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人生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生目标的名人典范怎么写 周国平: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人生的?

周国平: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人生的?

2024-06-21 1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Thales)

鼎盛年约公元前585年前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伊奥尼亚地区米利都人。在世时以天文学成 就闻名,被尊为天文学之父,希腊七贤之一。后世因为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命题,公认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下面仅摘取他论人生的三段精彩语录。

——周国平

💎 什么是最困难之事?——认识自己。

💎 什么是最容易之事?——给别人提建议。

💎 多言不表明有才智。

💎 幸福的人就是有健康的身体、智慧的头脑、温良的天性的人。

©Saul Steinberg

幸福居于灵魂之中

| 德谟克利特 |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约前370年)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地区阿布德拉人,先后游历世界各地,在埃及向祭司学几何学,在波斯结识星相家,在印度和苦修者交往。到过雅典,但在那里默默无闻。他的哲学学说以原子论著称,他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是最早提出物质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人。他的人生哲学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西塞罗、贺拉斯称其为“欢笑的哲人”。写有大量著作,卷帙之多,内容之广,同时代无人可比,但均遗失。作为残篇留存下来的道德格言,其真伪存疑,尽管如此,仍值得重视,其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真知灼见。本章的语录,除最后一节外,皆摘自道德格言,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幸福、道德、人性、智慧、教育、友谊等话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伊壁鸠鲁被视为快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而伊壁鸠鲁最崇拜的哲学家就是德谟克利特,终身奉为自己的导师。事实上,在这些道德格言中,已经包含了快乐主义学派的基本思想。

——周国平

✨ 生活的目的是灵魂的安宁,这和某些人由于误解而与它混同起来的快乐并不是一回事。由于这种安宁,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扰。这种状态叫作幸福。

✨ 凡期望灵魂的善的人,是追求某种神圣的东西,而寻求肉体快乐的人则只有一种容易幻灭的好处。

✨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

✨ 心灵应该习惯于在自身中汲取快乐。

✨ 幸福和不幸居于灵魂之中。

✨ 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灵魂之中。

✨ 人们比留意身体更多地留意他们的灵魂,是适宜的,因为完善的灵魂可以改善坏的身体,至于身强力壮而不伴随着理性,则丝毫不能改善灵魂。

©Saul Steinberg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

(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哲学家热衷于探究宇宙问题,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关注人的灵魂生活,致力于探究人生和道德问题。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基本上是在雅典街头与人谈话,揭露人们对灵魂中事情的无知,启迪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由于这种活动,他被民众告上法庭,以不信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了死刑。作为雅典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哲学家,他死于自己的同胞之手,这是哲学史上一个令人震惊也耐人寻味的重大事件。

苏格拉底不留文字,我们对他的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往往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有三篇著作,即《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是记录苏格拉底从审判到服刑这一段最后日子里的言论的,比较可信,下面的摘录大多出自这三篇,少数出自其他篇章。语录共三节,表达了苏格拉底对哲学的看法,包括三个论点,即:哲学开始于自知无知,哲学的内容是思考人生,哲学的价值是预习死亡。

——周国平

🌟 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那个神谕无非是用来告诉我们这个真理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神并不是真的在说苏格拉底,而只是在以我的名字为例,他就好像在对我们说,你们人中间最聪明的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

🌟 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神派我一生从事哲学活动,我却因怕死而擅离职守,这才荒谬。雅典人啊,我敬爱你们,可是我要服从神过于服从你们。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哲学。

©Saul Steinberg

幸福在于美德

| 柏拉图 |

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

生于雅典,希腊大哲学家,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奠基者,他建立的世界二分模式支配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二十岁时改变志向,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他离开雅典,去麦加拉、意大利、埃及等地游学。四十岁回到雅典,创立学园,自己担任园长,同时从事写作,直到八十岁去世。他的主要哲学学说是理念论,认为由抽象概念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影子。

——周国平

💍 无论你们有什么目标,都要凭借美德去实现,要知道没有美德,你们拥有的一切财富和追求的东西都是可耻的,罪恶的。

💍 我把那些高尚、善良的男男女女称作幸福的,把那些邪恶、卑贱的人称作不幸的。

💍 正义和节制是幸福的保证,是一个人应当终身追求的目标。他们已经从神明处得到了金银,藏于心灵深处,他们更不需要人世间的金银了。他们不应该让它同世俗的金银混杂在一起而受到玷污;因为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纯洁无瑕的至宝。

💍 我们必须深信,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到别的什么不幸,最后都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

💍 如果一个人享有终生的健康、财富、绝对的权力——如果你乐意,我还要加上罕见的力气,长生不死,与一切所谓的恶无缘——但只要他是不正义的,内心是傲慢的,那么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而不是幸福的。

