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和价值观五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生观决定着人们行为的什么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和价值观五篇

人生观和价值观五篇

2023-04-01 15: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生观和价值观篇1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譬如,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所谓“古松三态”就是这个道理:在木匠看来,古松是一根梁;在画家看来,古松是美的,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古松可以遮阳,是一方荫凉地。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同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人们所具有的价值观也就不尽相同。

现阶段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如下特点:

第一,直观性:即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直观的,往往就事论事,而很难对人生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去理解。

第二,粗浅性: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只对客观事物进行和粗浅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评价,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能从纵横经纬方向进行深入透彻的判断。

第三,固执性: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但由于其心理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他们在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往往会坚持很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

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我们党把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学生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客观就是世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你只能去认识它,去适应它,进而去改造它。要使自己适应客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顺应潮流,就是要把握时代的主题。现在是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这就是个潮流,中学生如果不跟着这个潮流,那是根本的世界观出了问题。与时俱进,就是要永远不落后,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沿,这样中学生才能看得更远。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中学生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他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他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他们每个人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中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中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观和价值观篇2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牢牢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把握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呢?我认为应立足岗位,结合正在进行的迎峰度夏工作,我认为对设备负责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我们认真做好设备分析和诊断,抓苗头、抓预防、防微杜渐,开展各项设备排查和缺陷处理工作,先后配合市公司生技部完成了“220kV母线金具排查统计”,“LW6-220型断路器绝缘拉杆完善排查统计”,“牡丹变、朝阳变设备评价”,“县域110kV变电站设备诊断”等工作。发现了西高所生产的部分断路器操作机构密封不严,有小动物进入筑巢现象,及时对断路器底座进行密封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生观和价值观篇3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思潮;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社会思潮,成为影响和困扰大学生成长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在成功观与竞争观上出现的问题,用中国梦对他们进行引导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很多想要通过大学来改变命运的大学生毕业后却发现梦想无法照进现实。大学生对就业、成功以及未来生活的关切,往往就受到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于他们确立什么样的成功观、如何对待竞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不乏一些不良影响,主要有:

一、将人生理想与价值目标仅仅定位于个人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庸俗化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一些大学生只重视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获得,忽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功利主义主张以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原则确定行为的对错。但正如密尔所说,金钱却往往被人理解为幸福的主要成分。因而功利主义往往就被人理解为以物质利益为衡量善恶对错标准的理论。功利主义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逐渐接受了将功利理解为物质利益的庸俗的功利主义,甚至影响了社会决策机构。“与此同时养成了一种功利主义的决策思维模式,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1]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熟知的GDP崇拜。在庸俗的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容易形成以获得物质财富为主要标准的成功观。这一成功观使大学生容易将个人成长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如何在竞争中出人头地,成为拥有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理想信念、做道德的人等应有的追求难以成为他们关心的问题。

二、在倡导赢在起点、强调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形成了将人生视为竞争,为竞争而不择手段的竞争观。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诸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进化的;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生存竞争等。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开始把人生看作是一场,赌的不仅仅是金钱、股票,还有生命本身。‘赢’成为人生的目标,无论在何种行业、何种场合,处处都想赢而怕输。赢则得意忘形,输则自惭形秽。给胜者戴上一顶最为冠冕堂皇的帽子,就是‘成功者’,或者叫做‘成功人士’。”[2]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一是将社会生活和所有的人际关系简化、夸张为竞争关系,整个人生都是竞争的战场。二是认为竞争是关系生死存亡的竞争,因此“善争者存,不善争者亡,善争者生,不善争者死”。[3]三是竞争的胜利者表现为占有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那些辛勤劳作、为国家默默耕耘但是囊中羞涩的众多普通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者,被归于‘失败者’、‘输家’行列。社会达尔文主义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引入人类社会,过分强调竞争,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一旦将人生视为生死存亡的战场,“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三是在市场经济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功利主义背后的个人主义预设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形成了把个人成功与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个人前途与服务社会对立起来的极端个人主义观念。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成功,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功利主义也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其基本预设的,是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虽然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原则,但是,功利主义导向的却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个人主义。而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看来,“集合体的繁荣昌盛被看作与它的组成分子的繁荣昌盛无关,前者从来也不会被认为是社会努力的目的。”[4]在这里,个人的生存成为唯一的目标,社会只是个人生存的工具。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同时又受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庸俗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容易滋生的就是这种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只有自己的感受才是重要的,只有自己的成功才是唯一的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容易出现为了个人的一己之私而漠视甚至损害他人、社会的行为。

