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叫特稿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2023-03-13 12: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的“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而在国内新闻市场,《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开辟专门版面刊出特别报道;《南方周

末》在近两三年注重特稿这一表现形式,探索中国式特稿的写作,涌现了以南香红等为代表的,以写特稿为见长的记者;特稿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但是,特稿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广度,细腻逼真的细节描绘,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详尽的叙述手法,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形成了一股特稿潮流。晚报﹑日报﹑周报﹑都市报﹑杂志等纸质媒体纷纷设立特稿专栏﹑专刊,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靠特稿吸引挑剔的受众眼球,争抢受众。

那么,特稿是什么?特征如何?特稿,依靠什么吸引读者,打动人心?这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特稿的特征什么叫特稿,《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它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涵盖太大。而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这类故事的有用的写作的工具。”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最接近文学的新闻文体,其线索(或关键人物)明晰而所涉复杂,主观认识在其中,且包含了文字的历险和涉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在这里,我比较认同特稿的故事性特征。特稿首先要是一个好故事,真实是特稿最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本质;它是一种非虚构的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特稿这种故事化模式新闻考虑到了受众的心理,因而比宣传说教模式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完成传播信息的使命。”

受众在阅读特稿时,更主要侧重于对新闻的形式鉴赏,看记者怎样讲故事的。新闻特稿的写作讲究独创性和文学品质,具有美学功能,读者在阅读时产生阅读悬念,虽为长篇报道但读者读后不觉其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从表面上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为表现出对过去和他人的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和现在,他人和自己的一种联系,总之,一个人自身的、现实的状态是通过他人与过去的联系而呈现出来的。人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了“命运”的观念和对命运的关怀…故事提供了这种参照,从而使人们藉此来领会自身的存在状态和可能,这就是故事中人本意蕴的真正含义。”

这也正是受众对特稿这一新闻文本形式喜爱的心理动因。通过以上分析,我试着给特稿予以这样的特征描述:特稿,采用故事的形态,将新闻背后的新闻展示给受众,给受众以启示,解释。它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击要害,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冰点、盲点问题展开深入和详尽的讨论。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综合全面的告知,而且是生动传神地表现,力求融新闻性、故事性、深刻性于一体的一种新闻文体。

特稿:怎样打动人心特稿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究竟靠什么赢得受众的青睐?除了故事化的形式和受众的审美、阅读的期待心理等外在因素,特稿它在题材选择、表达方式上又有不同之处:

(一)有张力的题材:以小见大 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首先表现在题材选择方面:从小处着手,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纵深的看,注重新闻的题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避免空泛的说教。如《北京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最后的粪桶》是以了解返城知青生活状态如何的大背景下讲述北京返城知青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报道真切地表现了为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引起很大的反响。选择读者真正关注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报道题材,表现“小人物,大问题”,在题材选择上着重具有普遍关注、具有

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很大,社会辐射力很强。作为特稿的选题,首先它应该是新闻,是鲜活感很强的东西。其次它最好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不管是新闻事件还是爱心故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以小见大。如在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有待规范的问题上,可从普通老百姓的买房故事落笔,这样可使报道有了亲

近感,拉近了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从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中寻找特稿题材,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些人或事在特定时空中呈现出“不普通”就纳入我们特稿题材的视角。题材选择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型需求,“这种需求体现为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上丰富的生活细节间的互动。”

这样的特稿才能打动人心。如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文章通过描写一对农场主人四季生活、工作,讲述了在美国“农业危机”的大背景下农场主人的生活变化及影响,将抽象的农业危机和具体的农场主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紧密联系,没有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只有对农场主人客观的描述,却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同情。这便是题材选择的精妙之处。一般说来,适宜采写特稿的新闻题材应该具有足够的内在张力——新鲜、重大、有针对性、有深度。所以在题材选择上,特稿记者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重大政策的出台及反响,还是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一些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旧闻中新发现的新闻以及有新意的法制案件的告破,特稿记者都应该纳入自己的选题视角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新闻事件中的独特之处,写出有反响的稿件。

(二)有特色的表达:讲好故事 特稿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是:重视细节写作,精彩传达事实。细节是特稿的主要事实,逼真描写细节,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正是文字的魅力,纯粹图象的报道,绝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借助文学的手法,但没有超越新闻真实的范畴。细节描写比直接用概括性语言效果要好得多,如《南方周末》刊登的特稿《盲艺人的乐与路》中的一个细节描写: “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又把它递到张庆林手里,张庆林一张一张地摸过,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 这一系列的动作:看、摸、传、递、解开、揣进,体现了盲艺人对钱的珍爱,还有盲人的动作特点,非常的传神、到位。这个细节远比“盲艺人对钱十分珍惜啊”这种概括性的语言要生动传神。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特稿写作是如何重视细节表现的呢?首先体现在细节的选择上,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是为主题服务的,“用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致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

