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肖宇:关于发挥音乐教育“育人”功能的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学科育人价值 任肖宇:关于发挥音乐教育“育人”功能的思考

任肖宇:关于发挥音乐教育“育人”功能的思考

2024-06-03 1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音乐教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音乐本体,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音乐教育和“育人”的关系?纵观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周朝教育制度规定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孔子进一步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深刻见解;近代以来,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萧友梅、丰子恺、陶行知等第一批近代艺术和教育大家都曾以极大精力关注和投入音乐教育;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文件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发展至今,越来越强调和重视“以人为本”,音乐教育中“育人”的现实意义也愈发凸显、清晰。

    诚然,教育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音乐教育作为一项特殊教育也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浑浑噩噩的日子不值得过”,意在批评一些教育者缺乏深刻的远见和清醒的主张。反思现状,“浑浑噩噩”确实存在,音乐教师这个群体倍加关注。教师倘若缺乏思考“育人”的头脑,他们的教学就可能无所事事,教育之“育人”功能一再被耽搁,就难以再获重生。

    从音乐教育看“音乐”与“育人”

    为了更好体会音乐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我想有必要对“音乐”与“育人”两个概念先进行理解。

    一、何为“音乐”?

    何为音乐?这是音乐教育中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音乐教育者对音乐与音乐教育的性质、价值、功能的认知。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观点造成音乐教育工作中的巨大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认为,我们不应将音乐单单视为诉诸书面的符号,不应把音乐看作是孤立的声音要素和结构或者静止的作品,音乐课堂上也不应只是简单的教唱歌曲。显然,那种以作品为中心的音乐观是陈旧的。

    音乐是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中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音乐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需要和用途创造而成的。人类所有的音乐创造活动,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仅仅是音响要素和结构本身,更不是自律论美学所说的声音。在五彩缤纷的人类音乐活动背后,有着无尽的意义源泉,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不同音乐活动背后所具备的无穷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何为“育人”?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诸如此类的“名言”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一种“使命”担当,理解虽然很容易,承担起来却是沉甸甸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

    “教育”,其一是“教”,与英语的“teaching”相似;其二是“育”,它的意思更像用来修饰教师或教学育人的形容词“educative”。追溯名词“education”的拉丁语词源:一个是“educare”,表示训练、塑造;另一个是“educere”,意思是引导。这两个单词“相貌差之毫厘,含义谬以千里”。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江湖救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育人”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故而“千里之行,积于跬步”。

    对音乐教育“育人”功能的相关阐释

     一、育人于乐。

     前面我们提到,音乐不是以音符为中心,音乐是有关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产物。20 世纪下半叶,斯默(Small)就从社会学角度充分论证了音乐的根本性质,即音乐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他认为音乐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体,而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主张把“音乐”视为动词意义的词汇。音乐教育家鲍曼(Bowman)提出,我们应当把音乐看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行动和社会事实。就音乐教育而言,我们不应当把音乐当作一种被动式审美接受的物件。当代的音乐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考古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心理学的共识是:音乐不是单一的活动类型,也不是各种要素的拼合,以供人们分析和欣赏。纵古论今,音乐绝非统一的西方古典形式所能囊括,因而音乐的价值和意义不可能限于自含的声音要素和结构形态。音乐教育意育人,音乐教师必须认识音乐活动自身的特定环境,挖掘音乐之声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情境,这样才能找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如果在此基础加上汉语的另一种发音的隐喻——快乐的“乐”,那么,还有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和表达快乐的含义——学习音乐、乐在其中。此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有这些,教师都应当将其视为自身的天职。

     二、育人知乐。

   “育人知乐”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能力,在个体和集体的音乐行动中,置身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创造音乐、表现音乐、理解音乐、传承文化。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曹理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

