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 首页

首页

2024-07-12 2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五届中国代谢病防治学术交流会在京召开

6月23日,第五届中国代谢病防治学术交流会在首都医科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办,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龚慕辛教授主持,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徐良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作重要讲话。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及部分专家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中西协同、防治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著名专家、教授就代谢病防治康复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医大师南征教授,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高彦彬教授、全国名中医庞国明教授、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张涛静、陈秋、范冠杰、张兰、李继安、徐云生、倪青、肖新华、杨晓晖、何泽、李步满、杨宇峰、王斌、张忠勇、徐焱成、赵书勇、李景仁、李青江、朱智耀等出席大会,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5000余名代表,线上及线下参加大会。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王建华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在第一届理事长高彦彬教授带领下开展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代谢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2023年度十大好平台。王建华会长指出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以来,在国内代谢病防治领域起到了引领、示范、推动作用,汇聚众多代谢病专家、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专家的优势帮助县市级医疗机构建立代谢病诊疗中心,制定推广代谢性病防治标准,举办代谢病高峰论坛,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开展代谢病科普宣传,惠及千万百姓。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希望协同创新平台在第二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及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中西协同,资源整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代谢病防治新路径;在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方面取得新成绩;依托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用结合的机制优势,突破基础、临床、企业、投资方的无形壁垒,组织开展代谢病防治科学研究,努力取得创新成果;积极推进代谢病防治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代谢病防治新方案;发挥平台专家优势,提升基层防治能力,向大众普及代谢性疾病防治知识,为中国代谢病防治做出新贡献,更好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首都医科大学徐良副校长表示,学校十分感谢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领导、感谢各位专家对首医的发展、对代谢病平台建设的大力支持。首都医科大学作为平台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学校将大力支持中国代谢病协同创新平台的工作,为平台的专家、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期望中国代谢病协同创新平台在资源整合、人才汇聚、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上取得新成绩,为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致辞首都医科大学徐良副校长致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王建华会长致辞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佘靖局长致辞佘靖、王建华为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副理事长颁发证书在学术交流环节,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南征教授做了《一则八法综合防控消渴病肾病570例总结》报告,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高彦彬教授做了《络病理论指导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报告,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庞国明教授做了《纯中医逆转2型糖尿病方略构建与应用》报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范冠杰教授做了《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尿蛋白质组学研究报告》报告,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兰教授做了《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证结合诊治思路》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陈秋教授做了《补肾健脾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报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何泽教授做了《肥胖的中西医临床诊疗及健康管理》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张涛静教授做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论治》报告,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助理、治未病科主任李步满主任医师做了《代谢综合征中医防治》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青教授做了《糖尿病单纯中药治疗用药五法》报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秘书长肖新华教授做了《梦想照进现实,聚焦2型糖尿病缓解》报告,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徐云生教授做了《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糖尿病智慧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杨晓晖教授做了《糖尿病心脏病变中医药治疗》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世东教授做了《痛风中医诊治的思路与探索》报告。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李继安、杨宇峰、王斌、张忠勇、徐焱成、秘书长邹大威等主持了学术交流大会。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报告高彦彬教授报告庞国明教授报告范冠杰教授报告张兰教授报告陈秋教授报告何泽教授报告张涛静教授报告李步满教授报告王世东教授报告倪青教授报告肖新华教授报告徐云生教授报告杨晓晖教授报告首医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龚慕辛主持大会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书记朱智耀做大会总结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书记朱智耀教授在大会总结中表示,第五届中国代谢病防治学术大会圆满落幕,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将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大力支持下,全体理事及各位专家要努力奋斗、开拓创新,聚焦国家代谢病防治康复核心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推动我国代谢病防治康复技术创新,在资源整合、汇聚人才、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上取得新成绩,为我国代谢病防治及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线下部分参会代表集体合影

