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为国攀登”燃起热情的火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叫大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为国攀登”燃起热情的火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为国攀登”燃起热情的火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为国攀登”燃起热情的火焰|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构建“五通融合”立德树人体系,不断挖掘地大精神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串连教育内容,打通教育场域,创新教育方式,把思政课堂搬到珠峰之巅、大洋深处、高原戈壁、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创新前沿等更多现实场景,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地大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2月26日晚8时,人民网、湖北省委网信办、湖北省教育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主办的“为国攀登”思政大课在“人民网+”客户端云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体育学院90后青年教师何鹏飞,讲述了地大人攀登自然高峰、科学高峰、人生高峰的感人故事,领悟“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为广大师生和网友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截至2月26日24时,该思政大课超过400万人观看。

校长王焰新院士给大家讲述了地大这所登山届“黄埔军校”在过去60多年来,攀登珠峰的璀璨历史。从1960年王富洲率领的登山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截至今天,已经有12位地大人25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他说,“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信念,生动诠释了为国家而战、为使命而战的攀登者精神。

王焰新院士分享了殷鸿福院士、谢树成院士、李德威教授等一代代地大人跋山涉水、卧冰踏雪,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勇攀科学高峰的故事,他表示,攀登的基因不仅仅让地大师生爬上现实世界的高山,一代代科学家在地质报国的征程上,更勇攀科学高峰,书写耀眼篇章。他勉励广大学子:“希望大家增强挑战巅峰的勇气,锤炼坚韧不拔的毅力,弘扬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攀登不止!”

宋海军教授分享了近20年来自己与地质学之间的暖心而有趣的“小故事”,以及自己与化石结缘,发现“贵阳生物群”的科研经历,他表示,地质工作非常考验人的心态和耐力,从事地质研究,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他鼓励广大网友“发现兴趣,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各个领域攀登高峰”。

何鹏飞老师分享了自己和地大团队共同完成“7+2”登山科考计划的壮举,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只要你心中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那么最终,你定终抵高峰!”

地球科学学院师生

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资源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环境学院“张国旗”班党支部、团支部

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工程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海洋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自动化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外国语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

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公共管理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计算机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体育学院学生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李四光学院师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校团委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全体地大师生也观看了此次思政大课,并畅谈观后感想:

同上一堂“为国攀登”思政大课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工程学院教授宁伏龙:

我们地大人以山为骨,以河为脉,以林为肺,以湖为腺,以草为发,以沙为肤,正在攀登保护祖国母亲、建立宜居地球的使命高峰。而这一过程正是将我们个人的人生高峰与国家利益高峰完美结合的攀登,属于我们地大人的攀登。唯此,我们才能真正征服心中的那座山峰!同上一堂课,同出一颗心,让我们为国攀登吧!

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娄筱叮:

我见证了地大人勇攀高峰的无畏精神和团结协作,深感通往成功,兴趣、坚持、团队合作和强健的体魄缺一不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永无止境,正如登顶珠峰是所有登山队员心中的梦,我们也要紧紧追寻心中的梦,为人、为己、为国攀登,全力以赴,做最充满热爱的追梦人。

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熊庆教授:

在西藏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不时能眺望珠峰,那是世界之巅,虽然无法亲临,但我将这份向往转化为科研工作上不懈前行、勇于探索的动力,致力为地学研究和找矿突破做出贡献,助力我国科技不断攀升。

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於世为教授:作为地大人,我们应该步履丈量科研,初心昭昭明路,为学育人;当以“攀登精神”为义,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笃学明智,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不断向科学问题广度和深度进军!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许德华:

作为一名政工干部,要深刻把握研究生培养规律和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将地大人形成的“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融入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全领域,扎实开展卓越导学团队培育创建,教育引领广大学子将个人成长成才目标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郭秀蓉:作为基层工会工作者,我们要强化思想引领,弘扬“三个精神”,引导广大教职工秉承“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以无畏的攀登者为榜样,继承与发扬“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潜心立德树人,矢志科技创新,积极为“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地大力量。

教育研究院党总支部书记、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徐绍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在党建思政、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中融入攀登精神,在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强化战略管理、优化“双一流”与学科建设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弘扬攀登精神,助力学校为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加快建成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谢淑云:

在科研路上,我们同样需要勇攀高峰的勇气和不畏艰难的坚韧。正如征服珠峰一样,每一次实验的成功或失败,每一次数据的获取,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挑战,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将这种攀登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023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资源学院教授姚卓森: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把个人目标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投身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同时要敢于从事原始创新,提出新思路、展现新作为、开创新事业;继承和发扬攀登者精神,保持愈挫愈勇和“无峰不可攀”的锐气,在砥砺奋斗中做到守正创新,勇攀高峰,科教融汇,强国有我。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虎跃:2009年,我有幸从化学专业跨学科进入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学习,第一次出野外就是和殷鸿福院士到浙江长兴“金钉子”剖面。过去的15年里,导师童金南教授和师兄宋海军教授引导和鼓励我开展化学与地学交叉创新研究,使我逐渐成长为团队的青年骨干。今天,王焰新院士鼓励我们青年人要将个人目标和国家需求紧密联合,敢啃硬骨头,探索从0到1,争创原始创新成果,这也是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长远目标。今后,我将做好湖北省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为创建地球科学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努力奋斗。

