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教案 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石之瓠的说理方法 6.2《五石之瓠》教案 2021

6.2《五石之瓠》教案 2021

2024-07-08 0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五石之瓠【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的名句有很多,有没有同学能背上两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出自于《逍遥游》。PPT:网络:“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同样是一条鱼,在网友眼中只能吃,在庄子心里却会化为鸟扶摇直上九万里。如果此时有一个能承载五个大石头的大葫芦,你们会用它来干嘛呢?庄子又会产生怎样的奇妙之思?今天让我们去庄子的精神世界一探究竟。二、初步感知(一)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2、庄子名言: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⑦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3、题目解说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4、文学常识《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5、写作背景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二)读与译1、听示范朗读,正字音,抓节奏。2、读与译①自由读②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文。生词检测:五石之瓠(hù) 瓠(huò)落 呺(xiāo)然 掊(pǒu)拙(zhuō) 龟(jūn)手 鬻(yù) 洴(píng)澼(pì) 絖(kuàng)③初尝情感,结合背景音乐,男女分读,男生读惠子,读出疑问、惋惜;女生读庄子,读出解惑、肯定④全班齐读⑤翻译重点字词:树:种植、培育。实:结的葫芦。举:拿起来。瓠落:又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呺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掊:砸破。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鬻:卖,出售。难:发难,这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将:统率部队。裂:划分出。一:同一,一样的。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全文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三、整体感知1、围绕着这个葫芦,本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再读《五石之瓠》,概括故事内容,分析庄子所阐述的思想。生:惠子因为葫芦太大,找不到好的使用方法,于是把它打破,庄子说他不擅长用大东西。师:这是个大故事。生: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为了防止皮肤冻裂,他家做了“护手霜”,也即“不龟手之药”。 有人以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并把它献给了吴王。 吴越两国冬天水战,吴国凭这种药,取得了胜利,献药者也因此得到了封赏。师:这是个小故事。生:庄子总结说,同样一种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漂洗丝絮, 这是因为用法不同造成的啊! 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遨游江湖呢 你的见识真是像蓬草一样弯曲不通啊。委婉的说惠子笨师:说到这,你们有什么疑惑?生:没有用的东西就要断舍离啊,惠子的做法为何是错的?庄子的做法就一定是对的吗?他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师:好,我们先来回顾庄子想要用这个葫芦做什么——系在身上浮于江湖——老师读“今子有...瓠落无所容?”同学们来想象这个画面,并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想起了苏轼泛舟游赤壁,汪洋之感、自由之感)那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感受浮于江湖的自由之感。读完了,请同学们思考:庄子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呢?又为何要贬低惠子呢?生:庄子曾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惠子的目光仅囿于日常思维,只从实用的物质层面看待事物,而庄子是从泛舟湖上使精神世界得到满足的角度看待葫芦的,超越了“小”的思维,看到了“大”用。所以他说“外重者内拙”。由此可知,庄子的境界高于惠子。师:没错,清代刘熙载说:“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在庄子的眼中,看似无用的葫芦也有用处,之前我们学习的哪篇课文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老子(四章)》。——请大家回顾《老子(四章)》,找出与本文观点相近的句子。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师:老子想表达什么观点?生:事物由有与无两部分组成,其“有”的部分只有借助“无”的部分才能产生实用价值。 表达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同时辩证地看待问题。师:老子与庄子论证道理所采取的方法有何不同?师:《老子》第十一章则是用事例类比,通俗易懂。 而《庄子》中的寓言擅长运用虚构的小故事,传达有道家深意的大道理,汪洋恣肆且自由有趣。说到这,就请同学们带着自由之感来读本篇文章。四、升华感悟1、庄子为何要表达这样一个充满自由之感的无用之用的观点?背景介绍: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动荡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背景下,他想要改变现状,但“王公大人无人器之”的现实让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遨游,在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于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体会到庄子无用之用中“诗意的栖居”之感。2、说到这我们发现,不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善于从人们常忽略的一面去思考问题,从人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那你如何看待事物的“无用”和“有用”的?请就此发表一个3分钟的演讲。例:无与有。→无用之用文科之无用,理科之有用。理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推动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社会硬实力,但总要有人去看鸡鸣寺的樱花,去赏楼外的蒹葭,去品今夜的明月;总要有人读过美文,与先贤对话,同时自身也会受到洗礼,更会整治社会道德风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润中国人温良的品性,这正是文科无用之大用。3、总结:学完本文我们发现,老子庄子都用辩证思想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或许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思考角度,他们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在我们苦苦思索却无所得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大家能换个角度重新出发,或许就能窥到柳暗花明的新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来齐读全文,感受这诗意的人生。全体起立。五、作业最后,请大家以“无用之用”为主题,写练笔,300字。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