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底疫情管控思路巨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才网招聘平台有哪些 2022底疫情管控思路巨变

2022底疫情管控思路巨变

2022-11-18 0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约6000字,完整阅读大约需要10~15分钟。

涨价去库存;降薪治躺平;放松管疫情

第一个很容易理解,知乎已经讨论多年了,背后的原理大家都懂。

第二个稍微运转一下也就理解了。公务员系统和国企内部改革,学习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绩效考核制,不干活就没有钱,彻底躺平的只有一两千饭钱,如此这般,逼迫年轻人动起来,干活。

前两个可以参考知乎文章:

第三个是本文讨论重点。

1 发展到2022年末,新冠病毒(Omicron)特点

不得不说,普通民众从来就没care过病毒的进化,国内的宣传甚少,身边一大票博士学历的人对于病毒的最新特性和破坏力的认知,停留在,“大号流感”,他们认为“传染性加强,破坏力减弱”。

官媒为了稳定,几乎从不宣传Omicron的最新版本的临床医学特点。

① 传播能力。新版本Omicron(BF7,XBB,和进一步进化的孙子们)的R0数值到底是多少,目前学术圈并无具体数值定论。18这个数字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约数。这个RNA病毒的变异速度过快,掺混着传染,人类流调统计的速度完全赶不上人家变异的速度。只能说,很高,但是,无法确定具体数字。

② 症状前传播,第一代毒株传第二代,不超过两天。在病人表现出症状之前,病毒已经可以完成迭代传播了。

③ 症状隐蔽。超过一半的感染者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所谓“无症状”感染者。这部分人具备传播能力。

④ 免疫歧视型。普通流感,得过该类后,产生抗体,再次面对,不会再得。然而,Omicron得过后,其徒子徒孙毒株对该患者是“免疫歧视”。举个例子。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得过BA.1的人,和未感染过新冠的人,面对BA.5,前者更容易被感染。Omicron的进化方向之一,把它自己变成了“小号”艾滋,破坏患者的“防卫系统”。新冠不仅是只在肺部和呼吸道停留,它能够在身体内各个器官残留。

参考:新冠有什么后遗症? - 烈月的回答 - 知乎

⑤ 免疫逃脱和血清分型。变异极快,Omicron的徒子徒孙彼此之间在一年之内居然就能够实现血清分型,人类造疫苗的速度很难跟得上。

⑥ 致死率低,后遗症比例高,总致死人数多。康复后两个月内依旧有症状的比例高达30%。美国CDC发布的Long Covid标准是六个月后依旧有症状。全美数据表明,比例高达20%。

2 新冠防疫:主要靠社会治理 + 次要靠医学进步

全人类面对的新冠病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物。它的变异速度远超人类医学能力所能够追踪和掌控。

人类,一败涂地

我们引以为傲的几百年来的医学科技进步,在新冠面前就跟蝼蚁一般无力。以原始毒株为蓝本制造的疫苗,在2022年的新版本Omicron面前跟薄如10μm的锂电池隔膜一般毫无招架能力,只能保命。至今没有特效药。临床医疗手段无法控制住暴增的超额死亡数。整体人类的预期寿命缩短数年。

再次说一遍,人类,面对新冠,一败涂地

身边朋友讨论到新冠疫情啥时候能结束?我很悲观。

此生新冠结束,那就算人类的成功了,打及格分吧。十年内新冠结束,大胜利,打九十分?五年内新冠结束,究极胜利,打一百分。

没完没了”将会是人类与新冠相处,未来的常态。2019年的日子,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至少十年内,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来看,唯有强效的社会治理才能勉强应付“新冠”的传播。

不夸张的说,各种层面上,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

3 理想的防疫能力

基于身份证系统,全国范围内统一流调数据库中心。各省市根据流调能力的不同,制定梯度的防疫政策,以尽可能的减小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比如说,测核酸统一采用刷身份证的方式。刚出生婴儿都可以有身份证了。为了杜绝部分“反社会人士”的“代测核酸”行为,入口处刷身份证+人脸识别确认。不通过,工作人员详细确认信息。核酸检测结果统一到国家数据库中心,把当前各省市苏康码、我的南京、甬行码、穗康码、粤省事、深i您等等的“数据管理权”汇总到“中央”,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损耗。

比如说,流调类返乡、人员流动数据全部统一接入到国家数据中心。同样以身份证+人脸识别为确认手段,杜绝“双手机使用者”和“反社会人士”的信息逃逸行为。避免各省市落地“填写流调信息”。

比如说,网格化基层社区管理推广全国,另外,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物联网、统一到国家。

等等。

理想防疫,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落实。几十年前我们曾经做过,如今,这些手段得重新拾起来了。

4 理想道路上的痛点

① 全国统一的核酸检测平台和数据中心,2022年底了,依旧无法形成合力。典型表现:各省市互相不认可核酸检测结果。

② 部分地方官僚主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先进的防疫方法,学起来太费劲”,“躺着多舒服”。

