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教案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2024-07-16 01: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人际关系心理学 英文名称:学时:30 学分:2分课程类型:任选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全校学生 先修课程开课学期: 开课院系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在于学生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发生的条件和情境,了解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使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互协调,有助于人们对众多人际时间的预测、调控和疏导,实现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理解和调节,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在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矛盾冲突,此时就需要按照正确的原则、方法加以最适当的处理,以保证学生心情愉快,心里健康,有效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二、有效的调整人际关系。这里涉及到个体的素质,特别是个人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在面临人际冲突时,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冲突和心理冲突时,如何有效地加以调适,并进一步会影响各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体工作效率。第三,不断改善人际关系,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所以本课程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 绪论。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课程内容: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产生背景和过程。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各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基本要求: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重点、难点: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各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尤其是青年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产生的背景以及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2、为什么要研究人际关系?如何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3、人际关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基本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各种理论,并能正确认识这些理论的优点及其局限性,掌握人际关系心理的研究方法和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课程内容: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及人际关系的经典实验研究。2、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交往理论,人际特制理论,人际激励理论。3、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群体人际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4、我国的人际关系研究。5、人际关系心理的研究方法及测量方法。基本要求: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测量方法。重点难点: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及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思考题:1、什么是霍桑实验?你如何理解?2、什么是社会侧两法,举例说明其应用?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基本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态度的概念和结构;理解态度的本质,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态度的转变以及态度转变过程中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者的相互影响。为学生改善其人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课程内容1、态度的概念及结构,态度的本质功能及特性2、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3、态度的转变:态度转变的理论,态度转变的方法,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基本要求:了解态度的概念及结构,态度的本质、功能及特性。理解态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心理条件、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态度转变的理论及其方法。掌握态度转变中的沟通。重点难点:态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态度转变的理论、态度转变中的沟通。思考题:1、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通过你自身的体验举例说明登门槛技术。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基本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知失调理论研究,了解行动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的原因。能熟练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课程内容:1、认知失调概述,主要了解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的程度及如何减少认知失调。2、认知失调理论研究,了解诱导服从实验及其产生的前提因素,掌握努力理由研究及不足阻碍研究,理解决策后失调研究,及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基本要求:了解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的程度,了解诱导服从实验及其产生的前提因素,理解认知失调的相关理论研究。张我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重点难点:费斯汀格及卡尔史密斯的实验,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研究。思考题:1、为什么说服他人从实与原来态度相反的行为,能使原有态度得到改变,试从认知失调理论加以解释?2、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研究有哪些?他们各自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有哪些应用?第五章 印象形成基本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知识和印象形成的过程,掌握印象形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效应和偏见,以及印象形成对行为的影响,学会如何主动的给他人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课程内容:1、印象形成的概述。人际印象的定义,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2、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3、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思维,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4、印象管理,符号相互作用论,自我表现论,情景认同论,自我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基本要求:了解人际印象的及印象形成的三个成分,印象管理及其三种理论;理解印象形成的特点与模式,掌握印象形成的效应与偏见,并能在人际交往中熟练运用。重点难点印象管理及其三种理论,自我表现及其印象因素。思考题:1、人际印象形成中会出现哪些效应和偏见?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何影响?2、举例说明自我实现预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3、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对人际关系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自我表现?第六章 人际知觉基本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人际知觉,及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如何根据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态和活动这些非言语线索来获得有关人们当前的情感、心境和情绪的信息。并掌握人们是如何从他人的行为来推论出内在特质、动机和意向。并理解在上述的推论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及有关归因理论的应用。课程内容:1、人际的非语言沟通: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及非语言线索的意义。2、对人的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控制源理论。3、对人的归因偏见: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显著性偏见,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4、归因理论的应用: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基本要求:了解身体语言及非语言线索的意义,理解对人的归因理论及对人的归因偏见,掌握归因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重点难点: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行为中心偏见。思考题:1、人际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主要有哪些?他们对人际交往有何意义?2、在人际知觉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见?了解这些偏见对我们有何启发意义?3、除了本章所提出的归因理论应用的几个方面之外,你认为归因理论还可用于哪些方面?第七章 自我知觉基本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在试图了解他人之外,还应努力理解自己,了解影响自己行为的一些因素及如何从外界客观获得了解自己的方法。课程内容:1、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2、自我知觉的偏见: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3、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4、自我归因的应用:痛苦归因, “错误归因”治疗,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基本要求:了解自我知觉理论,理解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掌握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并熟练掌握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理论,并在人际交往中能熟练运用。