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考点“非虚构”,名校三年考两次|考点梳理0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特稿记者 隐藏考点“非虚构”,名校三年考两次|考点梳理09

隐藏考点“非虚构”,名校三年考两次|考点梳理09

2023-04-02 15: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选一部非虚构写作作品分析特点,并阐释非虚构写作与新闻业变迁的关系。(南大20)

考点 梳理

概念特征

1.基本概念

2.基本特征

历史沿革

1.从新新闻主义到非虚构

2.非虚构写作在中国

困境与破局

1.非虚构写作现存问题

2.非虚构写作未来突破

概念特征

01 基本概念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WRITING) 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狭义上是指美国60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历史小说等新的写作样式或体裁,广义上包括了传记、散文等写作样式。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是 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故事形式呈现的具有文学性的新闻作品,又叫特稿、叙事新闻等,它以明确的 主观介入性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中国语境下的非虚构写作是相对于过往虚构文学内容生产方式的,它不拘泥于体裁形式,借用 深度调查和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式去观察、记录,并进行内容创作,题材往往涉及 重大历史、现实情景下的个体和群像式命运变迁。

02 基本特征

从近年来国内外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来看,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把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性文本区别开来,也是其独特阅读体验与审美特质的成因。

1. 内容真实性。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看起来这比虚构写作缺少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性,但 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

2. 表达文学性。非虚构写作对严谨、古板、克制、枯燥的新闻写作风格改良的表现在于它特别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非虚构写作 借助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重视对话、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

3. 形式叙事性。非虚构作品通常都具有良好甚者完美的故事性文本特征,这个特征也是避免非虚构写作概念泛化的一种选择。从本质上讲,它利用一些叙事策略来报道人物和事件,这些策略包括 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和对话的发展、冲突与张力的构建、对事件场景的重现以及对语言的重视。

4. 浸入式采访。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扎实、详实的采访过程。俄国非虚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了写作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梁鸿为了写作 《出梁庄记》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慕容雪村为了写作 《中国,少了一味药》冒着生命危险卧底传销组织二十三天。

5. 题材边缘性。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 非虚构写作者往往重视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把目光聚焦于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如梁鸿的《梁庄在中国》就细致描写了现今农村生活现状,揭露了农村管理、教育、留守儿童、老人等现实危机问题。

历史沿革

01 从新新闻主义到“非虚构”

非虚构来自于对英文“non-fiction”的直译,非虚构作品可以说是西方“新新闻主义”潮流下的产物。

“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新闻写作主张, 它将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相结合,把文学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它的出现与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有关,是对现实理性的一种挑战。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争取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逐渐兴起,美国社会弥漫着“对抗文化”,年轻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希望能够 展现个人风格并开始质疑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著名媒介社会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认为, 反对客观性的原因一部分源于文学传统。“文学传统在新闻界根深蒂固,它鼓励记者撰写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客观报道,要求文采飞扬、感人至深。”这一种理念影响了当时文坛的文本创作,并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杂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般来说,人们 把 1966 年美国新闻记者杜鲁门·卡波特根据历时6年调查完成的《冷血》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发端,这本书详尽调查了一桩凶杀案,探究了杀人凶手的成长背景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

非虚构文学凭借着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深入发掘,参与到美国社会60年代的自我反思、批判之中。虽然这样的写作手法并未对当时的报道产生太大的冲击,但它的理念对后来的新闻报道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78 年普利策设置特稿奖,非虚构作品逐渐被主流文化所认可。

02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

在中国,非虚构的发展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 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如《中国在梁庄》、《大地上的亲人》等作品;二是 新闻领域,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一大批非虚构式的新闻报道成为“10万+”,如 《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少年杀母事件》等。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新闻领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90年代,早期严肃的传统媒体开始尝试非虚构写作。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首先推出 《冰点》专栏,记者开始运用特稿形式记录小人物的命运,1996 年华西都市报成立特稿部, 2003 年南方周末将记者李海鹏所写的《举重冠军之死》认定是报史上第一篇特稿,南周之后设立了特稿版,从此全面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

2009年以后,一些时尚杂志也开始加入特稿的队伍之中,如 《时尚先生》、《GQ智族》,李海鹏在《时尚先生》成立特稿实验室,《GQ智族》旗下集聚了何瑫、曾鸣等一批优秀特稿作者。

