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类生存的环境本质上是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意义*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意义*

2024-06-13 2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意义*——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李 岩1,2

(1.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 2.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阳 110036)

摘 要: 人的本质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枢纽。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探索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全面论述了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思想既具有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指导现实社会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类存在物; 个体存在物;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A 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1)02-0156-05

收稿日期: 2020-09-15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项目(L15ZDA007);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WSNQN201908)。

作者简介: 李 岩(198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20-11-16 15∶3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201116.1019.016.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1.02.09

人是社会历史的活动主体,也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因而从理论角度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讨论人的本质问题时,人们常常引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表述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然而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思想是《手稿》的框架、基石和理论宗旨,私有制和分工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作用关系、共产主义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等都围绕着人的本质问题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一、《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本质上是社会性活动,这也就赋予了人的本质性规定。马克思还认为,人不仅单纯依赖于自然获取基本生存条件,还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自由自觉活动;人不仅有维持生命基本存续的生存需要,更有与他人发生各种关联而产生的发展需要。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完成了复归和建构,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1.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首先从物质生产层面来论证人的客观存在,也就是人的自然性。这既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又是形成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和立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或干系,自然界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提供了原始根基和关键保障。无机的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基石,“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48“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2]103,显然,人应该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界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者、产出者和服务者,人类一分钟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发展或独立存在,把自然界“看作满足人跟动物共通的那些生物学上的需要”[2]142,这样自然界也就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还认为,人的类本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造性劳动,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3]95在这里,人已然成了集类存在物和有意识存在物于一身的统一体,使自身的类等同于或等价于自身的对象和本质。这样,生命的有机活动自然而然就与人自身的思想、意识、观念、意志等精神方面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而使得人的有机活动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还认为,一个种类的特性和本质,最关键的莫过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换句话说,也就是“生产活动”的性质。人之所以能超越动物生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97、改造和利用自然界,就是因为人类已经突破动物本能活动的束缚,摆脱动物界自身固有的枷锁,使人自身的生产活动变得有目的、有预见、有意识和有计划。人类既可以认识、熟知和掌握规律,又可以顺应、遵循和利用规律,用以完善自身及改造自然界,最终达到造福人类自身的目的。

人之所以为人,区分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和特征就在于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预见和有计划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53这也就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其他动物必然依附于自然界的桎梏和枷锁,使自身有意识的活动完全成为真正自由的活动。这时,人类的实践活动早已不仅仅是动物本能的生存活动,而是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环境、适应环境和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动物本身很多时候和其生命活动合二为一、不分彼此,其自身就是生命活动,生命活动也就是其自身;然而人类不仅明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还能有意识地支配生产工具、灵活地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96。

2. 人是有需要的个体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体本质就是人的各种需要,这既包括维持生命延续的生存需要,又囊括提升生活内涵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人不仅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更是自然的存在物和自然界的一部分,展现着自然本性特征,孕育在、活动在自然界之中。人为了基本的生存延续和正常发展,必须满足自身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些是人自身难以凭空发明或随意创造的,必须借助自然界这个保障基地来提供、来完成。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各种能源燃料、食物供给和能量储备,人类则以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性存在物。人类改造自然的对象、改造时运用的劳动工具,无一不来源于自然界;人依托自然而生,自然界虽然不构成人的有机身体,但就其作用和贡献来说,完全可以认为是人的无机身体;正是自然界造就和塑造了人类,成就和发展了人类。自然界使人类的诞生发展、延续繁衍和进化繁荣得以持续下去。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52