如何应对大学生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这些问题呢?从这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内容来看,用中国梦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是非常有力的思想武器。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9次提及“中国梦”。从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梦与上述错误倾向恰成对照,可以说是这些不良倾向的对症良药。

首先,中国梦既是民族梦也是个人的梦,突出了个人的奋斗目标、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目标、价值的统一。中国梦的一大特点是国家民族与个人梦的统一。中国梦有着强烈的国家民族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内容首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但中国梦在突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后,也没有忽视个人的幸福。人民幸福包含了每个中人对于自身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的“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最终又指向国家、民族的梦想。个人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国家梦、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离不开个人奋斗。中国梦内涵中包含的个人奋斗目标与价值和国家民族的目标与价值的统一,对于大学生摆正个人追求、自我实现与国家、民族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纠正将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目标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奋斗目标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伟大目标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国梦既有富强的物质层面的追求,又有公正、文明等精神层面的目标,是富强与民主、文明、和谐的结合。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毫无疑问都包含有物质财富追求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物质财富的积累、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基础。但是,中国梦的内涵应该还包含了很多精神层面的追求与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明的复兴,除了国力的强盛以外,无疑还包含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文明与强大。十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都包含了政治、文化与生态方面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远远超出了富强这一范围的。而人民幸福除了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外,无疑也包含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公正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等内容。因此,中国梦与仅仅将获得物质财富作为衡量成功与否、个人价值实现与否标准的错误成功观恰成对照,对于引导大学生纠正错误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将成功的目标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放到更为远大与广阔的目标上非常有针对性。

再次,中国梦强调突出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价值和国家民族的目标与价值的统一,消除了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社会间的对立,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与追求根本上的统一,消除了个人与他人、社会关系上的紧张与对立,使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合作关系。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建立,恶性竞争才会大大减少。将人生视为竞争,为竞争而不择手段的竞争观也就会得到遏制并逐渐消亡。

由此可见,中国梦对于大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而在人身观、价值观上形成的不良倾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用中国梦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克服这些不良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开办中国梦与相关社会思潮的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大学生分析讲解中国梦的内涵、意义,中国梦与个人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将人生成功与否的目标不仅仅定在物质财富的获得上,一个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也是一个成功的人。引导学生不仅仅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还要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大学生讲解当前流行的一些社会思潮的精神实质,分析其错误与危害,提高他们对社会思潮的分析辨别能力。

其次,在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框架下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增加中国梦的教育,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05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大W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直接涉及的部分主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相关,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在做好概念、原理讲解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中国梦和成功观、竞争观教育。例如,在教材的理想信念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部分,可以着重分析中国梦的内涵、意义等。在课本中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问题的论述,可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困惑,重点展开对竞争观的讨论分析。在法律基础部分可以适当增加如何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参与竞争,实现人生价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八章文化建设中关于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部分也可适当加入相关内容的讨论与分析。第八章和谐社会部分,可以在教学中加大友爱、和谐人际关系的分量,引导学生在对成功的追求和竞争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再次,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将中国梦的教育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去,形成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合力。辅导员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对学生学习、就业的指导中,具有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具有将教育引导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优势。辅导员掌握中国梦与社会思潮的相关知识,将中国梦的教育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去,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形成合力,将会更好地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修义 《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 文汇报 2012年1月16日.

[2]赵修义 《莫让“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孩子的乳汁》 《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1期.

[3]转引自白云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输入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篇4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期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关键词]大学生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强调建设的文化强国,不仅要建设客体文化,也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于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把握正确方向

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市场规则和秩序尚不健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同程度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使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倾斜,产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归根到底,这些都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因此,必须抓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错误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培养大学生理性选择思想信息和科学辨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保护能力、观念判断能力、理论更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转型期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总是难分优劣、可以各取所需。伴随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加之观念的冲击,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到各种社会现象,并对一些负面现象反响激烈而且深恶痛绝。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处于青年时代,情绪具有起伏性和弥散性特点,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的一个侧面的反馈。如果这样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他们可能被被人用心的人利用、误导,误入歧途。

