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字读透康德《论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五千字读透康德《论教育》

五千字读透康德《论教育》

2024-03-25 1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自己的哲学观相联系,康德对教育学也有突出贡献。1776—1787年,康德多次开设“教育学”讲座,开大学讲授教育学之先。教育上,康德强调所有人都是主体,彼此不可将对方作为“工具”来使用。他相信,人性能够通过教育得到提高,而教育也应以适合人的方式来设计。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有关教育的讲稿后由学生林克整理,名曰《论教育》(On Education),并于1803年出版。全书分为6章,共113节,其中涉及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本书问世后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我们从赫尔巴特的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到该书影响的痕迹。

一、教育的意义

康德在开篇即提出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改进,并逐渐达到配得上做人的状况:这使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将有较为幸福的人类。他进一步指出,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有的人因为自身缺少约束和训导的功夫,所以不宜做学生的教育者。

康德认为,教育包含保育(儿童的养育)、管束、训导和道德陶冶。

幼儿期必须保育。在此期间,父母对于子女必须施以种种保护提携,精心照料,使子女不乱用他们的能力,以至于有害于他们自己。

儿童期需要管束。所谓管束就是防止兽性侵略人性。这对个人如此,对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也是如此。人的目的是“做人”,管束不过是抑制不守秩序的倾向,是防止人类为动物的冲动所支配而不能达到“做人”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管束是消极的,其作用是抵抗人类自然具有的野性,使人服从人类的规则,使他感受到人类的约束力。

求学期须加以训导,这是教育的积极方面。康德认为,人类的一切自然禀赋,都须通过个人自己的努力,逐渐求得自身的发展。人必须尽早地使自己受理性的指挥,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任意胡为,无所抑制,则一种不服从规则的性情可能保持。这种情形对于他们自己不利。他们幼年受尽了父母的养育和爱抚,安逸惯了,将来在事业上很可能受到各方面的反对,经常遭到各种挫折。

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实施才能变得完善。每一代有前一代提供的知识,才能渐渐形成一种教育,并均衡地向着他们的目的发展人的各种自然禀赋,从而推动整个人类向着他的目的前进。天意要人将他自己潜存于本性中的善性发展起来。在善恶的问题上,康德一方面认为“人是什么或注定会成为什么,从道德意义上说人善或人恶,这都取决于现在和过去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又认为:“恶的根源是在人类自然禀赋中找不到的,恶只是本性未曾受到相当管控的结果,人只有善的胚芽。”人必须发展他向“善”的倾向。上天并不曾将预备好了的善德放置在人的心里,而仅仅是一种倾向,不是什么道德律。人要自己向善,陶冶他的精神,当发现走错了路时,要用道德律来约束自己。

康德认为,儿童受教育,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将来人类可能得到一种改善的境况;换言之,应是适合人类的理想与人生的全部目的。

关于教育的办理者,康德认为主要应靠私人的努力,而非君主贵族的帮助。他认为,后者不以普遍的善为目标,而以国家的幸福为目标,从而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所以办学校要完全依靠最有见识的专家的判断。

康德认为,教育须接受实验的指导。他提出,教育与训导必须以规定的规则为基础,在创办师范学校之前应建立实验学校。他批评那种认为不需要教育实验而仅凭理性就可判断的观点。

在康德看来,自由与纪律是教育上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调节对必要的抑制的服从和儿童应用其自由意志的能力的问题。他进而论述:

(1)必须允许儿童从幼时即在各方面都得到完全的自由(足以损害其自身者如玩刀剪等事除外),其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限。

(2)必须使儿童知道只有让别人达到他的目的,他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儿童不服从或不好好学习时,绝不让他得到他所希望的对待。

(3)必须使儿童知道现在教他克制是要他将来会正确地应用他的自由;使他的精神受到教养,是要他将来可以自由。换言之,可以自立,不求助于人。

康德认为,从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也可以看到公共教育的好处。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我们学习以别人的能力来度量自己的能力,可以懂得权利的范围。他认为,公共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最好学校。

康德也认为,还有一种关乎生活的教育,即“实际的教育”,或道德教育,用以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过自由人的生活。这是个人人格的教育、自由人的教育,包括三部分:

