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大量人工养殖,野外近乎绝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工养殖蘑菇用什么繁殖方式 中国大鲵:大量人工养殖,野外近乎绝迹

中国大鲵:大量人工养殖,野外近乎绝迹

2024-06-14 09: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大鲵能长到一米多长,但这种生物神秘莫测,并受到过度捕捞、疾病和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养殖场里养着数以百万计的大鲵,但绝大多数养殖场繁殖用的种鱼要么是直接从野外捕获的,要么是野外捕获个体的第一代后代。野生大鲵灭绝,养殖业很有可能也要遭殃。人们已启动保护项目来拯救中国大鲵,同时挽救尚存的可供大鲵生活的流域和自然河流生境。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它自恐龙时代以来就几乎没再变过,据说能长到和人的身高一样长,这样的动物正在散落中国高山地区的数条湍急河流中艰难求生。而同时,水产养殖业正在大量人工繁殖这种动物,以供应饕客市场。

中国大鲵是一种完全水生的两栖动物,最大能长到1.8米长。一般更典型的体长是1米,头宽而扁平,眼睛很小,通过粗糙褶皱遍布斑点的棕色皮肤呼吸。这种巨大的动物视力不佳,捕食鱼、蛙、昆虫时非常依赖嗅觉、触觉和对震动的感知(通过皮肤内特殊感觉器官)。

雌性在巢穴(水下的洞穴)中产下一串串数以百计的卵,由巢穴的雄性主人看守着,直到几个月后孵化。大鲵刚孵出时只有3厘米长,而后缓慢生长至成年体型,大约15岁达到性成熟。

古老的动物正从野外河流中消失

大鲵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所属的一支谱系可追溯到一亿七千万年前,而现在,过度捕捞、疾病和栖息地丧失的致命组合正令这种“活化石”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较长的繁殖周期使得种群很难恢复,而短短几十年内种群数量剧减80%,导致这一物种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 伦敦动物学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ZSL)的 EDGE 项目(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意指进化地位独特而全球濒危的物种)把中国大鲵放在两栖动物受威胁清单的第二位。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has been known to grow as long as 1.8 meters (almost 6 feet). It lives in fast-flowing rivers in the highland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Photo courtesy of ZSL 中国大鲵已知能够长到1.8米长。它生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高山地区的湍急河流中。图:伦敦动物学会

这一物种在野外的危险处境与全国多达数百万的养殖中国大鲵形成了鲜明对比:大鲵作为一种珍贵的美味,其养殖业已达工业规模。

“中国大鲵的减少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最近养殖业的增长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意味着我们目前来到了决定这一物种在野外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点。”伦敦动物学会爬行动物组负责人 Ben Tapley 告诉 mongabay.com。

为了促进这一物种的保护行动,2012年启动了中国大鲵保护项目。这一活动由伦敦动物协会牵头,中国政府及昆明动物所、陕西师范大学、贵阳大学等中国机构协办。

这一多方面的项目整合了野生大鲵的栖息地调查和基因及病原体采样,同时也在大鲵养殖场采样,以便硏究这一物种在野外的生存状态,及养殖种群对野外种群的影响。项目的重要活动内容还包括提升这一物种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并培养国家的物种保护能力。

神秘而充满魅力的两栖动物

人们对大鲵的了解得比较少——目前估计野外有不足5万只个体。它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但现在只有高度碎片化的零星分布。为了评估目前的分布状况,这一项目主要关注最有可能成为该物种栖息地的关键区域。

The largest survey in China’s conservation history is being undertaken by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roject. Here, Ben Tapley and other team members work with a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n the field. Photo by Ben Tapley courtesy of ZSL 这一中国保护生物学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查由中国大鲵保护项目承担。图为 Ben Tapley 和工作组其他成员在野外研究一只中国大鲵。图:Ben Tapley 拍摄,伦敦动物学会提供

“中国大鲵工作组开发了针对中国大鲵的栖息地生态位模型,从而选出100个代表这一物种最优栖息地的地点,”Tapley 解释道,“我们对每个地点都进行生态调查,用陷阱捕捉、夜间浮潜、夜间聚光灯调查等一多种手段搜寻野生大鲵。对捕获的所有大鲵都进行了标记、称重、测量,并取得基因和病原体样本。”