精彩的细节描写,在经典的特稿作品中很容易找到。譬如,《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中写到麦卡锡是如何节俭时:“她的《圣经》已经破烂不堪,她就用透明胶将它粘住,以防《哥林多书》掉出来。”

这样的描绘令人惊叹:一个生活如此简朴的老人,却将15万美元的巨款都捐给大学,她的心灵是多么美丽。其次,细节描写有层次递进,特稿中选用具有递进关系的细节反复加深印象,就象剥洋葱头一样层层地剥开,事实也在这层层递进中凸显出来。再者,细节必须是准确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一个不准确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切记要尽量还原现场,不允许想象,少用形容词,应当用最准确的动词,准确、连贯的动词对细节的生动和传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细节是冷静、客观的,作者的感情一般隐藏在细节之后,而不直接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藏舌头”的方法,通过细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实现事实让细节说话。

特稿写作跟一般的新闻写作不同:一般的新闻写作目的很单纯,就是告知,但特稿给人的不仅仅是告知,它要审美,要引起你的感情的波动,产生阅读上的快感和情绪上的共鸣。要形成这种快感和共鸣就必须借助一个好的表达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而这种非虚构的故事化形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故事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人的现实行为有意无意地受到所接受的故事的影响,是对故事的模仿,响应,回答或反叛。”

而小说是作为故事“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之愿望的文学形式。”

这不难解释2003年度普利策特稿类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读起来象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特稿中采用小说的叙述格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通过埋伏笔,设悬念抓住读者。特稿的标题制作和文章开头的五六百字一定要使读者产生阅读惯性或阅读悬念。如特稿标题《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就使读者有阅读欲望。

特稿是新闻的展开,这种展开必须借助文学或小说的手法为整个叙述搭起一个好的结构框架,它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篇,亦或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总之特稿的开头不会象消息的导语只有一个模式,只有一种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对于特稿而言,必须在准确基础上达到完美、丰富、多维度、立体化,通过重视细节的写作,悬念的设置,小说的形态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这也是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特稿的价值追求:事、情、意多层信息的实现信息的价值就是新闻的价值。特稿是长文报道,它不象消息,消息的信息源可以是单一的(如简明消息),而特稿是深度报道,就不能只有一个信息源,它必须是多源的,做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实现。“新闻价值主要是一种认知价值,信息价值:即新闻价值的核心就是为主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和完善,提供最新的、真实的信息服务。”

而特稿也与其他新闻文体一样也是提供真实的信息服务,不同的是特稿提供多维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首先是事态信息的感知,受众通过阅读特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即获取事态信息是接受主体解读新闻文本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称之为知事。满足了这一需求,新闻文体实现了它最基本的价值——表层新闻价值。显而易见,特稿具有告事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对特稿的事态信息的感知实现表层新闻价值。其次,人们在阅读特稿,不仅仅是为了解事实,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希望从特稿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满足,这就进入了文本内层价值的实现——体验情感信息带来的种种感受。前面所言特稿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它能动之以情,这个情便是情感共鸣,情也是读者获得的情态信息。情态信息的表达与传播,感受与体验,使特稿这一新闻文体成为记者和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内层新闻价值通过情态信息的体验来实现。再者,意态信息主要是指蕴藏在新闻事实中的潜在道理,特稿以其故事化的形态、丰富的细节,不知不觉地传递着这些道理,读者可从特稿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读出暗含的观点和思想,体悟出看不见的意图和道理,这便是晓之以理,也是深层新闻价值的实现。特稿通过深入、详尽的叙述,能够做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地展现,实现新闻价值的不同层次的实现,达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也是特稿的魅力所在。(其中表层、内层、深层新闻价值的概念是杨保军先生在《新闻价值论》中提出)。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特稿以其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主题;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运用立体化的报道手法,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其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是新闻文体中的新宠。但是特稿不是虚构的故事,它不是小说,它永远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一种新闻叙述方式。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求职信—怎么打动人心

读书笔记《5分钟打动人心》

《5分钟打动人心》读后感

最打动人心楼盘广告语

用什么打动人心美文

打动人心的26句话

24招必杀技 打动爱人心

如何会说打动人心的话

最打动人心的句子

打动人心的感恩节祝福语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