③ 部分地方管理制度积弊已久,执行能力弱。

④ 老百姓的信心。

5 主要矛盾

新冠病毒的固有特性,不随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这两年国内第三产业衰退严重。整体能保持正增长,源于“动态清零”政策下的保全了生产,而整个世界因为“没能力动态清零”被破坏了生产,因此我们的出口增长迅猛。

但是,随着2022年老美强行加息,整个世界的消费急剧下降,眼看着出口就要不行了。国内央行放水一丁点儿都没法提振消费和投资。从经济层面出发,我们不能再像2020/2021年那样动辄封控了。

过去两年半的时间窗口,我们想的是逐步实现“内部放开、提振第三产业”的防疫政策。

2020年,当时看到了曙光。初代病毒被迅速摁下,外部输入也很容易被消除,大部分国内城市风平浪静,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小。

2021年,二代毒王Delta的破坏力比原始毒株强很多,不过依旧可以被轻松搞定。

2022年,三代毒仙Omicron则彻底打破了我们的认知。如果说初代是小学生,那么二代相当于一个大学生,如今的三代差不多是久经学术研究、经验丰富的985老教授了。接下来呢?明年会卷出何种变态的四代毒神?

我们要建立起,无论任何变态的传染病,都会被控制下去,且,对生产生活经济影响较小,代价相对较低的,“近完美社会治理体制”。

这次是新冠。但是如果放眼未来,时间拉长到50年,100年,我们保不准会碰到第二个、第三个“新冠”,难道人类就永远跪倒在这些“强毒株”之下?任由其野蛮生长,变异?难道我们中国国内动辄长期封控,一刀切?不少地方对外省市流动人员各种一刀切,防疫效果就赶得上边陲小渔村了?

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的是“大禹治水”的改造自然的理念。应对极快传染能力的Omicron,边陲小渔村和长期没钱搞基础建设、城中村泛滥的广州市总结下来的最为关键的经验是"快,准"防控"前期",也就是第九版和20条一直强调的"精准快速流调信息采集和管理"。社会面扩散后的Omicron的"清零"代价是相当大的。

针对于此目标,当前,2022年,我们国内最主要的“防疫”矛盾是什么?

部分**孱弱的治理水平导致的弱流调、管控能力 vs. 越发强大的新冠。

各位骂激进的防疫政策,不如去思考如何提高这些数目还不少**的孱弱治理水平,帮助他们,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经济、防疫、国际政治动荡,此诚危急之秋也,不出狠招,不足以刮骨疗毒。

6 放松管疫情

各位如果带过下属,如何快速培养下属的能力?

让他干具备挑战性任务,不管完成与否,锻炼总归是有的。

每个组织都是一个生命体。生病了,长瘤子了,效率低下了,总得想法子“刮骨疗毒”治好。

首先,得创造一个挑战性的任务,给到这个组织,让他去完成,暴露出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想法子对问题“刮骨疗毒”。

从两千年初,**穷,后来放权搞经济为主,随着房地产金融的暴力积累,**富起来了,但是也积弊极深。当前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想办法让它们明面上暴露出问题。

2020、2021年沿海发达地区搞定外部输入后,**被保护的太好了,压根就没触碰过“疫情”,如何暴露出“原本就有的积弊”呢?

因此,在沿海发达地区试验常态化核酸和放松人员流动(比如深圳)后,2022年9月份,第九版防疫指南出来了。

第九版的漏洞相当大,尤其是入境7+3带来的“传染源遗漏”,知乎大佬测算过,大约是5-7%。这些人造成了9月份以来,全国各地,包括原本被保护的很好、风平浪静的内地,疫情此起彼伏。

我的看法。唯有让**亲面疫情,痛了,做事儿了,才能暴露出问题,进而,对症下药,改善问题。

内忧外患情势所逼,我们不得不这么做,让躺平已久的各个**的**们站起来干活,培养各级**的治理能力。毕竟,举个例子,沿海实行多年、效果很好的政务电子化,这些家伙们根本就“学不会”;再举个例子,网格化管理,他们也毫无建树;再再举个例子,某地方疫情三年了终于有场所吗了。

这架势就像啥呢。孩子还剩一年就要高考了,成绩不好,得想法子给他打鸡血了。

实行两个月后的今天,又进一步“放松”到入境5+3,并且,不认定次密接,高风险区来者不建议集中隔离。

所有**,都得考试,不得缺席。

孱弱治理能力下的一刀切,“无法解决问题”,必须站起来,完善、改进、加强治理能力。

这也就是我开篇所讲的,放松管疫情。

我们追求的不是短期一两年的“风平浪静”,我们追求的是无论任何超强的传染病都能被控制下来的“近完美社会治理体制”。

改革,总是伴随着“切肤之痛”和一大票群众的“不理解”。

没关系,改革成功后,一切都值得

7 两年来防疫标杆深圳的措施变化

北上广深,深圳的医疗条件最差,人口密度最大,外部输入压力最大(香港)。

防疫方面,深圳最强,T1;广州次之,T1.5;北京差一截,T2;上海在上半年表现很差,下半年看上去还不错,难以估计水平如何,T?吧。

2020年的时候,原始毒株是个小弱鸡,当时连越南都能防得住,深圳更不必说。2020年6月份我初次到深圳工作,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几乎没有病例,出门不用戴口罩,核酸偶尔测一测。当时国内风平浪静的,无本土疫情的外省返深人员不管,有本土疫情的居家十四天四五次检查吧。当时天天看乐子,看美国确诊几十万了,看川普跟拜登PK,不亦乐乎。