(1)学校的普通课程教学。以此发展儿童的一般能力。这是学校教师的职责。

(2)关于实际生活的训导。使人能明智和谨慎地活动。这是导师或女教师的职责。

(3)道德品格的陶冶。

二、幼儿的保育

康德认为,幼儿教育需按自然进程进行,最初的教育是消极的,人们不必对于自然已经为儿童预备好的有所增加,只要使其一一适时地得到实现即可。

康德讨论了幼儿的保育,即幼儿的饮食与抚育的问题,他认为,这些通常是父母和保姆的事。

首先,婴儿的自然滋养料是母亲的乳水,动物的乳水不能取代母乳。其次,儿童穿衣服不必太热,因为儿童的血自然地比成年人的血较热。他提倡让儿童起居有节,饮食以时,对儿童不能溺爱,不能使儿童的生活过于逸乐而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他不赞成在幼儿时期使用摇篮、小车等工具,认为一切人工的办法都是有害的,儿童应得到自然发展。

三、身体锻炼

康德认为,教化是教育的积极方面,人之所以区别于万物者即在于此。教化主要是指心理功能的运用。他呼吁父母给予儿童以这种运用的机会。而首要的是尽可能免除一切人工的帮助,发展自然能力。小时候的引绳和推车都不必要,可以任小孩在地上爬走,这样,孩子自然就能学会走路。有的时候训导是必要的,但有的时候儿童富有创造力,他能为自己创造合宜的工具。

体育(身体锻炼)应注意的,或是身体的运动,或是各种器官的运用。而第一要紧的是要求儿童应当知道自己帮助自己。为此,力量和技艺、敏捷和自信都是必须有的。然后才能去从事各种艰险的活动。如果一个人不能如此,他便未成为完全的人。

康德还讨论了投掷、捉迷藏、秋千、风筝等游戏,以及将身体训练与儿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结合起来的问题。

四、智育

康德认为,心智的教化也是与体育及身体有关的,但心智的教化与道德的陶冶又不同,前者的目的仅在于本性,而道德陶冶的目的在于自由。一个人可以在身体方面锻炼得很好,心理上也受到了良好的教化,但是如果缺乏道德的陶冶,他仍将是一个坏人。所以广义的体育与“实际的教育”不同,后者是实行的,或道德的,其目的在于道德而不仅在于教化。

康德将心智的教化分为自由的教化与学业的教化。他认为自由的教化不过是一种消遣,而学业的教化则构成一种职责。自由的教化往往是以儿童为主的。学业的教化成为儿童的工作,自由的教化则成为游戏。

在心智的教化中,康德认为,理智与判断分离只会产生愚蠢。理智是对于“普通”的知识,而判断是应用的能力,即将普通的知识应用到特殊问题上去。理性是对普遍和特殊之关系的理解能力。这种自由的教化的历程应从童年开始直至青年被免除教育为止。

在教育儿童时,必须注意所学的知识和将其与实行结合起来。儿童还应学习清楚地区分知识与意见及信仰的不同,然后可引导儿童获得一种正确的理解与正当的爱好。

对于高级心理功能的训练,康德概括为理解力、判断力和理性的培养。

康德还认为,训练心理功能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做自己所希望实现的事。求知的最好方法是去行动。学得最透彻、记忆最清楚的,是自己教导自己而获得的。

五、道德的陶冶

康德认为,道德陶冶必须以“道德律”为基础,而不依靠约束;一则防止恶习的养成,一则陶冶人心使能反省。所以必须要求儿童习惯于以“道德律”为行为的标准,而不以时常变易的行为为标准。通过约束而形成的各种习惯,年纪渐长,其力量也就渐渐减少了。儿童应该学习以“道德律”作为行为的准则,自身能见到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道德律”须以人为本。在道德教育中,应尽早向儿童灌输善恶观念。想要树立道德,当先放弃惩罚。道德是神圣和高尚的东西,万不可将其降低为与管束和压制一样看待。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养成品格。品格的养成,在于乐意地按“道德律”行事。首先是学校中的道德规则,继而是人类的道德律。首要的是儿童服从规则。“道德律”也是规则,不过是主观上的规则,它以人的认识为起点。

服从是儿童养成品格的一种要素,学校中的儿童尤其需要注意。服从有两类:一则绝对服从师长的命令;一则服从他自己以为善良的和理性的意志。服从可能是强迫的结果,这是绝对的服从;或者由于自信,这是第二类服从。这种自动的服从最为重要,但第一类也很有必要,因为它为儿童将来服从法律做了准备。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服从法律,不论他是否赞同都得服从。