各种负面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人们缺乏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现,禁不住各种诱惑的侵蚀,逐渐丧失了理想信念。从长远来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大学生,当他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各项工作和建设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毫无疑问将拥有各种权力。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如果不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要说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自己都可能误入歧途。

三、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由于大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新旧体制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加之全球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分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问政治、不辨方向、不讲立场,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还不高,对各种社会现象不能上升到理想高度还认识,所表认出来的以金钱为中心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政治的冷漠和反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参考文献

[1]马金龙,对新时候大学信仰问题的探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人生观和价值观篇5

一个文明所坚持的幸福和价值观是由文明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以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理念为指导,以社会生产的生态理性为基础,追求人的身心、人与人、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形式,这就决定了它必将超越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物质主义的幸福观和工业文明所继承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倡导后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和社区价值观。

工业文明起源于西方,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创造财富和增值。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业文明的生产模式遵循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带来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国家的职能仅限于在不干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情况下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为了资本积累的顺利发展,《资本论》在价值观上促进了新教伦理。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将“新教伦理”视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其核心是强调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天职”概念、成就观和禁欲伦理,强调宗教信仰是个人信仰,强调个人是否上帝的选民必须通过劳动获得世俗成就证明,个人不能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这促进了资本积累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造成了这种情况这一时期提倡囤积和储蓄的价值观,形成了以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和囤积取向为主要内容的非生产性社会特征。然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宣称的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带来普遍的社会福利只是一种理论逻辑的设定。这一逻辑设置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以社会分配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政策的性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因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不仅未能带来普遍的社会福利,而且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经济危机和日益严重的阶级斗争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害。资产阶级国家开始违背其早期的意识形态,广泛干预社会和经济生活。自由资本主义因此过渡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从而避免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虽然它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但也使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危机。为了解决合法性的危机,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科学技术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全社会建立了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赢得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忠诚。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并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资本主义必须继续扩大其生产体系,根据生产和消费的辩证法,为了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持续扩张成为可能,资本促进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物质主义的幸福观,服从并服务于整个社会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引导人们在拥有和消费商品中体验自由和幸福,从而形成一种高生产率的所谓理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消费。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基于效率原则的经济合理性。它的特点是不考虑环境成本,简单地把财富归因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仅仅把人的幸福归因于物质财富的数量,而忽视了人的精神追求。其目的是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必将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减少人力资源投资,加快生产进程,这不仅意味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更多生产废物的产生,也意味着为了保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断扩大的生产体系,资本必然会在全社会推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主义的幸福观,引导人们在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消费中获得满足和幸福。问题在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主义的幸福观不是基于人们的真实需要,而是基于资本为追求利润而创造的“虚假需求”。这种需求的内容和发展趋势本质上是由资本控制的,资本不仅导致人自身生存的异化,而且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物质主义的幸福概念与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了追求利润并维持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工业文明中的资本必然会倡导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对商品占有和商品消费的追求中找到满足和幸福,“鼓励所有个人将消费活动置于日常活动的核心,同时提高他们对已达到的每一消费水平的意识。”正是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控制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实现了从前工业文明的“最后一顿饭”向工业文明的“最后一顿饭”的转变改造越多越好,并以越多越好的价值观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包括人生的成功。“代替中的‘够了就够了’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用利润衡量工作效率的标准。成功不再是个人评价的问题,也不再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主要取决于挣得的钱和积累的财富……效率是标准,它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收入儿子的有效性:多多益善,挣钱多的人比挣钱少的人好。在这个“越多越好”的控制下“价值,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于金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于支配和支配的工具关系,而且衡量人的幸福的标准归于财富和消费品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象征性消费,即消费本身被视为幸福。它使当代人只能根据疯狂的消费来决定人们的幸福,从而形成了物质主义的幸福观。