调查能够让工作组画出大鲵分布现状地图,从而向设计保护区在野外保护这一物种迈出关键的一步。

Tapley 从小就对两栖动物感兴趣,中国大鲵正是始终令他浮想联翩的物种,而这个项目提供了机会,让他得以从事相关工作。“中国大鲵一直很让我着迷,”他说,“我由衷地敬畏这些动物,也很惊讶它们自恐龙时代以来在进化层面上成功地保持不变。”

自古以来,这一物种也一直能激发中国人的想象。“这个物种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Tapley 说,“其实,有人相信道教的阴阳太极图正是受到两只大鲵互相缠绕的场景启发,这一物种也出现在古代中国艺术品中。”

工作组的调查工作——中国保护生物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找到的大鲵比预期要少得多。“最让我吃惊的就是至今为止我们见到的野生大鲵居然这么少,”Tapley 说,“我之前也做过一些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两栖动物相关工作,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相对比较容易找到目标物种。相反,中国大鲵作为这么大体型的生物来说,居然这么难找,实在令人惊讶。”

One hundred sites identified by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roject as having the most suitable habitat are being surveyed in the field. Survey methods include trapping, rock turning, nocturnal snorkelling, and spotlighting surveys. Photo by Becky Shu Chen courtesy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roject野外考察覆盖了一百个由中国大鲵保护项目确定的最适宜栖息地。调查方法包括陷阱捕捉、夜间浮潜和夜间聚光灯调查。图:Becky Shu Chen 拍摄,中国大鲵保护项目提供

对 Tapley 来说,为这一项目工作以来最有趣的事要数第一次见到野生大鲵。“我印象最深的瞬间就是第一次和野生大鲵面对面。我们在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里一个风景优美的调查点做调查,但之前去过几次都没有找到大鲵。这天早上,我们又冷又累,情绪不高。直到我们查看我们设的陷阱时,欣喜地发现最后一个陷阱里有一只成年雄性中国大鲵!这一时刻尤其重要,因为工作组里许多中国成员也都从来没见过野生大鲵,尽管他们之前花了无数时间搜寻。这样的时刻让你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而在野外见到这惊人的生物更加坚定了我们要保护这一神奇物种的决心。”

中国大鲵保护项目的主管陈姝(Becky Shu Chen)透露,他们见到这一物种的次数很少,而且见到的地点相隔很远。“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在90个调查点中的5处发现有中华大鲵存在,实在出乎意料。”

“我们的经历表明,在仍有种群存在的地方,这些种群也往往密度极低,甚至可能有些地方仍有个体存留而整个种群已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Tapley 评论道。

中国对大鲵的贪婪胃口

栖息地丧失是这一物种减少的原因之一。“中国发展得太快,生物栖息地特别是河流系统正在经历着沉积、水坝建造和道路建造带来的剧变。中国大鲵对栖息地的要求很特殊,而留给这一物种的适宜栖息地正在持续减少。”Tapley 解释道。

Once captured by the team, the salamanders are marked, weighed, measured, and have samples taken for genetic and pathogen analysis. Photo by Ben Tapley courtesy of ZSL工作组一旦捕获大鲵,立刻进行标记、称重、测量,并取得基因和病原体样本。图:Ben Tapley 拍摄,伦敦动物学会提供

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大鲵食用价值的开发,为了维持养殖种群,野生种群正在遭受掠夺。能够自我维持的养殖种群可能对这一物种有利,但目前的养殖手段却要依靠野生个体来促进养殖种群增长。养殖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养殖场只能勉强维持养殖种群,结果绝大多数繁殖个体要么是直接从野外捕获的,要么是野外捕获个体的第一代后代。于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野生大鲵的灭绝同时也会宣告养殖业的终结。但即使有能够自我维持的养殖种群,这一独特的生物如果在野外消失,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来说都将是一个悲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场的选择性繁殖也可能会改变大鲵的身体和行为特征,这样它们就和野生的祖先有所差异了。

The yin and yang symbol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inspired in part by the shape of entwin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and the project has drawn on this cultural link to communicate some of the pressures facing the species. Image courtesy of ZSL.有人认为,道教的阴阳太极图部分受到两只大鲵互相缠绕的形状启发,项目利用这一文化纽带,传达物种受到威胁的讯息。图:伦敦动物学会

此外,来源于养殖场的疾病也有可能传染给野生种群,而从养殖场放归以期促进野外种群增长这个出于善意的行动也有很多问题。放归的大鲵可能携带疾病,而且与其亲缘相近的野外种群有可能生活在与放归地相距很远地方。这可能导致物种内基因多样性的整体减少,因为来自不同种群的个体被混到了一起。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等可能影响物种生存的事件时,基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较有机会存活下来;而基因的同质化则会减少生存机会。

