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2 年了,如何正确处理磁带式 DV 拍摄的素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今日头条为什么成功 3202 年了,如何正确处理磁带式 DV 拍摄的素材?

3202 年了,如何正确处理磁带式 DV 拍摄的素材?

2023-12-27 1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计划好的事情一拖再拖,一时兴起的想法光速出片 —— 我对我的自我评价

最近准备搬家,收拾房子的时候发现了柜子里的两盒 DV 磁带,陷入了沉思…

十几年前,那个闪存技术、视频编码技术都没有那么成熟的年代,磁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存储介质。而在家用摄像机领域,最广泛使用的规格就是 MiniDV。

以目前的眼光看,MiniDV 自然没有什么 4K、HDR 之类高大上的规格。但稍微把时间线往前拖一点,MiniDV 的录制规格其实也不差(以 PAL 指示举例):

标清:720 x 576 (显示比例 4:3 或 16:9),25 fps,隔行扫描,DVSD 编码高清(HDV):1440 x 1080 (显示比例 16:9),25 fps,隔行扫描,MPEG-2 编码

具体的规格参数什么的,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主要是我懒得准备资料)。下面进入正题:

3202年了,如何正确处理磁带式DV拍摄的素材?硬件准备

嗯?硬件有啥准备?不是直接 USB 插上就完了吗?还真不是。

那个年代,即便 USB 2.0 都不一定普及。那个年代,支持热插拔、速度足够快的技术,就是 FireWire,或者它的标准名字:IEEE 1394。

以 Mac 平台举例(不用 Windows 是因为我确实十多年没用 Windows 了,脱节了)

一台 DV(废话)一根买 DV 通常会附送的 IEEE 1394 6-pin 转 4-pin(后者通常又称为 i.LINK)数据线一个淘宝随便买的 IEEE 1394 9-pin 转 6-pin 转接头一个苹果官网买的 Thunderbolt 2 转 IEEE 1394 9-pin 转接头一个苹果官网买的 Thunderbolt 3 (USB-C) 转 Thunderbolt 2 转接头一台 Intel 平台的 MacApple Cables, Inc. 名不虚传!

其实…我也不是没找到 4-pin 直接转 9-pin 的转接线。但是之前试了一下,不能用。我也不知道是线的品质问题还是啥问题,反正最后这么转,能用。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用复合输出、为什么不用 HDMI 采集卡?

诚然,在一些分享平台上,确实有不少教程会这么教。但这会损失画质…anyway,反正那些分享也在刻意营造一种「复古」感,也不是不行。

但我的标题是——

如何正确处理磁带式DV拍摄的素材?

说来你可能不信。MiniDV 即便是磁带,它也是携带了不少元数据的。比如拍摄时间:

首先,通过模拟信号、甚至是数字的 HDMI 采集,只能称为一次「翻录」。而通过 IEEE 1394 线采集,它是无损的,是把磁带上的「源码」搬下来。对于我这种以归档为目的的处理,能保留的信息当然是尽可能地保留。

软件篇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 Intel 版 Mac 吗?这就是一个坑。也是我突然兴起写下这篇文章想记录的事情。

截止目前,Adobe 已经开始淘汰磁带工作流 —— 在 Mac 版的 Premiere Pro 2023 中,直接就没有了相关的功能。而苹果,在 Apple Silicon 上更是直接没有做 FireWire 的驱动。

好在我的 Intel Mac 没卖。

然而,也不知道是不是连 Adobe 自己都没发现…虽然 PR 2022 里还有磁带捕获的功能,但实际上它坏掉了 —— 根本识别不到我的设备。但好在,即便最新的 Final Cut Pro X,相关功能仍然能用。

那么…采集下来的文件直接就能用了吗?

可以。但其实可以更好。

上面提到,DV 拍出来的视频是「隔行扫描」的…这又是一个「时代的眼泪」了。

网络上有各种关于隔行扫描的解释,但都只是说了「是什么」而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电视系统发明之初,相对于电影只有 24 fps 的「卡顿感」,它的一大特色就是「流畅」。以中国大陆地区所采用的 PAL 制式为例,它的刷新率达到了 50 Hz。但是!在那个半导体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虽然电视画面的一帧是 720 x 576(其实模拟信号不应该算像素而是算「线」,但这里为了方便理解,直接拿数字化之后的分辨率解释),但是当时的硬件并不能在 50 Hz 下一次呈现完整 720 x 576 的画面…考虑到人眼其实对纵向分辨率不敏感,对此的解决方案就是隔行扫描,把这 576 行像素(再一次,其实应该用「线」,这里只是方便解释,不想额外引入更多概念)分成奇数行和偶数行。在这每秒 50 次的捕捉中,先捕捉偶数行、再捕捉奇数行。这样就达到了 50 Hz 的刷新率,同时带宽也比完整捕捉少了一半。

但是,电脑,乃至后来的液晶电视,它们的屏幕都是逐行扫描的。如果隔行扫描的内容不经处理直接显示,那么效果就会是这样:

由于奇数行和偶数行的画面并不是在同一个瞬间捕捉的,它们之间存在了 1/50 秒的时间差,因此如果你没有打开播放器的「反交错」功能,直接播放这些视频,就会产生上图这样的效果。而如果你对它做了缩放,甚至还会产生「水波纹」等诡异的现象。

虽然,某些分享平台甚至把这当作「复古感」的其中一个元素(捂脸)

通常的做法,当你把这些素材扔进剪辑软件里,软件会把它识别成 25 fps,并给它加上反交错滤镜,变成逐行扫描。这没错,但是损失了一半的刷新率。

可以,但其实可以更好 —— AI 修复。

在某个视频网站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暴力 AI 修复的视频 —— 什么 480p 老番暴力变 8K 的,24 fps 动画暴力变 120 fps 的。老实说,一开始我确实对这些 AI 视频修复工具产生了偏见,直到后来我发现了它们的正确用途。

合适的 AI 修复,应当是让原片更适合在当下设备呈现。对此我的修复方针是:

保留 50 Hz 的刷新率,将奇数行和偶数行分别插值为两个完整的帧,变成 50 fps将原本 1440 x 1080 (4:3) 但是以 16:9 显示的长方形像素,缩放为 1920 x 1080 的正方形像素

基于这个方针,我所使用的预设如上图所示。但这篇文章毕竟不是用来吹软件的,所以点到为止,不细说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一时兴起」的分享。欢迎交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