的“物质主义”概念可以从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两个维度来解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物质主义”指的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回答,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哲学。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物质主义是与后物质主义相对立的价值观。其核心含义是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获取作为人生幸福的基础和关键,把物质消费量作为衡量人的成功、地位和幸福的标准。唯物主义的幸福观体现在衡量人生幸福把物质财富的消费作为标准,导致过分注重自我和占有资源,把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更高的收入和经济安全作为人生目标,忽视与他人分享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对生活满意度较低的异常人格。物质主义的幸福观伴随着资本主义它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流行。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的现代价值体系。现代价值体系崇尚理性和科学,简单地将经济增长归因于GDP的增长,无论经济增长的社会和环境成本如何,它也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与人们的幸福有着逻辑和必然的联系,这使得经济主义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人类所有的价值目标都应该属于它,同时也存在着经济崇拜和财富崇拜的异化。虽然唯物主义的幸福观符合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要求,但因为它以物质的占有和消费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在消费社会,它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这通常通过消费来表达。”3这是一个异化的幸福概念。因为物质主义的幸福概念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混淆了《需要》和《欲望》《需要》与《欲望》是一个不同的概念,《需要》通常指的是人们的真实需要,即为某种目的所必需的物品。虽然“欲望”与现实需求没有本质联系,但它指的是人们获取某种商品的主观愿望,这往往是消费社会中的资本为了追求利润而制造的“虚假需要”,而这种“虚假需要”往往归因于对物质内容的追求,完全忽视或否定人们对“认可、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内涵的追求,认为这是人们满足和幸福的体现,消费立足于“虚假需要”本质上是一个异化的幸福概念。事实上,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关心和爱的是物质本身,而不仅仅是消费。物质主义的幸福概念之所以是一个异化的幸福概念,一方面是因为它颠倒了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活幸福。另一方面,它并不真正热爱物质本身,只热爱物质的消费。唯物主义幸福观的盛行所带来的异化和严重的生态危机,不仅催生了西方绿色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的兴起,但也导致人们从相信物质主义的幸福观转变为相信后唯物主义的幸福观。

的后唯物主义幸福观是由英国学者英格尔哈特在1977年出版的《沉默的革命:西方公众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和政治方法》一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他强调了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在西方,新一代选民从信奉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变为后唯物主义价值观。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物质财富的追求不同,后唯物主义价值观更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等问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代际价值观的转变上。在这方面,英格尔·哈特(英格尔 哈特)后来在2008年发表的《西欧人民价值观的转变》(1970-2006)一文中指出,他对西欧六个国家的调查表明,不同年龄组的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而言,在老年群体中,它强调经济和个人安全的重要性物质主义的幸福观绝对占主导地位,而强调自主和自我表达的后唯物主义幸福观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英格尔哈特进一步提出了《匮乏假设》和《社会化假设》两个假说来解释物质主义幸福观向物质主义价值观代际转换的原因。英格尔哈特所的《匮乏假设》指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追求自由和自治,但人们会对最紧迫的需求给予最高价值。物质需要和人身安全都直接关系到生存。如果缺乏,人们会优先考虑这些“物质主义”目标。根据洛克·霍姆斯(Locke Holmes)“匮乏假设”中的“后物质主义目标”4,在繁荣的环境中,人们更可能强调归属感、尊重、美学和休息等目标遵循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反映物质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差异。英格尔哈特所所说的“社会化假设”指的是“物质环境与优先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即时的调整,基本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成长阶段的主流环境,主要通过代际人口的替代来实现转型。”5、,“社会化假设“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和价值观的转变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价值观的转变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安全感和国家的整体安全感。这一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代际转变实现的。基于上述两个假设,英格尔·哈特认为“蒂芙尼早餐”后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财富极其丰富,人民生活稳定而富裕。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世界。人民群众物质财富和消费热情高涨,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西方世界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然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使人们逐渐走向精神的空虚和堕落。性革命、艾滋病和毒品等负面现象遍布整个西方世界。与这些消极现象相对应,西方出现了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反核运动等新的社会运动,使人们在解决了生存和安全问题后,开始反思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幸福的合理性。英格尔哈特指出,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奇迹及其与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结合,使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和幸福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获得了高度的经济安全感,现代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衰落和后现代主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文化和心理反应。由于英格尔哈特将后唯物主义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形成归因于经济增长,因此他强调“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到后唯物主义价值观的转变只是整个发达产业社会正在发生从现代价值观到后现代价值观的更广泛变化的一个方面。后现代价值观在大多数发展中社会并不普遍。他们仍然处于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中“6.英格尔·哈特在揭示后唯物主义价值观和幸福已成为后现代价值观的同时,强调后唯物主义幸福观打破了物质主义对无限经济增长的追求,打破了对物质财富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迷恋,并确立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政治民主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包括自我表达,实际上是从机械论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和幸福观转变为有机论的后现代价值观和幸福观,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当然也是生态文明应该坚持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的后唯物主义幸福观不仅要求打破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创造性劳动中找到满足和幸福,还要求确立劳动幸福观,强调人的满足和幸福的实现不应该在拥有和消费商品中实现,而应该在劳动创造中实现。在这方面,马克思不仅将私人制造批判为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而且强调打破私有制,恢复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同一个历史过程。人的自由自觉劳动体现在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上,人们在自己的物化劳动产品中确认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满足、自由和幸福,并指出,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无非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以及大自然对曼斯里的生成过程,不仅否定了私有制,而且也否定了私有制“通过并为人类真正拥有人类本质。因此,它是人类对自身的回归,即对社会的回归,即对社会的回归人类。这种回归是一种完全的回归,一种在过去发展的所有财富范围内自觉实现和实现的回归。共产主义,作为完整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但作为完整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了存在与本质、客观化与自我确认、自由与必然、个人与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解决历史之谜的办法,并且知道这是解决办法。“7.在讨论如何满足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时,还强调,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它只能通过努力工作、诚实工作和创造性工作来获得。”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是我们的目标。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需要通过努力工作来创造。" 8. 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摆脱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主义的幸福和价值观,建立后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和劳动幸福观。

