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报告写作的架构与方法(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分析报告写作步骤 舆情分析报告写作的架构与方法(下)

舆情分析报告写作的架构与方法(下)

2024-07-14 23: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次是受众反馈分析

在网络舆情中,受众反馈分析主要针对网民关于舆情事件或议题的评论。网民观点的倾向性分布,是受众反馈分析的首要任务。在大部分网民观点统计分析中,分层抽样数据能够支撑对于网民意见倾向的判断。但如果想让意见分布分析更加准确,则需要依赖对网民跟帖的大量抓取与文本分词。

受众反馈的渠道,既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特征,也折射出网络舆情生态的变化。例如,网民评论聚集在论坛贴吧,表明舆情事件或议题有较强的地域或行业属性,受众群体相对较小且彼此具有较多相似背景。网络热词与政治隐喻是受众反馈分析较高层面的内容。随着网络的变迁,网民的“口头禅”也在不断演变。网络语言通常跟随社会热点事件集中出现,与网民的生活常识观感产生契合。在一些热点舆情中,带有政治隐喻的词汇被大量使用,是舆情研判需要予以关注的。

最后是舆情应对分析

舆情应对分析,主要是通过观察舆情案例中舆情应对当事人判断和化解舆情危机的能力与水平。可以从官方响应、信息发布、公信力、动态反应、行政问责、应对技巧六大角度梳理舆情应对特点、经验、教训、态度、策略,提出建议。

一看官方响应。舆情应对的核心是时度效,即时机、程度和效果。在这一前提下,官方回应不再是片面的“唯快不破”,真正决定官方响应成败的因素并不是静态的时间点,而是效果。二看信息发布。突发舆情应对中,信息发布可“多报事实,慎报原因”,抓住舆论核心关切,在事件原因及责任追究的定性上持开放态度。三看回应主体公信力。公信力既来自于平时的舆论影响力与声誉,也受舆情应对表现的直接影响。公信力的评估,主要来自于当事方的舆情引导能力和公众支持程度。

其他诸如动态反应、行政问责、必要的应对技巧等也是分析舆情当事方应对水平的可用维度。突发舆情应对的水平,体现在内容准备、信息发布、应对媒体采访、新媒体运用等各个环节和方面。舆情报告写作中,对舆情应对水平的研判,应当将抽象的概念和术语置于具体的情境,充分梳理舆情发展的阶段、事件各方矛盾关系、媒体环境和社会心理,对舆情应对技巧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舆情胜境,“常在于险远”

1.多尝试体系化思考舆情

舆情不是单纯的工具和方法,是关于方法的方法,是方法论。带着这一思考,在舆情分析中利用已经成熟的理论模型,或尝试自主探索新的评价体系、分析模型等,有助于从单个事件分析走向系统观察。例如,观察总结近百起舆情个案发酵路径后,针对舆情预警从传播力的角度,尝试总结了传播力系数公式,经过验证,能较及时监测到舆情事件在给定监测频率内的异动,可以为舆情的定性预警提供定量参考。还进一步尝试探讨了以时间为横轴,效果为纵轴的坐标系中,舆情预警精度、应对准备时长、指导性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

2.多尝试引入多学科视角

舆情分析是一个需要综合学科背景的专业领域,对舆情分析的基本态度是“拿来主义”。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理论与分析方法,都对舆情分析有巨大指导和借鉴意义。

3.多尝试舆情分析新概念

舆论学、舆情分析缺少类似基础学科完整成熟的学科体系和规范,现有的舆情分析理论和方法还存在很多空白,从积极角度看,这为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单从舆情报告写作上讲,建议多探索舆情分析的未知领域,尝试提出舆情分析的新概念。当然,这不是说为了新而新,缺少实质内涵的哗众取宠并不可取。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贾伟民

来源:《网络舆情》第81期 政府应对·舆情课堂

页面编辑:发行部 林敏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