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透视学基础(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叫取景框图形 绘画透视学基础(一)

绘画透视学基础(一)

2024-07-03 1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绘画的本质是在画纸,画布等二维平面上的工作。一副写实类的绘画,会使人产生三维的空间的幻像,其中被画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表现:

图形的重叠,形成一个物体遮挡另外一个物体从而产生空间感。

明暗和阴影,可以表线物体的体积感与空间感。

色彩关系,又叫做大气透视,近处的色彩颜色倾向鲜明,远处的色彩暗淡灰紫。

表线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还是达·芬奇所说的线透视。

一.透视的种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将透视归纳为三种:

上面所说的大气透视(又叫色彩透视)

消逝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线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聚集为一点)

线透视为本文章所介绍讨论的内容

二.透视的常用术语:

目点:画者眼睛的位置以一点表示

中视线:目点引向景物任何一点的直线为视线,其中正前方的线为中视线(中视线会随着视角改变而改变)。

画面:画者与被画物之间置放的一块透明平面。(该平面平行与画者的脸)。

正常视域:双眼视域中央图像显现正常的范围,称正常视域。(由目点引出视角为60°的圆锥形空间,圆锥与画面交割的圆圈称60°视圈)。

取景框:画面中央取景入画的范围称取景框(就是画者的画布,一般为矩形,位于60°角视圈之内)

视高:平视时目点至物体放置面的高度。     

视距:目点至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

视平面:目点、目线和中视线所在的平面为视平面;平视的视平面平行于地面,斜俯、仰视的视平面倾斜于地面,正俯、仰视的视平面垂直于地面。

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为视平线;视线交画面于心点,过心点所引的横线。不论平视或俯、仰视,视平线总是通过视圈中央的心点,横贯取景框。

地平线:地平面尽头所见天地交界的水平线为地平线,它映现于画面的高度,与目点等高。在画面上,平视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斜俯、仰视的地平线分别在视平线的上、下方;正俯、仰视的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

心点:画者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点称心点,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中央;是与画面成直角的变线的灭点。

距点——距点有两个,分别位于心点左右视平线上,离心点远近与视距相等;它们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平变线的灭点。

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直线为原线。映现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保持原来状态(垂直、水平或倾斜);相互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上仍保持平行、没有灭点。

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映现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发生变化,其远端指向或终止于某个灭点:相互平行的变线,则向同一个灭点汇聚并消失。

灭点——变线无限远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在灭点上;相互平行的变线,向同一个灭点汇聚并消失;与视平面平行的变线,灭点在视平线上,有心点、距点、余点;倾斜于视平面的变线,灭点在视平线的上、下,有升点和降点。

灭线——与画面不平行的平面无限远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在灭线上(如地平面消失在灭线地平线上);相互平行的平面有一条共同的灭线(如所有水平面的共同灭线是地平线);平行于某平面的各种角度的变线,它们的灭点都在该平面的灭线上(如平行于地平面的各种变线,灭点都在地平线上)。

殷光宇《透视》

为了方便理解说一下画面与视中线

视中线永远垂直于画面,画面随着视中线的改变而改变。

殷光宇《透视》

地平线与视平线

这是两个初学者经常弄混的概念,甚至是某些教程还有书籍里为了省事而将两条线混淆在一起,视平线和地平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地平线:永远与目点等高,无论是站着坐下蹲下趴着,或者是在飞机上在高山上,地平线永远在目点的水平高度,是地平面的灭线,所有平行于地平面的平行线都消失在地平线上。

殷光宇《透视》

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直线,过心点的水平线,会随着视角改变而发生移动。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俯视与仰视时分离。值得一提的是正仰视与正俯视时情况与平视类似,但是地平线与视平线分离,此时地平线不在画面内。

殷光宇《透视》

上图中虽未标出地平线,但是我们知道地平线是和目点水平等高的。

三.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网络上经常将透视分为一点 两点 三点透视,这样说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误导性的,很多不明白的初学者就会以为一点透视就只有一个消失点,两点透视就只有两个消失点,其实一幅画中消失点可以有无数个。

那么什么是平行透视呢?借用知乎上的@阿尔忒弥斯 大佬的一句话:

正方体的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当物体上有面与画面平行时,就形成平行透视。正方体的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当物体上没有面只有线与画面平行时,就形成成角透视。正方体的倾斜透视(三点透视)当物体上既没有面也没有线与画面平行时,就形成倾斜透视。

图为本人绘制

平行透视的求深,以及透视矩形的分割和延伸将在绘画透视学基础(二)中继续介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