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不仅倡导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物质主义的幸福,而且把个人主义和物质欲望作为最高的价格,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黎巴以来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个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个人主义价值观基于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并在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的帮助下发展起来。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坚持本体论的个人优先于社会。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以个体为基础的,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的个体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在方法论,它强调要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的特征和性质,它必须以把握个人的特征和性质为基础。

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启蒙运动学者霍布斯、爱尔维修对利己主义伦理的继承和修正的结果卢梭。霍布斯、爱尔维修、卢梭等继承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坚持以感觉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将这一唯物主义应用于道德研究,坚持人性是一个趋利避害的抽象人性论,把幸福和痛苦归于人的身体感受,虽然利己主义伦理学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它无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很容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走向极端。当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时,以密尔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意识到上述理论可能会对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造成损害。通过对利己主义伦理的扬弃,他们开始探索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建立和发展功利主义伦理。

·边沁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传统,提出了基于人类情感的苦乐原理,将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归因于人类情感,认为追求幸福和逃离痛苦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没有幸福和痛苦的感觉,人类所有的道德原则都是毫无意义的。根据苦乐原理,边沁在继承和发展休谟对契约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功利主义原则的善恶判断效果理论。霍布斯和洛克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类通过签订社会契约来保护自己的权利,避免在自然状态下侵犯自己的权利,进而将正义等道德原则归因于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休谟认为,人们认为某种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原因只有四个,即引起自己内心的认可、引起他人内心的认可、对他人有用和对自己有用。前两个方面是情感,后两个方面是功能。他认为理性服从并服务于情感,在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中,情感占主导地位人类的行为决定了道德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人类情感的结果,突破了道德是理性思维结果的观点。与休谟一样,边沁不仅反对把道德作为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且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功利归结于人们对幸福和幸福的追求,并把行为的效果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在他看来,道德源于人们对功利的追求,这是行为的动机。判断善恶行为的标准取决于它是否给人们带来幸福。为了避免被指责为利己主义理论,边沁虽然从三个层面讨论了个人幸福与大多数人幸福的关系,但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个人利益,并将利益归因于幸福的结果。他的上述观点被批评为一种庸俗的理论,失去了更高的人生目标。密尔是为了解决边沁所面临的批评,通过对边沁的快乐的辨析和改造,进一步系统化和细化功利主义伦理。

