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看手机报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京铁手机报常态答题在哪里 你还看手机报吗?

你还看手机报吗?

2023-08-26 1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4年,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至今为止,手机报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曾经,打开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机报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深受影响。今天,获取信息渠道如此多元,你还选择手机报吗?

 

    手机报市场“萎缩”

 

    小魏是北京某高校学生。空闲时,他会拿出手机看新闻、刷微博、玩微信。当问及是否订阅手机报时,他表示:“之前订过,但是到后来看得越来越少,已经放弃订阅了”,和他作出同样选择的人越来越多,“通过手机上网获取新闻信息”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中国移动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手机报运营商。新华网曾报道,中国移动旗下手机报的用户量一度超过5000万,但到2012年8月,订阅人数已跌至3000多万。手机报中的旗舰产品《新闻早晚报》用户数,也已从最辉煌的2010年近4000万人数的订阅量回落到1700万,无独有偶,中国联通手机报用户订阅量的跌幅也近50%。业内人士表示:“手机报的市场仍在进一步萎缩,用户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

 

    “智能手机的出现对手机报的冲击最为明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宇分析:“智能手机功能全面,接入互联网方便,使用智能机几乎可以完成电脑的所有操作。使用手机上网逐渐取代阅读传统的手机报,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随着大量低端智能机进入市场,智能机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到那时,手机报处境可能会‘更为艰难’。”

 

    《光明日报》手机报相关负责人认为:“手机报用户下滑与移动运营策略的调整也不无关系。”他介绍,早期彩信业务刚问世时,鲜有人问津。移动运营商研发手机报用以推广彩信业务。手机报便借着这股“东风”迅速发展。但是,随着3G网络广泛覆盖,甚至即将到来的4G时代,“手机报显然不会再是运营商的业务重点”。

 

    面对身处“窘境”的手机报,王宇解释:“关键问题是在社会信息化时代,手机报信息量小、互动性差,难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比,它的时效优势正在失去,其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

 

    针对性和精细化发展的出路

 

    手机报的技术难有突破,读者刚性需求又在下降,还有来自新媒体的挑战……手机报该如何发展,才能破解“四面楚歌”的困局呢?

 

    《人民日报》手机报2007年正式开通,《人民日报》是较早一批开办手机报的主流媒体之一。除了传递日常新闻资讯以外,该手机报还曾推出过十八大特刊等专题特刊。

 

    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相信:“手机报的优势并未完全消失”。市场上,功能手机并未全部被智能手机替代,彩信版手机报不用消耗上网流量,在网络不稳定,甚至无法连接时仍然可以阅读,这些都是优势所在。在地铁上,因为网络信号时断时续,阅读手机报的人并不在少数。加上移动运营商还在向用户推送手机报样刊请用户免费体验,部分手机话费套餐中仍赠送了手机报业务。

 

    手机报拥有一部分忠诚度较高的读者,这是手机报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他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偏好”定时接收信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认为手机报内容“真实可靠”。

 

    尽管如此,为了适应大环境的变化,手机报还是开始了新的探索。“它将会朝着针对性、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许丹丹介绍,“针对某些企业用户,开发包括特色内容的行业性手机报就是一种有益尝试。”

 

    2012年《中国农民手机报(农资版)》正式开通。该报主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植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等用户,为他们提供农资行业的新闻和资讯。前不久,北京铁路局广大干部职工在第一时间收到了首期《京铁手机报》,该报设置了局情动态、运输日况、政策宣传等栏目,搭建起企业与职工的沟通服务平台。这种定制手机报满足政企客户品牌文化传播、产品咨询发布、员工关怀等需求。

 

    许丹丹说:“功夫除了下在内容定制上,手机报在形式上也可以做得更为灵活多样。在原有的图文基础上,可以加上原创漫画,甚至音频、视频。还要注意吸引读者参加互动。”现如今,手机报发起社会问题调查,并在下一期中公布结果和分析的做法十分普遍。

 

    手机报:过渡性媒介产品?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达到7.21亿,超过7.16亿的PC网民规模,中国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王宇认为:“手机报始终是一种过渡性的媒介产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取代手机报将是大势所趋。但是,手机报成熟的运营机制和‘推送’的传播模式,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光明日报》是较早投入研发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传统媒体。《光明日报》手机报负责人表示:“在手机报‘推送’功能的基础上,移动新闻客户端还做了进一步完善,将‘定时推送’升级成‘实时推送’,使得新闻事件发生和用户的信息接受,在时间上能基本同步。”

 

    通常,各类新闻客户端提供了适合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安装的版本,智能手机的用户基本上都能进行下载。新闻客户端同时输出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丰富了信息表现形式。用户在阅读完该新闻之后,可以直接参与相关话题投票,并与其他网友互动讨论,弥补了手机报互动性的不足。

 

    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移动新闻客户端更强调“用户的阅读体验”这一概念。在新闻内容、图片选择和版式设计上,尽量满足用户舒适阅读的要求。王小姐就是用户之一:“我觉得用着挺方便的,它能推送最新的新闻,它的版面设计和大幅新闻图片也很吸引我!”

 

    与传统手机报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另一优势在于它能保留和强化媒体品牌。不仅是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商业网络媒体,还有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内的传统媒体都在下大力气研发和推广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强化各自品牌的影响力,如人民日报和人民新闻客户端也都有了近2000万用户,且不断迭代客户端版本,持续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移动便捷服务,扩大自己用户市场。据了解,网易新闻客户端日活跃用户超过2800万, 用户总数已突破7200万。

 

    此外,由光明网与方正公司联合推出的“云端读报”新闻客户端,也整合了《光明日报》、《体坛周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经济时报》、《北京青年报》等100多家媒体的新闻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出来,真正实现了“一端在手,读尽天下报”。(本报通讯员 陈 鹏 本报记者 刘 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