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预定利率寿险本月底将停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产品停售文案简短精辟 3.5%预定利率寿险本月底将停售

3.5%预定利率寿险本月底将停售

2023-08-28 1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3.5%预定利率寿险本月底将停售

“所有3.5%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即将下架,下月全线涨价,抓紧最后投保机会!”近日,在不少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中,出现了类似的营销文案信息。不少消费者疑惑,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停售是真的吗?

记者从多方获悉,多家保险公司近日已接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窗口指导,通知要求于7月31日24时前停售所有预定利率高于3.0%的传统寿险,以及预定利率高于2.5%的分红保险、最低保证利率高于2.0%的万能保险。据了解,这一停售要求适用于所有保险公司,这也意味着预定利率3.5%的寿险产品将走到正式换挡的历史节点。保险预定利率调整会带来哪些影响?消费者要不要抓紧赶上“末班车”?

3.5%预定利率寿险将成历史

“之前去银行咨询理财,希望收益率能比较稳定,客户经理就推荐了一款保险产品。”广州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听说3.5%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很快要停售,6月末,她赶紧下单购买了一款增额终身寿险。

“下架预定利率3.5%寿险产品的消息从3月就有了,最近很多客户抢着来问。”某大型寿险公司人士表示,近几个月他所在的险企一直都在积极筹备产品切换的事项。目前该公司预定利率3.5%的产品都已停售。多名保险经纪人也向记者证实,已收到内部通知,目前仍在售的部分3.5%预定利率产品将于7月底正式停止销售。

据了解,金融监管部门今年已多次与保险机构座谈,提出降低负债成本、主动调整新开发产品利率定价的要求,并明确预定利率3.5%的产品将不再批复,此举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

为什么要下调预定利率?资深精算师徐昱琛表示:“由于市场环境投资回报率这两年在下降,理财产品、银行存款等利率不断走低,如果继续按3.5%的预定利率,保险公司面临的利差损风险可能会越来越大。”

在长期寿险业务中,利差损风险是行业面临的最不确定、影响最大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存在刚兑性,一旦投资收益无法覆盖产品预定利率,则会出现偿付能力问题,甚至引发保险行业整体经营风险。

今年6月以来,国有大行率先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此后多家银行持续跟进,目前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整存整取挂牌利率分别已降至1.65%、2.05%、2.45%、2.50%。

因此,在利率下行的市场环境下,3.5%复利计息的增额终身寿险成为不少投资者追捧的“香饽饽”。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例,区别于传统的终身寿险,这类保险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保障期限长,可以提供终身保障,且保单的现金价值可持续增长,具备长期储蓄功能。

人身险行业将迎换挡

实际上,这并非金融监管部门首次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一次调整是在2019年8月,原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将年金险的预定利率上限从4.025%下调至3.5%,引发了一波销售热潮。

预定利率是人身保险产品定价的关键因子之一。预定利率下调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密切关系到保险消费者的利益。这一变化未来可能将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对消费者来说,所有的长期保险,在其他定价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都会由于定价利率的下调而导致保费价格上涨。”徐昱琛指出。

展开全文

据东吴证券非银团队测算,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4%、19.5%、3.5%、7.5%和16.4%。短期险和保障功能更强的长期险产品对于利率敏感度相对不高。

不同预定利率下,保单利益差距到底有多大?以30岁男性客户年交10万元、交10年、总保费100万元为例,某保险经纪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对比了某预定利率3.5%和某预定利率为3.0%的产品,“时间越往后,保单利益差距就越大,比如3.5%这款在用户44岁时,现价大概就能达到137万元左右,而3%这款,要等到客户48岁时才能达到这一数字。”这意味着投保人在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收益将会变少。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预定利率的调降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当老产品停售后,接棒的新产品现在准备情况如何?

“新产品预定利率都不高于3%了,借着这波停售潮大卖了一批后,像增额终身寿险短期内业务量应该会下降一些。之后像分红险、万能险可能会更受消费者青睐。”一名小型寿险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消费者应谨慎追赶“末班车”

距离预定利率3.5%产品停售的时间节点已不足十天,消费者要不要赶“末班车”?

业内专家分析表示,从整体来看,保险产品仍然具备优势。一方面保险产品拥有独特的保障属性;另一方面,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股票、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也面临着不小的波动风险,保险产品长期稳健收益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提示,消费者应全面看待不同产品的理财属性,也要看到保险产品阶段性调整的可能,没必要抢购。从保险理财的角度来说,普通型增额终身寿险、分红保险、年金保险附加账户等均具有一定的投资功能。且消费者应该全面认识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障和理财双重属性,比如增额终身寿险在购买时,要注意该产品适合长期持有,如果前五六年内退保不仅没有收益,而且会遭受本金损失。

徐昱琛指出,从我国的保险发展趋势看,未来很难有此类稳定的较高收益保险产品再现,不过消费者要结合自身情况考虑,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特性后再决策。如果本身就在考虑购买保险或者确实有长期资金和配置需求,可以考虑抓紧最后的时间窗口购买来锁定收益,但不建议盲目跟风购买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此前,中国精算师协会已发布风险提示,针对保险营销员在销售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过程中涉嫌误导性宣传,提醒消费者保持警惕。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在营销产品时应回归“保险姓保”的本质属性,不应夸大产品的增值功能,以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南方日报记者 周美霖

统筹:陈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