在边沁的幸福只有数量上的差异,而没有质量上的差异,这意味着无法区分人类幸福和动物幸福,以及人类高层次幸福和低层次幸福。密尔批评边沁只注重幸福的数量而忽视幸福的质量的做法,肯定高层次的幸福在质量上优于低层次的幸福,并强调老年人的幸福主要是理性的幸福,他认为老年人的幸福感对受过教育和有教养的人来说更为重要。“做一个不满意的人比做一只满意的猪更好。做一个不满意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瓜更好”9,这实际上修正了边沁的“苦乐原理”感觉理论。在此基础上,密尔进一步用“最后一顿饭”取代边沁的“快乐”,并以“最后一顿饭”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在密尔,幸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幸福和美德等诸多要素。“幸福是令人向往的,因为它是目的。只有幸福是令人向往的,因为它是目的。所有其他事物之所以成为凯图兰多,只是因为它是实现幸福的工具。" 10. 可以看出,密尔实际上用幸福主义取代了边沁的快乐主义,因为密尔不仅把幸福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而且认为幸福包括幸福并超越幸福,追求一种道德幸福。此外,他还修正了边沁关于追求最大多数人利益与追求个人利益密不可分的观点,强调公共幸福应该成为限制人们行为的道德原则,并认为即使它不会给个人带来任何好处,只要能给公众带来幸福,也符合功利主义的原则。由此可见,密尔批评边沁忽视幸福的质量,只关注幸福的数量,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因此,边沁的“快乐”概念被“幸福”概念所取代,它不仅包含幸福,而且超越了幸福,从公众幸福的角度规定了更多的功利主义,即使是公共幸福与正义实现的结合超越了边沁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庸俗一面,也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有利于公众的幸福,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功利主义理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解读。

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性自私和个人先于社会的假设的理论。它以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哲学为基础,强调个人利益、人格、平等、价值、尊严和权利。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其特点是将个人与社会分离,以个人利益作为评价道德善恶的标准,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职能是保护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学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来源。虽然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与集体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进步和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价值观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这是因为,尽管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都支持人类自私的假设,但利己主义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价值观。它只考虑如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而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建立在肯定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前提下,与市场经济相联系,它不同于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它不仅追求个人利益,而且考虑如何处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本体论,个人主义完全反对个人和社会,强调个人优先于社会,这使得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无法真正解决。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缺陷,加上市场经济中高度重视利润的资本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效率、物质欲望和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使个人主义价值观进一步滑向只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尽管两者的结合促进了工业文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也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以人—自然—社会中生态哲学世界观与自然有机联系的理念为基础,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强调维护生态社区和人类社区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它提倡以维护社区利益为基础的社区价值观。共同体的内涵可以从社会哲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理解。

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出发,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共同体问题。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讨论过“蒂凡尼早餐”的问题。现代思想家霍布斯和洛柯、卢梭等人在社会契约论提出了《政治共同体》。不同之处在于霍布斯将《政治共同体》视为一个绝对权力共同体,洛克在限制政府权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宪政共同体,卢梭强调《政治共同体》应符合“公意”是为了维护每个政治团体成员的个人安全和财富安全。德国古典哲学把《共同体》分为《政治共同体》和《伦理共同体》。在康德看来,所谓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强制性的共同体,基于对某些外在法律和制度的共同服从,《伦理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内在美德的共同体。康德认为《伦理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伦理共同体》高于《政治共同体》,黑格尔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共同体》思想,强调伦理共同体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精神”,道德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具有自我意识,道德共同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民族共同体是伦理共同体发展和伦理思想实现的最高阶段。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提出以劳动为美德,人类自由分别实现了“实业制度”社区、“和谐制度”社区和“蒂凡尼早餐”社区,中国传统文化也提出了对社区问题的探讨和人类自由的美好理念《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和《天下大同》。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系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他将“共同体”视为“共同体”“作为一个以血缘和邻里关系为基础的自然群体,社区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他将社区分为血缘社区、地理社区和精神社区。“精神社区可以理解为精神生活的相互巨轮”和“精神社区”精神共同体可以理解为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最后一顿饭”11。在此基础上,他将“最后一顿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人与“社会”之间的客观契约和法律关系来论述“以个人为基础,人为建构;社区以整体为基础,在社会之前自然形成;共同体”则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机的关系来表达人的本质和意志。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通过签订合同而形成的。成员之间存在距离,个人受到契约的约束,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西方共同体》以来的思想,在他的《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作品中,都明确指出了人的本质《共同体》又分为《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不能科学地处理社区中特殊利益和一般利益之间的关系。它们本质上是“虚幻的共同体”,但它们为现实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追求人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强调,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的生命线在田野,田野的生命线在水里,水的生命线在山里,山的生命线在土里,土的生命线在树里”。13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自然界进一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以指导如何处理当代世界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全球利益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核心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有机关系。为了实现世界和谐与共同发展,我们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榜样,“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通过对话协商,合理协调民族国家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可以看出,社会哲学“共同体”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由社会成员按有机关系组成的社区,大致可分为利益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现实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社区,虚幻共同体根据不同的关系和其他不同的类型。社会哲学的“共同体”概念不仅揭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机关系,还揭示了人们在社会治理、人际关系和人们行为模式方面的不同特点,阐述了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和社区价值观的重要性。

