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仁义之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句式原文 (107)仁义之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7)仁义之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4-07-15 2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贾谊在《过秦论》中回顾了秦国逐步强盛的历史,对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功业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即使合从的诸侯国军有吴起、孙膑、田忌、廉颇、赵奢之类名将,也无济于事。贾谊对此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说诸侯“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番话把秦孝公以来,秦国实施改革带来的威武雄壮强盛的面貌充分展示了出来。从散约解,可见诸侯军不堪一击;伏尸百万,可见秦军杀戮之惨;流血漂卤,可见血流成河,血沫血腥惨不忍睹。最终的结果是强国也要表示服从,弱国则干脆上门请罪,不得不割地以事奉秦国。

应该说秦国的列祖列宗给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底子,积畜了充分的实力和比较优势。所以到秦始皇成为秦王之后,更是“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即说他继承了秦国此前六代君王的英武和业绩,挥动长鞭统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与东周,逐步走上了至尊的皇帝之位,实现了天下一统;他手执法令的棍棒随意抽打天下人,威风凛凛,震及四海。在秦国强盛之时,秦军“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可见秦始皇建筑长城的本意是抵御匈奴等域外势力;他对匈奴的态度是驱逐并隔离,以致匈奴被迫后撤七百余里;以匈奴为代表的各少数民族部落,因而不敢南下放牧,那些匈奴士卒更是不敢在边境弯弓表达怨恨之情。

但就是如此强盛的秦王朝,却亡在陈胜等临时拼凑起来的义军手里。贾谊对陈胜的评价是“才能不及中人”,即说陈胜的才能连中等人的水平都达不到。但他却能“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殽山以东被灭的诸侯国遗存之豪俊,看准机会,纷纷而起,与陈胜共同造成了灭秦的压顶之势。这可是当年合从的六国之军无法做到的事;这些人、这些兵力根本无法与合从的六国之军相比,尤其在深谋远虑、行军用兵、后勤保障上面。两者相比,贾谊认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即说度量他们二者的长处和大小,比较他们的权势和实力,都不可摆在同一水平上说话啊。

但合从的六国之军梦想多年、打拼多年、一无所获的大事,却由训练无素、各怀鬼胎、风起云涌的义军做到了。由此看来一个王朝的存在与否,绝不是单纯军事力量所决定的,即使你有多么高明的军事家,也不能单纯以军事力量决定王朝的废兴。这其实反映了军事与政治的奇妙关系。政治给军事指明方向,提供军事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军事必须自觉服从于政治,为统治集团的政治纲领、政治目标服务。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党指挥枪”的英明论断,对政治与军事的关系问题做了最简明、最形象的阐发。

贾谊由此发出了一个声震千古而不朽的问答:“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之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说一个陈胜奋起造反,就捣毁了秦朝用以祭祀祖先的七庙,秦王朝宗族之人的性命死于他人之手,成为天下人的笑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王朝不施仁义,导致战略上的进攻与守御之势的结局恰恰相反啊。这个经典的问答,如洪钟大吕,余音不绝,至今意义犹存;给后人带来的启发太多,留给后人的思考与答案也太深太多了。在贾谊看来,仁义才是国家安定的压舱石,如果不施仁义,那么你的统治就适得其反,表面上越强盛,越可能接近于覆亡。其实仁义恰是一国治国方略之根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