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工作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3年12月23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中关村智酷承办的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举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楠出席会议。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中关村软件园董事长杨楠,中关村智酷董事长赵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19所985高校科研院、科技成果转化负责人,以及政府、园区、企业代表等50余人参加。会议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同志主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主持会议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 王建华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以来,特别是在上届会长路甬祥院士的领导下,围绕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产学研界的高度认可。长期以来,教育部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更好的整合高校创新资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促进会围绕四个面向支持建立了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重点推进建设的平台,促进会将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支持平台工作,共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平台秘书处汇报了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2023年工作情况及2024年平台工作计划。自平台工作启动以来,根据“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要求,已先后在北京市、湖北省、海南省举办了三场“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和十余场行业专场对接会。500余所高校,2000余家企业,收集到超3500项技术研发需求,成功帮助了一批企业对接高校解决了技术研发难题,探索了高校与企业技术供需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对接难的新途径。6月份秘书处启动千校万企在线对接平台的研发工作,已导入企业需求4100余项,建立了2000余项有价值、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初步建设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库。平台着手搭建管家式科创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对标校企协同过程中对科创技术经理人的综合性要求,夯实科创技术经理人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科创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已经完成通识性课程开发和培养流程制定,构建了科创技术经理人胜任能力模型,并率先在中关村开展试点。2024年平台工作主要从加速校企精准对接、加快服务人才培养和加强优质资源赋能等方面开展,包含建设运营千校万企在线对接平台、开展高校科技成果概念验证试点、组织行业专场对接会、开展科创技术经理人培养试点、策划筹备2024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等。希望通过各项工作开展,有效推动“千校万企”行动深入实施,产生一批重要落地成果,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示范标杆。会上各位嘉宾对2023年工作总结、2024年工作计划以及平台运行机制和组织框架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关村软件园董事长 杨楠中关村企业代表、平台核心发起单位中关村软件园董事长杨楠在发言中表示,中关村软件园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为中关村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首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中关村软件园将充分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全力支持平台建设发展并为中关村高质量发展做好服务。与会高校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是落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对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与企业开展精准校企对接具有重要价值,纷纷表示积极支持和参与平台的工作。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姚卫浩表示,目前企业对于高校科研资源和科技成果的需求越发旺盛,北京大学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也在不断探索从企业需求出发开展有组织科研,希望能积极参与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具体工作,依托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优势资源,更好地帮助高校和企业开展精准对接。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充分肯定了平台秘书处前期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表示清华大学愿意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工作,强化创新源头,保障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深入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盛鑫军表示,千校万企平台将高校和产业形成精准对接,模式非常好。在2024年工作计划中提到的概念验证是非常好的模式,建议与政府积极开展合作,政产学研用多方参与共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单位,将积极参与平台工作。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红兵表示,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对于中国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浙江大学希望积极参与到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中来。长三角区域经济活跃度高、科技创新力强,平台可以组织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等系列活动落地长三角区域,浙江大学希望成为活动的重要参与方予以大力支持。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海表示,平台前期工作非常扎实,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果,平台影响力也在日益提升。希望平台能够尽快布局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支持西部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周大旺听取与会高校和企业代表发言后,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周大旺司长发表讲话。他强调,科技创新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要做有组织的科研。雷朝滋司长在任时牵头推动的“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对于高校有组织科研,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将全力支持中国千校万企平台在全国开展落地实施工作。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中国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高等院校是高新技术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高等院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既可以帮助区域产业升级,也对高校自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千校万企平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吸引政产学研各方积极参与,积极组织高校和企业精准对接,着力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要求,聚焦建立政策落地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与高校有组织、常态化对接的专业化平台。平台将紧扣落实三部委“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目标定位,不断推进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此次会议是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第一次工作会,会议明确了平台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架构,也为2024年平台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充分整合成员单位优势资源,联合全国重点高校、行业龙头企业及重点区域政府,围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开展高校与企业精准对接,协同攻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高校科研资源赋能企业创新发展,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堵点、难点和痛点,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双向发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两江访谈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多部门协同创新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王建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曾荣获全国生产力促进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新华网:目前,产学研融合主要有哪些模式?对于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王建华:产学研融合是国家创新驱动和我们科教兴国,特别是人才强国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现在来讲,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单纯地叫产学研合作,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新的形势和时代了。那么,我们需要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重庆国际人才大会实际上也是一个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大会。重庆市委、市政府在抓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有决心和信心。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重庆市,特别是两江新区在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中间做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新华网:现阶段,产学研融合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才能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王建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需要跨部门的协同,如果是单是一个部门,很难搞好产学研合作。因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还有地方经济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协同共同来作战,如果光靠一个部门很难推进,特别在我们科技创新的中间,尤其是在“0到1”的突破方面,我们有很多东西过去是没有的,那么很多东西要允许我们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中自立自强,中间也要允许他失败,不能光看到成功的一面,我们要允许他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前进。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各个方面综合地、系统地来对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服务,所以这是一个多部门、跨部门协同需要做的事情。新华网:参加本次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您有什么感受?王建华:我们这次开的大会,对培育新的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我相信,我们重庆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间,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能够加速提升重庆市的高质量发展。新华网:作为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对于青年学子,您有什么寄语?王建华:他(青年人)要在学校里面要打好基础,要把该学到的东西要学好,因为我们基础研究还是在高校,基础不打牢,你走向社会,就没有资本,就没有本事。那么,如何把学好的东西学以致用?就要求我们企业围绕“四个面向”要有所作为。我们在很多的企业中间,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很多的年轻人,看起来年纪不大,但是他已经在我们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成绩,特别是他的一些发明、创造的一些思路,都能够在我们企业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施展,这一点是我们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希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