儿童养成品格的第二要素是诚实。这是品格的本质。

儿童养成品格的第三要素是社会性。他须与其他儿童为友。

康德认为,教给儿童的东西应该适合他们的年纪。许多父母喜欢他们子女早熟,然而这样的孩子成就未必好。小孩子固然应当聪明,但只应该是小孩子的聪明。他不必学大人的样。因为小孩子如以适合大人的道德格言来装备自己,则完全超越了他的本分,至多不过是一种模仿。

六、行动中的教育

“实际的教育”包括技巧、谨慎与道德。

技巧必须熟练,不可流于浅陋。技巧非熟练不可,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可以成为习惯。精细透彻是人们养成品格的一个要素。要有才能便非有技艺不可。

而谨慎,即是善用技艺。康德认为,要儿童谦让谨慎,必须让他学习克制自己的感情,学习忍让,同时学习了解别人的品格。礼貌是外表行为的整饰,而且,这是一种艺术,人们非具有不可。

想谦让谨慎,则不应动怒,也不能过于冷淡寡情。

道德是品格的一个方面。忍耐和节制是明智的适度之预备:养成良好品格的第一步是将情欲放在一边。必须注意不要使愿望和爱好变成欲念。所谓忍耐,不但要能忍,而且要习惯于忍耐。

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养成品格。品格意味着首先有坚定的目的,然后实际上去实现这个目的。

霍勒斯说过,人必须立志(坚持其目的),这是一种善良的品性。例如,承诺做一件事,则无论如何困难也不可失信,否则既不能见信于人,也不能自信。

儿童建立道德品格的基础需要履行如下对己对人的义务:

(1)儿童对己之义务。不要丰衣美食,也不是满足他的愿望,相反是应该节制。最重要的是自觉意识到做人的尊严,人是在万物之上,人的义务即是一举一动不要玷污自己人格的尊严。

(2)儿童对人之义务。儿童应尽早知道尊重他人的权利,而且,我们要注意使儿童能见诸实行。

我们对于自己的义务,就在于尊重自身的人格以保全人类的尊严。人心目中有人类的观念,才能事事反求诸己。在此观念之下,他才会觉得人之所以为人的原本。

教育中的事完全基于建立正确的原则,并引导儿童去了解和接受这些原则。儿童必须学习以厌恶反动和荒谬之心取代仇恨之心;以惧怕自己的良心取代惧怕他人与神意的责罚;以自尊与内心的尊严取代他人的意见;以行为的精神价值取代空言与冲动;以知识取代情感;以快乐与虔诚的良好心境取代一种忧郁、羞涩与悲观之心境。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最新版)

单中惠 杨汉麟 主编

2016年9月

本书精选了100部从柏拉图时代直至20世纪末的西方经典教育学论著,以内容提要的方式逐一加以论述。有代表古代教育理论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有代表近代教育理论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有代表现代教育理论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富尔等的《学会生存》等。这本由单中惠教授和杨汉麟教授主编的《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已被众多师范院校选为教育学参考教材。

本书为《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最新修订版,作者对原有的100部外国教育名著提要进行了删减,增补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幼儿教育》、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阿普尔的《意识形态与课程》、达林--哈蒙德的《专业发展学校:形成专业的学校》、博耶的《教育演说选》等。本书是教育学专业师生必备参考书,有开阔视野、丰富学识之裨益。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是人大出版社教育学板块最重要的一套教材。作者均为国内教育界权威专家,是一套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案例版教材。这套教材在吸纳现有的教育学教材优点的基础上,更多地呈现国内外最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辅以详实的案例。本套丛书既可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在职教师的培训教材。

ISBN 书名 作者 出版日期 9787300263908 课程与教学论 黄甫全 吴建明 2019.4 9787300265087 教育心理学 何先友 2019.3 9787300260730 教育学原理 冯建军 2018.10 9787300238180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胡中锋 2018.3 9787300230337 西方教育思想史 单中惠 2017.7 9787300229515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最新版) 单中惠 杨汉麟 2016.9 9787300226859 课程论 杨明全 2016.3 9787300220598 教育测量学 朱德全 2016.1 9787300211015 教育评价学(第三版) 胡中锋 2016.1 9787300198439 教育经济学 范先佐 2014.9 9787300198446 教育法学 杨颖秀 2014.9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