站在生态哲学的角度,从决定论的角度思考“人-社会-自然”与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关系,这不同于工业文明所继承的机械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生态哲学作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借助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和完整性规律,倡导用有机论和普遍联系的生态思维方式反思“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例如,在机制和还原论思维模式的支配下,机械论哲学世界观和自然法观以“秩序”、“控制”和“计算”等概念来描述自然的特征,进而将“人—社会—自然”关系视为决策与被决定、利用和利用的关系生态哲学坚持普世联系和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主张用《关系》、《过程》、《创造》等概念来描述自然的特征,它强调人与自然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关系中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只有保持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保持生态共同体的和谐共生。正是因为生态哲学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共同体,

的哲学世界观和生态自然观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自然”它绝不是机械论自然观所倡导的机械运动后的被动物体,而是一个处于不断生成过程中的生物。生态科学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具有整体性规律,而且具有开放性和自我发展性规律,使生态系统不断自我调节,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规律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以“食物链”为中介形成相互依存的生命群落,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外部效应,但在结构有序的生态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规律下,维持生态平衡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变化将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是否合理有序。生态系统完整性规律决定了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具有连续性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规律是由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变化所决定的。这也意味着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内在活力、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存在。第二,生态科学不仅揭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必须用《关系实在论》取代现代的《实体实在论》"揭示了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功能,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被视为主人与奴隶、支配与支配、支配与支配之间的工具性关系就像机械哲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一样,这将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缺陷在于它只关注人类的福祉,而忽视了人类以外的事物的福祉,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第三,它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和有机关系,维护生态平衡。虽然哲学世界观和自然机制观在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生产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基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无论在自然规律的制约下,它破坏了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生态危机危害的后果人类生存。从生态科学和生态哲学的观点来看,由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和结构的合理性,这意味着维持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的生态文明是基于上述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的观点。它要求人类在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社区的协调与和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生态文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一方面要认识和认识自然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制约,,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可以在尊重和响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应该摒弃狭隘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将人类之外的存在视为满足自身利益的存在,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自然的人化”与“蒂芙尼早餐”的辩证统一第二,从生态文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作为地球之巅的生态系统进化,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来调节生态系统的和谐,这就要求人类放弃个人主义价值观,建立社区价值观和生态文化价值观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和价值观,合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矛盾,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第三,从生态文明应坚持的价值观来看,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尊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规律和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平等关系。一方面,我们应该把维护生态系统和谐视为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放下人类的傲慢和征服之剑,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生态社区的每一个成员。对此,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指出,“当一件事有助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它是对的,而当它走向相反的方向时,它是错的”。同时,尊重应该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展到生态社区。利奥波德实际上要求人类放弃从自身利益出发,从实践的角度看待自然的做法,主张只有树立生态哲学和自然观,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和谐与繁荣。

的生态文明之所以抵制和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坚持社区价值观,是由其坚持“人-社会-自然”的内在统一的整体主义以及有机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决定的。生态文明的社区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人类和地球生态环境组成的生态社区所决定的定义的社区价值观。这种社会价值要求人类摒弃被支配和被支配、被利用和被利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性关系,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生产力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本草的愿景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第二,在合理协调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生态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的共同繁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统一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放弃狭隘的个人利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指导,解决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生态利益矛盾,地区和群体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相互协商、相互理解,而不是赢家通吃的对抗方式,真正实现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1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5页。

2AndrGorz,《对经济原因的批判》,吉莉安·汉迪赛德和克里斯·特纳译,London:Verso,1989年,第113页。

3(1)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的未来》,于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4(2)罗纳德·F.英格尔哈特:《西欧人民价值观的转变》(1970-2006),严挺·国外理论动态译,2015年第7期。

5(3)罗纳德·F.英格尔哈特:《西欧人民价值观的转变》(1970-2006)。

6(1)罗纳德·英格哈特:《全球化与后现代价值观》,沈杰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7(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186页。

8(3)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页。

9(1)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0页。

10(2)约翰·穆勒:《功用主义》,第37页。

11(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5页。

1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71页。

13(3)《蒂芙尼早餐》,第一卷,第85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