“在中国,养殖业的规模令人震惊——2011年在陕西省进行了一次只针对持证养殖场的普查,调查显示养殖场中共有260万中国大鲵,而养殖业规模自那以来又扩大了许多,”Tapley 说,“一些养殖场受到蛙病毒之类的疾病困扰,而从这些地方流出的水往往直接注入邻近流域。”

“保护中国大鲵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养殖业的可持续性。我们承认这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养殖业还可以作很多改进,从而尽可能减少对仅存的野生大鲵影响,”Tapley 说,“养殖和野生中国大鲵种群应该完全隔离开来,并改善生物安全措施。”

公众教育是关键

指导农场发展可持续养殖实践是陈姝牵头的公众沟通与教育项目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和社区保持紧密合作,特别是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我们组织了利益相关者见面会,让养殖场更多地参与到可持续管理中来,也对当地社区参与建设梵净山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业的意愿进行了调查。”陈姝说。

The CGS project is reaching out to local communities and salamander farms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species and promote its conservation. Photo by Becky Shu Chen courtesy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roject中国大鲵保护项目到当地社区和大鲵养殖场进行公众教育,提高对该物种的认识以促进保护。图:陈姝拍摄,中国大鲵保护项目提供

“我们也已经成功把这一物种的境遇推上了英国皇家的首要讨论。”威廉王子今年(去年)早些时候到访中国时被介绍了这个项目,陈姝补充道。这一项目也“在农村贫困社区组织了积极的、接地气的保护行动”。

项目举行了名叫“为鲵前行”的教育活动,出版了一本儿童读物,印刷5000份向贵州省各学校发放。

公众教育活动的影响范围还不止如此。“贵州当地的活动已经覆盖超过一千人,而与云南、广西的博物馆、科技馆合办的活动影响范围估计有一万人。”陈姝说,“我们在活动前后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人们对中国大鲵的了解和对保护大鲵的积极态度都有所增加。”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s culturally significant, having appeared in ancient Chinese artworks, such as this painted vase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dating back 5,000 to 6,000 years. Image by Baomi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中国大鲵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曾在古代中国艺术品中出现,例如这只五千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瓶。图:Baomi,版权依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中国大鲵的存活要靠全国共同努力,培养保护这一独特物种的能力。“至今,我们已经向超过80人培训了调查方法,也通过 EDGE 基金支持中国保护生物学家,”Tapley 说,“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建立起新的全球合作网络,由国内保护工作者组成,他们受过前沿野生动物管理技术训练,能够针对当地进化地位独特而全球濒危的(EDGE)物种设计并实行保护项目。

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不仅是养殖业者、保护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吃大鲵肉的人也会影响养殖业。“在中国,合乎道德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流行,消费者能做到保证只买来源负责任的、通过可持续养殖认证的中国大鲵肉及其他产品,就是最好的了,”Tapley 解释道,“从全球角度看,增加对中国大鲵保护的财政支持将有助于提升基层的工作。”

Tapley 对大鲵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有可行的解决方案,能够抵消威胁物种生存的因素的影响。“尽管目前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已经有条件能与合作者一起努力,为该物种争取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他说,“养殖业很重要,但是可以把它做得更可持续一些;保护区管理可以再改进;法律执行可以再严格一些;而栖息地也可以恢复。我们做公众教育吸引他们的关注已经获得了成功,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中国不仅有机会拥有这个迷人的标志性物种,还能收获保护它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中国大鲵被称为‘淡水大熊猫’,作为全国最具标志性的水生物种,它应该被更多人视为国宝,”Tapley 总结道,“如果我们保护大鲵和它们所在的生境,也就能保护这些富饶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的无数其他物种。流域保护对人类有莫大的直接好处。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对中国大鲵有利的事情,往往也对人有利!”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in the Shanghai Aquarium. This amphibian’s survival in the wild depends upon the conservation of its habitat. Photo J. Patrick Fischer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上海水族馆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这种两栖动物在野外的生存有赖于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图:J. Patrick Fischer,版权依据: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发表者 Maria Salazar 保育, 农业, 动物, 森林毁坏, 濒危物种, 特色, 环境, 生物多样性, 繁体字 | Traditional Chinese, 野生动物

中国, 亚洲

Print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