重点难点: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痛苦归因,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思考题:1、自我归因中的偏见对我们有何意义启发?2、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第八章 自我向导基本教学目的与要求自我是大多数复杂的人际相互作用过程的起点,我们对人际关系、人际行为的理解要从自我开始。本章中,要掌握自我是怎样通过改变行为的结果来打到自我控制的目的,并要熟练张我自我导向变化中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并把自我向导变化作为自我实现的另一种方式。课程内容:1、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概念,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改变行为的线索和结果。2、寻找目标:确定目标,选择目标,记录行为。3、自我实现:对自我实现的理解,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为一个好的行为结果做准备。基本要求:了解自我控制的概念。掌握怎样通过改变行为线索来实现行为结果的改变,理解自我实现。重点难点寻找目标,自我实现。思考题:1、如何理解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2、什么是自我实现?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第九章 人际影响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认识遵从、感染、模仿、服从和偏离等人际影响方式的机制,理解社会规范、舆论、风气等对个人的影响作用,使学生能掌握有效地增进积极的人际影响而控制与避免消极的人际影响的方法。课程内容:1、遵从的概念、理论与范式:遵从现象,个性理论,群体理论,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2、范例,阿西范例,克拉奇费尔德技术。3、影响遵从的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4、服从、偏离和独立5、感染、模仿和时尚6、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社会舆论,牢骚现象,社会风气,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基本要求:了解遵从的概念、理论与范式,理解阿西范例,掌握影响遵从的因素,掌握米尔格兰姆的服从试验的优点及局限性,掌握偏离和独立的相关理论。重点难点,去个性化,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牢骚现象,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思考题:1、如何正确对待社会牢骚现象及社会惰化现象?举例说明。2、如何让理解模仿的意义和机制?3、影响遵从的因素有哪些?第十章 利他行为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利他行为的概念,产生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利他行为的种种因素,探索利他行为的规律和理论,以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人际关系的性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内容:1、利他行为概述:定义,决策过程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榜样人物的作用,求助者的特点。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助人者的心境,同情和内疚,责任和承诺,个性。4、利他行为的理论: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学习和模仿理论,。基本要求:了解利他行为的概念,认识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和个体因素。掌握利他行为的理论。重点难点: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利他行为的理论。思考题:1、利他行为产生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每一决策步骤包括哪些重要影响因素?2、有哪些情景因素和潜在的助人者个体因素会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3、综合评价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学习和模仿理论对利他行为的解释。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有什么样特征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在人际吸引方面外部环境因素起着哪些作用,认识个体的哪些特征有力于增加人际吸引与喜欢,哪些因素会阻碍和影响人际吸引与喜欢。学会怎样引得别人的喜欢与吸引。课程内容:1、人际吸引理论: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3、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自我暴露,喜欢的回报和得失现象基本要求:了解人际吸引理论没,掌握人际吸引因素,学会得当的自我暴露。重点难点:相互作用理论,自我暴露,得失理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际吸引的理论2、什么样的个人特质才具有吸引力?3、为什么类似和互补会导致人际吸引?4、怎样把握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的“度”?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际和做与冲突,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程内容:1、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和类型:社会交换理论,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2、合作的形成:合作的理论,影响合作的因素。3、人际冲突:冲突的定义,冲突的形式,冲突的原因,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基本要求: 了解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与类型,掌握合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冲突的原因及其管理和解决。重点难点: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冲突的管理和解决。思考题:1、研究合作与冲突有什么意义?2、我们应如何正确的对待冲突,管理和解决冲突?第十三章 人际侵犯和暴力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人际关系中的侵犯和暴力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阴暗面,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课程内容:1、侵犯行为概述:侵犯的定义,侵犯行为的分类。2、侵犯的理论:本能理论,生物理论,把侵犯作为引发的驱力,把侵犯作为一种对厌恶事件的反应,把侵犯作为一种社会学习行为。3、影响侵犯的因素:影响侵犯的社会因素,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4、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惩罚,宣泄,认知的干预,非侵犯行榜样,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利用积极情感。基本要求:了解侵犯的定义,侵犯的理论,认识影响侵犯的因素。掌握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重点难点:侵犯的理论,A型性格,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思考题:1、影响人们侵犯和暴力行为有什么主要因素?你认为影响人们侵犯和暴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2、预防和控制侵犯的方法有哪一些?你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第十四章 群体行为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群体生活对个体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融入到一个新的团体中。课程内容:1、群体的一般概念:群体的定义,为什么个体要加入群体,群体的发展,群体的分类2、群体的目标和规范:群体的目标与个体目标,群体目标的追求,群体的规范3、群体的沟通:人际信息沟通的特点,群体沟通的特点,沟通的分类,群体的沟通网络。基本要求:了解群体的一般概念,群体的分类,掌握群体的沟通。重点难点:群体目标和规范,群体的沟通特点和沟通网络。思考题:群体的目标和规范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个实际群体的例子加以分析。群体的沟通网络有哪些?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第十五章 领导行为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因素影响了群体目标的达成,领导在群体目标达成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课程内容:1、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的定义,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群体内聚力的结果。2、群体的绩效:群体绩效的定义,群体的任务,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3、群体的决策:决策的概念,群体的决策过程,群体决策的特点。4、群体领导:领导的定义,领导的产生,领导效力。基本要求:了解群体的内聚力的定义,群体绩效的定义。理解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掌握群体的决策过程及其特点。重点难点: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影响群体绩想的因素。领导的特质理论。思考题:1、什么是群体内聚力?影响群体内聚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什么是群体绩效?要提高群体绩效,我们应该从哪些主要因素着手,举例说明。3、群体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在群体决策时可能会产生哪些弊端?我们应该如何让防止它们?四、教学课时安排章目 名称 学时分配第一、二章 绪论,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2第三、四章 态度及其转变、行动与态度 6第五章 印象的形成 2第六、七章 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4第八章 自我导向 4第九、十章 人际影响、利他行为 4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2第十二、十三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暴力与侵犯 4第十四、十五章 群体行为、领导行为 2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教师授课,问题讨论、团体辅导及专题讲座等相接合的教学方式,形成师生双向互动,形成浸入式的对承平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采取游戏、情景模拟、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卷面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六、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郑全全、俞国良编著《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曾仕强、刘君编著《人际关系与沟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美)戴尔卡耐基著、袁玲译《人性的弱点》,中国发展出版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