2021年初,延续风平浪静。3/4月份的时候,隔壁广州海珠区有疫情,Delta,整个广州封城了一阵子好像。深圳由于极强的流调能力,依旧没啥感觉,控的死死的。不过呢,整个国内其他城市就不好说了,比如流调能力弱的大连,自2020年秋季,断断续续有疫情。暑假期间南京禄口机场疫情标致着Delta正式大规模进入中国,当然,此时的深圳依旧毫无动静,流调能力太强了以至于Delta破不了深圳全城的防。只记得2021年,电梯口到处张贴着Delta毒株的特点,载毒量高啥的。东南亚最先被破防的是越南,2021年的9-10月份。其他国家,比如日本新加坡,还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也就零星有些疫情,很快就能被扑灭了。毕竟,疫苗对Delta的预防作用还挺不错,降低百分之七十的感染率吧。

2021年11月和12月,深圳有疫情,不过都是小规模,某个区,很快就被灭掉。不过呢,当时的上海已经有问题了,只是人上海由于流调漏洞太大,他们自己“非主动瞒报”,外部扩散到了浙江几处地方,比如说宁波北仑,上虞等。当时宁波的应对措施是“全区封控”,我在家被困了一个月。不过呢,很快也就搞定清零了。"不咋管事"的上海,应对Delta也没啥问题,零星有病例。

2021年10月开始,WHO警告Omicron大流行,我还不当回事,觉着国内应该不会被破防吧。

2021年第四季度,大家都没开始搞常态化核酸的时候,深圳市政府已经开始做这个政策雏形了。深圳大学每过一阵子就被拉过去全体测核酸,时间差不多是三天一个周期。到年底的时候,一些定点测核酸的地方陆陆续续被设立。

2022年1月我从宁波家里(宁波疫情刚刚结束)返回深圳,被要求第1, 3, 5, 7, 14天去指定的地方测核酸。

2022一整年来深圳的防疫政策的进化,和东南亚各个国家被Omicron破防后的死亡人数,还有国内某地被Omicron摁在地上摩擦的惨状,回想起来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2月隔壁香港被Omicron彻底破防,死了一万人,并且,此起彼伏,直到年底,香港已经有15%的人重复感染了,不得不跟“新冠”共存了。

2月份深圳就开始大规模建设了常态化核酸检测机制,开启了全民一天一测的时代。不过,即便如此,香港偷渡过来的“拒绝测核酸”的人们依旧让深圳吃尽了苦头。2月24日,深圳大学全面封校;居租房处工作三四天后,我逃跑到广州,待了一个月,3月下旬,深圳基本上通过强有力的天天测核酸给控制住了。

3月-6月,魔都寄了。整个第二季度,上海市给我们全国人民展示了下被Omicron大规模破防(社区感染超过1000)后的惨状。整个江苏和浙江的近一半医疗资源被抽调到上海支援,废了巨大的代价,才把魔都的疫情给控制住。自上海疫情后,各地从重点城市到小地方(比如安徽老家小镇),常态化核酸测起来了。

7月,深圳又爆发外输入性质的疫情,深大又一次封校。

此后,深圳的疫情就不停了。但是,防控的思路也发生了变化。年初是封城,如今基本上凭借着超高强度的核酸加上流调能力,定点封楼,居民生活基本上不受太大影响。持续到现在。

可以这么说。如果深圳市强制采用身份证+人脸识别测核酸,确定那帮“反社会人士”的感染与否,那么,深圳可以实现几乎不影响生产,影响生活消费10%-20%下的完美动态清零。

深圳,当之无愧的全球防疫治理能力最强的城市,也让我们看到了“真 共存”的希望。常态核酸的成本,20混1,每管按照4块计算,一年2000w×4/20*365=14.6亿,考虑到人力成本,假设翻个倍,一年30亿测核酸。深圳市2021年的GDP约3万亿,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当然,目前这套超高强度的核酸+超高强度大数据流调运行机制,仍然有改进的空间。

8 结语

我的观点会被很多知友批判,被大众不认同。

不过呢,我请求各位静下心来,想一想。

新冠这个对手,类似于处处打压我们的美帝。

我们应对美帝的思路是,即便是竞争对手,我也要与你合作,共赢,共同进步。我们从不寄希望于“零和博弈”思路下美帝内部出大问题,倒下了,我们吃饱。我们要做的是发展自身,拼了命做产业升级,提升自己的实力。

应对自然产物“新冠病毒”,思路是一样的。我们提升自己的治理水平,改善组织效率,优化防疫政策,真正实现“与新冠共存”的既要保住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又要保住经济发展,还要保障人民生活进步与社会稳定,继续要改革政治体制。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星辰大海,忍痛改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