马克思认为,人要追求发展需要,尤其是享受需要,就必须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各种交流和关联,也就是说,人的发展需要就表现为人的社会性。人是汇集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综合体,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的角度去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里的人就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毫无疑问是社会存在物,他通过对私有财产及私有制度的犀利批判和对异化活动的积极扬弃,完成了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社会意识的复归,完美地“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4]。人的活动统一于社会活动中,社会活动的外在表现为人的活动,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这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所构成的,而且个人的存在是建立在别人存在的先决条件下的,每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皆扎根于现实的实践方式和社会关系中”[5],这也就形成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还认为,一个人要印证和表露自己的真实存在,就需要以别人的存在为相互印证和彼此表露,也就是别人的存在是建构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自己的存在也是对别人存在的关照和保障。这样,人与人之间杜绝脱离、远离隔绝、盘根错节,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不可分离,社会就形成了“自在的自然不断在转化为人化的自然”[6]。人也只有在社会中、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觉和知晓自己的存在;否则,人既无法生存,又无任何价值可言。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方式、生存渠道离不开社会,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生活活动和用以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物质享受也具有社会性。因此,“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3]79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即使那些类似于鲁滨孙的近乎与世隔绝的人,其自身的活动和享受也是社会性的。马克思还以自己做类比,指出从事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工作,与他人直接接触和直接交往的可能性和实现性都是在极其稀少的情况下才发生的,但他也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因为他自身生存所需材料、活动所需工具、劳动所需对象,甚至书写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方式,都与社会息息相关,都是社会的馈赠,都具有社会性;他自身所创作的作品、所发表的言论和所阐释的观点,又会再次重新回到社会中潜移默化地作用和影响他人,这无形中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一种回赠。因此,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是在与他人、与社会结成千丝万缕、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的状况下操作和进行的,毫无疑问,人也是社会存在物。

二、《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既具有创立和完善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又能与我国以及当今世界现实相结合,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1. 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意义

第一,在扬弃黑格尔等人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深入和趋于完善的过程。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在给马克思带来一定思想启发的同时,更多的可能是思想误区或唯心误导。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在自然领域所秉持的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将其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历史这个从中世纪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禁区的领域,拨开了缠绕在人们思想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误区,发现了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特点,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人的本质中的决定性作用,突破了原有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人的本质这一原则性问题上的认识局限,用“现实的人”取代了虚无缥缈的“抽象的人”,用唯物的、现实的“生产劳动的能动性”取代了臆想的、推测的“精神劳动的能动性”。这样,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才是人的本质性规定。这也就规避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在精神领域绕圈子的误区,超越了费尔巴哈“类存在物”的自然主义局限,完成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超越。马克思最终确立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奠基性作用,树立了人具有社会性的全新观念,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理论根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第二,建构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的主观能动与客观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自然界是人生产、生活、生存的天然前提和必要条件,人本身就融入自然、融为自然,也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历史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感性直观的统一的自然世界”[7],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解”[8]。没有自然界的滋润和哺育,没有感性的、直接的、客观的外部世界,人类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事物,也不可能生产其他事物的。自然界是人存在和延续所需物质的直接供给者,是人参与生产活动的工具或对象,“人靠自然界生活”[9]。因此,人要在实现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自然的健康稳定,要关切自然的合理进展,要关照自然的承载能力,要关注自然的真实诉求。马克思借助对实践进行的新解释,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辽阔的视野。马克思解读“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创造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更加务实的生产活动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不断提升和日益进步。人在实践过程中摆脱“异化”的束缚、掌握“人化”的趋势,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支配和改造的客观内容在其实践的进程中表现出来并对象化。这样,人类就逐步参考对象事物的“客观尺度”,慢慢凭借自身的“本质力量”,使自身的实践范围和实践空间得以拓展和扩大,进而改造世界、形成世界。