与此同时,新兴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开始大量涌现,例如 “真实故事计划”、“谷雨”、“全民故事计划”、“人间living”、“澎湃·湃客”等,他们大部分的稿件来源以微信公众号投稿的方式出现, 非虚构写作打破了专业化、圈层化的垄断,鼓励每一个普通人写出自己身边的故事,正逐渐转向全民化的写作。

困境与破局

01 “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

1、资金问题

优质内容和优秀内容生产者是非虚构写作的核心,这往往需要写作者深入生活一线对人民生活及社会现象进行考察,其 创作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人力物力消耗大,回报率却难以确定;同时,非虚构写作追求内容真实,常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核实细节。

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非虚构写作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传统媒体因为经济实力下降,导致众多优秀特稿记者纷纷离开。曾经号称 “特稿梦之队”的“ONE 实验室”最终因为生产成本过高和作品变现难等问题不得不宣布解散。

2、 稿件质量问题

在许多非虚构平台,由于文章来源于众多作者,质量参差不齐, 文章风格和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部分作品为了吸引眼球,有时也带有猎奇性和揭秘性,甚至不惜进行编撰,如咪蒙团队曾引起造假风波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3、 事实核查问题

由于许多非虚构平台采用投稿制度,写作者较为分散,每一天编辑审核稿件的数目众多,稿件的真实性往往难以确定。同时, 许多事情为作者亲历,有时很难找到其他的见证者,这给事实核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 伦理问题

非职业工作者往往会书写身边的人或事情,内容可能涉及到自己的工作、他们的隐私等等,如心理咨询师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写下来访者倾诉的内容,而当事人并不知情,这里可能涉及到侵犯他人隐私。虽然可以采用化名,但是伦理的风险依然存在。

02 “非虚构写作”发展突破

非虚构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它在新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两点—— 内容和作者, 好的报道、好的故事永远不缺乏读者,不缺乏市场。

此外,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也开始积极寻求商业化模式,通过 集结作品出书、开发周边产品、出售故事版权等,为非虚构写作商业化之路提供了借鉴。

未来,非虚构可突破的地方在于:

一是深入多媒体呈现的探索,深入对文字、影像等形式的运用和融合。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微信,在带来颠覆的同时也带来了转机。非虚构写作需要通过对多媒体叙事的探索来适应人们的阅读方式。

二是在与资本市场接轨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在文化产业的生产线上,成为故事生产线,成为文化中心,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真实故事的市场宽广,就需要发现故事的眼睛,理解故事的人。有了高品质的内容,变现便顺理成章。绕回原点, 内容和故事是非虚构写作的根本。

张涛甫老师谈到, “速朽是新闻的宿命。某一个时刻沸反盈天的热点事件,转眼即会无声无息。非虚构写作所做的努力,就是把新闻的生命周期延长,用文学的方法为新闻保鲜、抗衰,抓住那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为时代存档。”

参考文献

◾ 范以锦 匡骏《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

◾ 张慧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虚构写作》

◾ 周逵 顾小雨《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叙事特点》

◾ 李娅玲《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 谷雨计划:在10万+压力下,如何做好特稿

◾ 王笑南《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与反思》

◾ 曾润喜 王倩 《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 张涛甫《非虚构写作_对抗速朽》

2023择校指南: 人大 丨清华 丨 北师大 丨 社科大 丨民大 丨 暨大 丨 山大 丨更多院校

2022经验帖:人大总分第一 丨人大学硕第一 丨 人大专硕第一 丨 民大第一 丨暨大第四 丨北师大专硕 丨 北师大学硕 丨 更多高分经验贴

IN核小词:NFT

热点速递:1-2月 丨 3月 丨 4月 丨5月 丨 6-7月 丨8月

论文速递: 6月 丨 7月 丨媒介化治理

新传史窗:新记大公报 丨 普利策 丨战争与广播 丨拉扎斯菲尔德 丨 七夕特辑 丨 功能主义

资源合辑:考点梳理 丨带读复盘 丨必读公号 丨慕课盘点 | 人大学硕第一名讲座 丨 人大专硕第一名讲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