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媒介即隐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生是旅行的隐喻 如何理解“媒介即隐喻”

如何理解“媒介即隐喻”

2024-07-10 2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我看了不少答案,收获了很多思路,但总感觉不够透彻。在搜集了一些资料后,我整理了思路,决定自己写一,抛砖引玉,希望给对这个问题有疑惑的朋友提供一点启发。

媒介即隐喻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包含两个方面,“媒介”为本体,“隐喻”为喻体,用后者来说明前者。很多时候对“媒介即隐喻”这句话感到困惑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隐喻”这个词的内涵。因此,首先要对这个词做出定义——顺便把“媒介”的定义也讲出来。

这句话中的媒介,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而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媒介即隐喻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媒介帮助我们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然而这样的表达显得生硬而模糊。要搞清楚这句话,必须要深化对“隐喻”的理解,然后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对其作出阐释。

亚里士多德指出:难能可贵的是做一个隐喻大师, 这是一种不能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它也是天才的一种标志,因为一个好的隐喻隐含着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性。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理查兹认为,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充满着隐喻

绘画可以作为隐喻,各种线条、形状、样式都表达内心的理想和感情,赋予我们的信仰、怀疑、希望、需求和理想以实体和形式。设计也是一种交流,是创造一种式样,表达一种思想或感情。在各种设计中,建筑设计最具隐喻性。罗马式使人回想起十字军,拜占庭和东方;哥特式的大拱门和玻璃表达了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巴洛克建筑的恢弘和辉煌代表了十七世纪的思想。

提到哥特式建筑就会想到巴黎圣母院

因此,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一种理解周围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我们用他来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的情景。例如,科学中的声浪模型,声学理论中的波浪理论,心理分析中的层级模型。这些模型显然有其局限,但可以起到刺激想象力的作用。必须注意的是,隐喻不是隐含的明喻。隐喻的本体被赋予有待确定的范畴,它同时又是该范畴的原型式。

关于隐喻的运作机制,理查德曾提出互动理论,指出隐喻的意义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莱考夫等人的映射理论更进一步,说明了两个领域互动关系的方向性。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前者被称为源领域(source domain),后者被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映射一般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并遵循不变原则——隐喻映射在与目标域内在结构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保留源域的认知布局。举例来说,在“人生是一场旅行”这个隐喻中,旅程的开头对应人生的开头,旅行的结束映照人生的终点,二者在结构上一一对应。

这一段是我根据论文自己推导出来的,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指出来

让我们来用这种方法解构“媒介即隐喻”。在这一隐喻中,源领域是“隐喻”,目标领域为“媒介”。源领域具有的显著结构特征包括1.源领域和目标域2.映射由源域到目标域3.遵循不变原则

在这一隐喻的理解过程中,隐喻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就被系统映射到媒介这一领域。媒介和隐喻一样,也有自己的源域和目标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认识为目标域,用不同媒介构造的文学、图画和音乐等内容为源域。思想是无形的,我们用媒介勾勒出它的形状并加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并不是数学,它本身不会说话,伽利略只是用数学这种媒介来描绘科学原理。

将隐喻解释清楚后,我们再回到原文中来。《媒介即隐喻》作为《娱乐至死》的第一章,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其核心观点为:会话的形式对要表达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我们用媒介表达思想,将抽象而浓烈的感情用不同的媒介表达出来,进而更好地理解。但媒介的形式注定了他的内容。哲学无法用印第安人的烟雾表达,却可以在希腊的广场上盛放;短视频精炼而紧凑,但无法像纪录片那样完整且严肃。语言、文字和网络是媒介,将我们的思想、情感和信仰具象化,所形成的文学,绘画,建筑,音乐等隐喻化的内容,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

以上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其中借鉴了一些论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1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2002

2 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1998

3 胡壮麟 语言·认知·隐喻 199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