丹P.suffruticosa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数以百计的能代表当今牡丹育种最高水平与成就的品种,但生产规模较小。目前欧美几家较有影响的以种植牡丹著称的苗圃公司,其年总生产量不过2万株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成仿云2005)。有的公司在秋季大量进口种苗,然后进行冷藏、温室和盆栽催花相结合,做到了周年供花。欧美市场每年供花约需200万株牡丹种苗,过去基本上从日本进口。1978年以来,中国牡丹出口日益增多,并已有一部分专门经营牡丹的公司打出了“中国牡丹”的品牌。总的看,欧美市场将是中日两国企业主要角逐的市场。

  洛阳近几年来,仅洛阳神州牡丹园一家就先后出口牡丹到美国、荷兰、巴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40多个品种、十余万株。

  洛阳自古就是全国牡丹原始种的发源地,牡丹的栽培中心、科研中心和传播中心之一,洛阳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担此重任。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明朝冯琦《牡丹》)。花开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勤劳勇敢的710万洛阳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以全新的开放姿态,建设美丽新洛阳。把洛阳打造一个满城尽是牡丹花的美丽花城,让洛阳牡丹香飘世界,续写洛阳牡丹新的传奇和辉煌。(作者:洛阳市城市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王宏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