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新中国走来 五菱品牌发展历史回顾(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菱宏光的生产厂家在哪 随新中国走来 五菱品牌发展历史回顾(上)

随新中国走来 五菱品牌发展历史回顾(上)

2023-11-02 2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汽车有文化|文 微信:Autocul

  1

  企业初创与拖拉机生产时期

  近些年,五菱汽车不管是在微车领域中坐稳“龙头老大”位置,还是在“上汽+通用+五菱”三方合资挂牌的合作中,其发展的势头都是如此的强劲。不过,在“五菱”转型微车前,它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却是鲜为人知的。从新中国的成立到如今,五菱汽车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从柳州动力机械厂到转型生产拖拉机,从“以杂养专”到研制微车,“五菱”的发展无一不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也见证着新中国历史一路走来的深深印记。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这家从新中国走来的汽车品牌。

  

  前身为柳州动力机械厂

  

  

  1958年初,在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加快机械工业的发展,决定将柳州机械厂扩建为广西动力机械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做船用大型柴油机。当年10月28日,五菱的前身——柳州动力机械厂新厂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公司第一次创业的开始。

  投产丰收牌拖拉机

  

  

  柳州动力机械厂是从柳州机械厂(后简称“柳机”)分出来的。这边搞动力机械,那边母厂搞军用品。但到1959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基本上没有船舶生产需求,所以柳州动力机械厂并不能很好的发展。为响应毛主席“1980年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1961-1962年柳州动力机械厂开始转产,试制拖拉机。

  1964年9月,拖拉机试制成功,并计划年产300台。1965年丰收牌拖拉机通过专家鉴定被列为国家定型产品。初创期的五菱人,留下了许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佳话。

  

  当时恰逢文化大革命,但五菱人始终没有中断生产,守在简陋的生产线上,吃着简单的食物,专注于拖拉机的生产与研发。

  

  

  

  拖拉机的产量与质量不断提升,并深受农民的喜爱。70年代中期,柳州拖拉机厂以每年递增40%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年产量达到5000辆,从一个地方性的小拖拉机厂,一跃成为全国8大拖拉机厂之一。柳州拖拉机厂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看似到了最红火的时候,但是问题出来了。

  “以杂养专”维持生存

  

  

  当时拖拉机厂的销售属于计划经济,即国家给下计划,而拖拉机厂不管营销。生产出来的拖拉机一下线就进入农机局的仓库里,农机局就会“埋单”。1978年底,拖拉机的生产达到顶峰了。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行体制改革,并且有了“土地承包”的政策,工业产品不再包销。1980年工厂积压拖拉机1713台,全年亏损,面临生存困境。

  广大干部同志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去寻求缝纫机、织布机等能做的产品来做,并且也觉悟到,死抱住拖拉机这个单一产品是不行的。这样不但保不住拖拉机,而且连工厂能否生存下去也成问题,因此必须痛下决心调整转产。1980年初,中央农机部军工局引进一台日本三菱小货车,组织国内相关厂家研究攻关,不过这里却不包括柳州拖拉机厂在内。而柳州拖拉机厂了解到相关消息后,顶住各方面压力,引进一辆日本微型车,开始了自行研究。

  针对当时部分轻工、民用产品销路较好和我国汽车工业缺少微车这一实际情况,工厂决定一方面转产多功能缝纫机和1515型自动换梭棉织机维持生存,一方面开始研制微型汽车。“以杂养专,不赔不赚”,“站稳双脚,打出拳头”,这些代表性的口号,生动地勾勒出当时五菱的生存状况。

  

  “以杂养专”的发展思路,在缓解了工厂面临的生存困境的同时,为同期进行的微型汽车研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2

  转产微型汽车与发展时期

  走上转产微型汽车的道路

  

  1982年1月,工厂用手工敲打和靠模等方法研制的第一台微型货车LZ110试制成功,实现了在微车制造领域零的突破。9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柳拖柳机联合建设微型汽车的通知》,决定柳拖转产微型汽车。1983年4月1日,国家计委、经委计机字(1983)425号文《关于微型汽车搞好定点的通知》,工厂被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指定为中国四大微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1984年10月,柳州拖拉机厂生产的“五菱牌”LZ110微型货车,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当年投放市场2300多辆,很受用户欢迎。

  1985年,工厂实际生产汽车4224辆,工业总产值7323万元,超额完成了“小货车达到3000辆,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的五年调整设想。也就在这一年,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改名柳州微型汽车厂,成功转型微车。

  

  说到五菱的标识,最初,微型车曾沿用了该企业生产的“万家”牌缝纫机的“W”标识,后改为宝石型的车标。而有一天,一位名叫韦宏文的年轻大学生根据当时的一些反映,对在用的五菱商标图案进行了重新创意,新设计的图案由五个菱形组成“W”状,与“五”的拼音字母吻合,图案整体简洁大方,给人以强烈的“起飞、奋飞”印象。当时厂里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并召开会议反复讨论,最终一致同意了这个创意。1987年,Z110OVH厢式车下线时,正式注册启用了这个新五菱标识,并一直沿用至今。

  

  转型微车后,“五菱”积极向社会各界融资金、融技术,持续改进公司的制造水平与产品质量。同时,围绕汽车生产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进行了三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质量改进。

  

  同时,柳州微型汽车厂开始积极探索走出国门的道路。1990年,首批15辆微车出口泰国,实现对外出口的零突破。

  1992年,柳州微型汽车的年产量在同行业中位居第2,在全国年产万辆以上的40家汽车厂中位列第13位,由此可见,柳州微型汽车厂在全国汽车行业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并且,在质量方面,从1987年起,柳州微型汽车每次行检结果均达到一等品,1990年,产品还被列为“免检产品”。如LZ110P型载货车的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被用户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

  

  

  

  通过对外合作和三期技改,柳州微型汽车厂拥有了现代化生产线,制造能力、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线逐渐丰富,产能逐渐扩大。1995年,其年产销达到5万辆,规模效益初显,并以每年近20%的速度提升;同年,五菱汽车进入世界屋脊——西藏市场。

  成立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1996年2月28日,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期间,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工厂进行视察和指导。

  

  

  1996年7月8日,五菱汽车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证后,最终与日本大发汽车株式会社签订技术援助合同。同年,两方联合开发的LZW6370A首批10台下线,该车于1997年3月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五菱汽车‘97北京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开亮相。

  由于将车身降低加之车头前移,整个外型一改过去方头方脑的样子显得流畅圆滑,像一颗子弹头。该车采用日本大发1.3L直列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为54千瓦。除此之外,三排座椅均可调节角度,后排座椅可进行折叠以增大载物空间,是当时公用及家用中较为理想的车型。

  

  

  正在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1996年7月20日,广西柳州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五菱汽车的冲压件厂和五配厂全被淹没,损失严重。不过,五菱人并没有沉寂在消极和悲痛之中,他们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积极投身到厂区及生产的恢复建设当中。与此同时,在7月26日,五菱人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尽自己的一份能力与责任,积极响应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举行救灾物资的捐赠活动。

  汽车有文化(微信ID :Autocul),主编周海滨,换个角度看懂汽车,有影响力的汽车文化传播平台。给你不一样的汽车解读,汽车圈多位大咖联合运营。关注汽车有文化,每天文化一点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