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庸》中探求:古代君子的修身养性之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人格修养不可缺货的一部分 从《中庸》中探求:古代君子的修身养性之道

从《中庸》中探求:古代君子的修身养性之道

2024-01-18 2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么,《中庸》到底是说了些什么呢?这么一篇短短3568字的文集,为何能获得历朝历代所推崇?

《中庸》的思想内容并非人们字面上所理解的中立和平庸,它指的是儒家所阐述的中庸之道。实际上,它是一部修养自身的教育理论专著,主旨在于教育人们如何自我修养、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人格修养境界。

《中庸》开篇即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上天给予人的天性就是本性,按照自己的天性去做事就是道,对自己的本性进行自我修养就是教。

《中庸》接着又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道就是对自我修养的教育和约束,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把它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道。作为君子要有一种自我监督的精神,对于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对于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越是在最不易察觉的言行上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越是在最细微之处才越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品格,所以君子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约束和监督自己的道德行为。

《中庸》对于君子和小人的言行还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中庸》还提出了“五达道”,指的是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这五种古代社会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才能达到和谐太平的理想境界。

那么,如何调节这五种人际关系呢?

《中庸》中提出“三达德”的方法,即依靠智、仁、勇的品德来调节,依靠善良诚实的品性来培植,从而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准则,最终达到“中庸”的境界。

《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

用中和之道处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这才叫做中庸。

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中庸》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和功德,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

《中庸》既是古代思想家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文参考自:《轻松学国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