💍 一切知识如果离开了正义和美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欺诈而不是一种智慧。

💍 当一个人耽于欲望,孜孜不倦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时,他的全部思想必定是有生灭的,为了能够实现他的目的,他必定是完全可朽的,因为他十分重视他的有生灭的部分。热忱地喜爱知识与真正智慧的人,使用理智多于使用身体其他部分的人,必定拥有不朽的、神圣的思想,要在人性所能分有的不朽性的范围内获得真理,他一定要完全不朽,因为他永远珍视神圣的力量,并使他身上的神性保持完美,他能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

©Saul Steinberg

简单的生活方式

| 伊壁鸠鲁 |

伊壁鸠鲁

(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快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主要做两件事,就是办学和写作。因为在一座花园里讲学,他的学派也被称作花园学派。他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男女学生都收,学生中有奴隶,有妓女,他的朋友们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听课,非常热闹。他和学生一起过着简朴的团体生活,这是一个充满友爱的团体。他写作超级勤奋,著作有三百部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哲学家,可惜全部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些片段和几封书信。

在历史上,伊壁鸠鲁的学说曾经遭到极大的误解,人们往往在快乐主义和纵欲之间画等号。事实上,他对快乐的看法非常理性,可以归纳为四点。一、快乐在本性上都是好的,但是,有的快乐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因此要理智地追求快乐。二、真正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三、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四、节制欲望,过简单的生活。除此之外,关于人生、道德、友谊、死亡,他都有中肯的见解。

——周国平

✨ 能带来宁静的最佳办法就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它不要人忙忙碌碌,它不要求我们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它不会硬要我们做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 自足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自由。

✨ 只有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才能最充分地享受奢侈的生活。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容易获得的;一切难以获得的东西,都是空虚无价值的。

✨ 简单生活也有一个度。不注意这个度的人所犯的错误和陷入奢靡生活的人所犯的错误一样大。

©Saul Steinberg

人生的道理

| 让-雅克·卢梭 |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年)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出身贫寒,少年时当过学徒和仆役,青年时当过家庭教师,一生主要靠抄乐谱为生。自学成才,38岁应征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获奖,在知识界初露头角。此后出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著作,成为政治学经典,对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50岁出版《爱弥儿》,成为教育学经典。卢梭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人品正直,晚年著两卷本自传《忏悔录》,坦陈生平是非。因思想激进,受教会迫害,长年流亡,又因气质敏感和患妄想症,法国思想界决裂,在贫困和孤独中离世。

——周国平

©Saul Steinberg

个性指引人生

| 叔本华 |

亚瑟·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

德国哲学家。以愤世嫉俗著称,终身不婚,基本上没有朋友,离群索居,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一只白色的小卷毛狗,取名阿特玛,意思是世界的灵魂。大学毕业后,没有申请到教职。二十九岁完成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书印出后卖不出去,当作废纸处理了。晚年才小有名声,身后获得世界声誉。

叔本华关注人生问题,但他建构了一个悲观主义的哲学体系,大致内容为:世界分为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世界的本质是生命意志,这是一种盲目求生存的冲动,一切生命包括人都是这个冲动的产物;生命意志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欲望,欲望即欠缺,欠缺即痛苦,而欲望的满足导致的是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结局则是生命之梦的彻底破灭——死亡;因此,解脱之道是认清生命意志的盲目,和它决裂,彻底禁欲。虽然叔本华的哲学在总体上是悲观的,但他冷眼看世态和人心,能够看破虚浮的表象,就常有尖锐深刻的见解。他强调幸福主要源自人的内在,个性指引人生,精神禀赋决定生活品质,这是他的思想中的积极因子。他的文风清新直白,一扫德国思辨哲学的沉闷气氛,非常好读。

——周国平

💧 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个性越独特,越具有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

💧 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无论从表面上看是如何的杂乱无章,其实却是一个自身协调与和谐的整体,它有着某一确定的发展方向。

💧 只有当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后,他才会发现这条道路始终如一地通往同一个方向。

💧 并不因为这个人愿意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他就可以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不管他的愿望是多么的真诚。

💧 这个人的行为发自这个人与生俱来的和不可改变的性格,并由动因特别、具体安排。因此,一个人的行为是性格和动因这两种因素的产物。

💧 根据抽象原则行事是困难的,这要经过许多练习以后才能做到,并且,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抽象原则常常是不足够的。相比之下,每个人都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人们并不是在抽象思想中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原则。只是当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这些原则因人而异。人们各自随着这些原则的引领走向幸福或者不幸。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哲理》

周国平 选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2月

拜访西方两千年中最有智慧的头脑,和他们一起对话,为成长答疑解惑

周国平精心选编并撰写导读

36本哲学经典,26位哲人

一本系统的哲学启蒙之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个自觉的思考者和践行者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