第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建构,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开创奠定了理论基础。《手稿》中,无论是从私有财产与分工之间的辩证逻辑来看,还是从“增补”和“片段”的补充辅助解读功能来说,马克思都是始终围绕着“异化劳动”这个未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思想工具和“共产主义”这个以追求人类全面解放为最终目标的核心理念而展开的。这二者本质上来说都最终回归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上来,“使辩证法与劳动或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相统一”[10],蕴含和隐藏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关于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抽丝剥茧、层层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追寻和查证产生人与人之间异化的源起,希冀消除异化现象以及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唤醒人类追求自由的意识和觉悟,以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关于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则深入分析了资本、工资、地租和劳动之间的关系,逐步揭示了工资背后掩盖的资本、地租的秘密,详细阐释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对资本利润的无限贪婪如何使人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主体价值,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最后,马克思论证了劳动异化的解决与共产主义的实现,认为二者在实质要素和核心宗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2. 人的本质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握社会主义的核心宗旨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从理论上梳理并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使人的本质异化的根本原因和主要障碍,这样人的本质异化与现实社会进步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激化,致使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性活动渐行渐远。因此,只有对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度进行积极的扬弃,只有彻底消除对人的劳动的异化,只有完全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才能真正使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得到全面彻底的复归。共产主义思想和理念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无论在经济生产活动中,还是在意识形态指导领域内,都是为了使人类获得完全的解放。因此,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更加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不断学习、深入理解和透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远大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切身现实利益作为工作的中心、重心和核心,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征程。

第二,有助于指导人们认清和洞悉、理解和领会、解决和处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转化,而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物质需要及精神需求的逐步提高。认清和洞悉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要有基本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文化层面的“硬要求”,也要有涉及幸福感、安全感、荣誉感、获得感和受尊重感等精神文化层面的“软要求”。理解和领会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现:既要看到我国整体发展层次已处于中等水平、经济结构和工业体系趋于完善,又要看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地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自身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解决和处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现:我们既要对不合理的、不规范的、过时的社会发展体制和政策制度安排进行调整和完善,又要抓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基础。

第三,有助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使命。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阐释了人的社会需求和自由解放,解读了人的本质回归和价值旨趣,描绘了人的未来出路和理想追求,并论述了实践的功能作用和人的创造性本质的价值意义,这就为形成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使命增添了理论注脚。明了“我是谁”,知悉我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1]41,铭记党员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才能真正懂得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血肉联系,才能真正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明晰“为了谁”,理解我们的奋力拼搏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1]39,谨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才能真正把握初心使命和完全领会“我们为何而出发”,才能真正致力于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明确“依靠谁”,清楚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决定性意义,知晓历史是由人民来书写和创造的,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真正从人民群众中获取营养、得到智慧和汲取力量。

第四,有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哲学根基、动力渊源和智力支撑。自然界孕育和哺育了人类,因此人类社会的和谐首先强调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荣辱与共、彼此不可分离的关系,强烈要求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用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产业。社会的和谐进步,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将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共同荣誉、国家整体利益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起来。社会的和谐完善,要求我们既要不断提升整体劳动生产率和逐步调整体制、改革机制以缩小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还要注重和关照人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科学精神和人格素养等非物质方面的诉求[12]。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重要基石和基本保障,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人、解放人和发展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超越政治制度不同、风俗习惯差别和文化背景迥异等各种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合理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为各国开展和平交流和平等对话提供新的模式和全新范式,又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结 语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从扬弃异化劳动的视角来阐释人不仅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还是有需要的个体存在物的观点,从而深刻揭示了劳动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13]36的唯物主义实践观。但马克思在解读“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也受到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束缚,因而在对人的本质理解上“还带有抽象和理想化的特点”[13-14]。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所具有的巨大理论价值和伟大实践意义,尤其是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列尼·巴日特诺夫.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7.

[5] 张大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指向的路径分析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77-480.

[6] 赵曜,王伟光,鲁从明,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5-26.

[7] 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7.

[8] 王虎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J].学术研究,2018(11):7-12.

[9]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2.

[10] 黄学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主题、思想逻辑和基本意义 [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36-46.

[1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 杨莉.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9-86.

[13]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 陈彦超,程嘉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6):567-571.

Marx’s thought on human na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rereading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LI Yan1,2

(1. School of Mechanics,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issue of human nature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and is the cornerstone and hinge of understanding Marxist.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starting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activity, Marx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at human nature is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society, passivity and initiative, species-being essence and individual essence, and is the “free and conscious activity”. His thought has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founding and enriching Marx’s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but also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guiding real society.

Key words: Marx; human nature; species-being; individual existence; people-centered

(责任编辑:郭晓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