    这里有必要提到在《音乐教育》课堂上欣赏过的一个音乐课教学视频——《永远的莫扎特》,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体验给了我不少启发。在教学导入中,教师将课堂与自然情境相结合,以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的曲调引出并借以激发学生兴趣,流行与古典的完美转化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核心人物——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教学准备中,简要了解有关作曲家和相关乐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复聆听、欣赏音乐来不断激发和鼓励学生对于美感的自我体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学生对乐句走向、旋律特点、音乐风格等音乐要素的认识和体会,在聆听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用画图形的方法将抽象的音乐与具象的线条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感知音乐从我们固有的耳的聆听转化为耳、手、眼及全身心的投入,课程之后那延续的美感、激情和情感将永远地留在学生的心中。可谓是一次成功而有趣的音乐课堂实践,同时也将音乐教育中“育人知乐”的意义充分展现。

    作为一名音乐理论方向的学生,这堂课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于音乐情绪表达和情绪体验的认识,并对我如何深度思考“育人”的价值意义提供了思路。结合专业知识,莫扎特所在的西方古典时期,欧洲音乐在和声、旋法、曲式等方面的对立与统一构思,与人的情绪之间存在“异质同构”的联系。比如,旋律的升与降、和声的动与静,这些运动形态与人的情绪的涨落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使得我们可以把音乐的思维与音乐的情绪联系在一起。音乐打动人心,音乐表达心声,毕竟它以情感为要。只有我们置身于情感感知体验中,被动的审美感知成为主动的审美感知,才会逐渐地对事物的认识从镜映式的机械认识转化为能动的反映。这样,人的能动性才符合艺术认识的本来面貌,否则就不会有中国人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会有英国人总结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看来,过分强调被动的和冷漠的审美感知显然具有局限性,既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事实,也不会使认识变得深刻。进一步而言,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师强行要求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相同的认识,或者要求学生在音乐表演中把乐谱的规定视为圣旨,不可越雷池一步,那就只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艺术则不再是艺术,而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我们学过的哲学鲜明地反对僵化的形而上学,倡导人们在诸多事物之间寻求普遍的联系,尤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这有利于我们广泛地认识事物真实的深层的意义,包括文化的、艺术的,还有可能正在陨逝的民间音乐。

    三、以乐育人。

    相比起前面两点,“以乐育人”是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音乐教育活动的集中落点,所谓“音乐教育,重在育人”。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以乐育人”中国古人早有真知灼见,例如“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此外,还涉及音乐与历史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音乐通过育人起到的社会功能等,这些观念在中国的有识之士心目中根深蒂固。

    教师是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育人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并乐于育人,坚守教师的伦理,给学生带来光明和希望,对学生通情达理、关怀包容,坚信音乐教育应当帮助学生成就完整的生活,使他们的身心、情感、道德和精神得到健康发展。“以乐育人”指的就是音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的“育人”教育,意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朝着德行与专长的平衡统一来发展自己、投身社会、承担责任、恪守伦理。音乐教育的价值应该追求和实“艺术公民”的培养,在整个社会造就一种“善、好”的生活,提升他人和个人的幸福感,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同理共情,推进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兴盛。为了营造一种人类不断进步和欣欣向荣的局面,音乐教育就要符合社会公认的伦理、符合人民权益的伦理关怀、符合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进步潮流。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艺术参与的精神,使整个社会洋溢艺术的灵气和创造的精神,以包容和汇集多元的文化。

                                           小结

    “人是目的!”康德的这句名言放到教育事业中,就是要把着眼点投向学生。本文从“育人”角度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将音乐教育中的“育人”宗旨具体化、实际化,唤起教师心中的“育人”热情和愿望。没有“育人”关怀,只是专注于技能学习的教育,不但对于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和意义,反而会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的确,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育人,学生全面的、积极的发展,本来就是音乐教育首要的价值和目的。如此看来,音乐的育人意义远远大于一门学科的学习,音乐是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进一步说,音乐“育人”的潜在价值之巨大,迄今为止人类的认识尚未达及,且有待深究。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必须身体力行!

  

(编辑/王文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