工程学院教授吴文兵:入职12年来,我始终牢记王焰新校长“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方向”的殷殷嘱托,在融入地大文化和精神的同时,不断将读博时的科研方向与学校地学特色深度融合,在学校支持、师长关爱下,自己也得到了快速成长。我会将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将攀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升开展有组织科研和育人的本领,围绕深部钻探与能源地质工程开展科技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关庆锋:我曾在他国留学工作10年,在攀爬学术高峰之余,也难免彷徨惆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回国11年后的今天,我是如此的笃定与确幸:我,是自豪的地大人。我,就在我深爱的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华夏伟大复兴,我辈当勇攀高峰!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彭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国家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比的不仅是高度,还有速度。我们要反复学习和重温攀登精神,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问题,自加压力,团结协作,不断攀登,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高度,服务社会上速度,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地大人的贡献。

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得爱: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充分挖掘地大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立志专业报国,为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贡献地学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熊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四有”好老师,用我的每一次攀登牵引学生的每一寸进步,用我的每一点付出托举学生的每一个梦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小我力量。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团委书记祁阳阳:那些英雄般的“攀登者”就在我们的校园,就在你我的身边,我们要把“攀登”作为自己人生的必修课,面对挑战,勇攀科学高峰,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姚晟:学校特色的攀登思政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舞台上散发思想的魅力、体现地大的担当,这些故事我们后续也会通过“红色之声”、“攀登者”团队的一次又一次宣讲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成为“为国攀登”的一份子,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生活的高峰、科研的高峰、真理的高峰、人生的高峰。

环境学院辅导员陈俊男: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传承形式,实现攀登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承;将攀登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借助科研活动和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结合学校特色,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深度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邹蔚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引导新一代地大人继承攀登基因,弘扬攀登精神,既胸怀世界有远大理想,又扎根中国脚踏实地,积极将个人兴趣、目标与国家需求、时代呼唤相结合,不断学习、甘于寂寞、克服困难、勇于追梦,在躬身实践中锤炼厚实过硬的本领、锻造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新征程再出发,在新时代再攀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

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班班长孟建南:听完这堂思政大课,我深受感动,他们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一个地大的学子。在土耳其震后地质调查结束以后,很多人问我有没有担心过安全问题,有些工作是很危险,但是总是要有人去做的。而且我的前辈们早就树立了非常优秀的榜样,我们地大人自始至终就是这样,我也很骄傲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自动化学院2020级直博生郭琳炜:在地大求学8年,攀登精神已经内化成我的一股信念,我选择了限制通信器件精密制造行业发展的瓶颈作为研究方向,多年探索、扎根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最终在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中展示研究成果,并在高手林立的创新大赛中勇夺桂冠。创新无止境,在科学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山路,攀登精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勇往直前。

2023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张越鹏:在地大学习生活的7年里,我渐渐领悟到了地大、地大人征服世界之巅、攀登科研高峰的攀登者精神。我深切感受到了地大作为地学领域高校领头羊,始终把“开拓创新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一以贯之。作为新时代的地大人,我们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我们誓要主动担当、矢志创新、勇攀高峰,写下无愧人民、不负时代的华彩篇章。

资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邹耀遥:属于地大人的攀登精神,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山川与河流,也激励着我们一代代地大学子们奋勇向前。作为一名地质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科研学习与工作中,瞄准目标,努力前行,用实际行动讲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攀登故事。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任阔:“地大攀登者”所传递的是面对难题永不放弃,遇到困境永不退缩的攀登精神。作为一名地质学子,我们的使命任务就是行走在祖国的山川大河间,讲述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为地球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湖北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地球科学学院金钉子党支部书记杨鑫:这堂课的主题总结来就是两个字:“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在接下来的学习科研中持之以恒、探索真理,更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决心和毅力,以钉钉子精神在今后的生活中持续努力,取得更多新的成绩。

地球科学学院2023级珠峰班班长李泽鑫: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主讲人们所讲述的故事所感动。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种精神让我感到敬佩不已,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环境学院“张国旗”班本科生袁晓永: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座高峰。这座高峰或许是有形的,亦或是无形的。但不论如何,只要我们心中有梦,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奋进,终将会攀上属于自己的那座“高峰”。

体育学院2020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徐元昊: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攀登者与科技工作者对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深刻领悟和践行“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将个人目标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敢于创新,坚持贯彻“为国攀登”的理想信念,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工程学院05D232班本科生徐亚昌:作为年轻的地大人,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关注自己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更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勇攀自然高峰、人生高峰、科学高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会成员曹立琳、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2021级本科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我深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我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用奉献与责任绘就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展现青年志愿者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鑫雨:作为一名新时代地大青年,我将以前辈为楷模,时刻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角度出发,把红旗插到科学高峰,把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薪火相传。同时,作为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我要以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的青年面貌,以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时代担当,全心全意为同学们解难题、办实事,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公共管理学院 2020级本科生周佳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攀登不仅仅在于登顶高峰这个结果,而是追求目标不断前行的自己。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我们将走进乡土中国的深处,用敢于“自找苦吃”的魄力,投身于西部教育的伟大实践,一路扎根,一路成长,用火焰般的热情去不断去攀登新的高峰。

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2023级管理班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团十九大代表、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巴东队队长刘亚旭: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理应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学习真本领、踏实干实事,以破竹之势的劲头克服前行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在各个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青春之花在攀登中绽放。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青马明责党支部成员赵琦珍:无限风光在险峰,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在新时代弘扬攀登精神,在奋斗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巅峰,脚下在攀登”,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让青春之花在攀登中绽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文图

 | 王俊芳 各二级单位投稿

微信编辑 | 王俊芳

审核|尚东光 王俊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