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可改善血糖,血糖高的人可以不吃晚饭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点吃晚饭会不会早熟 过午不食可改善血糖,血糖高的人可以不吃晚饭吗?

过午不食可改善血糖,血糖高的人可以不吃晚饭吗?

2024-07-07 0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大爷今年65岁,确诊糖尿病多年,一直服用药物控制血糖。但他心里一直担心长期服药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所以一直在找寻可辅助降糖的方法,想要停止用药。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看到一篇文章称不吃晚饭可以降血糖。于是自行把晚饭停掉了,晚餐时也没有服用降糖药。一段时间后,李大爷身上频繁出现头晕、眼花等异常症状,一天在外出时直接晕倒在了路上。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他这是低血糖了,需要及时进行葡萄糖补液治疗。

后续经过了解,医生得知李大爷为了降糖盲目不吃晚饭,狠狠把他骂了一通,并告知他这个做法不可取。

01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

过午不食可以改善血糖

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研究,研究共纳入了90名受试者,并将受试者分成了三组,分别为早段进食组,限制饮食时间为6-15点;中断进食组,限制饮食时间在11-20点;随意进食组,完全不限制饮食。

在5周的随访时间里,共有82名受试者坚持了下来,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经过分析发现,早段进食组降低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的效果最为明显,减重效果也是三组中最好的。

既然研究说不吃晚饭可以改善血糖,那是不是代表糖尿病患者不吃晚饭更好呢?

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师邱超平指出,该研究的分组与实际情况相比不太符合,没有加入健康规律的正常饮食组,且实验的重点也不是不吃晚饭好不好,而是在限制饮食的前提下,越早吃获得的收益越大。另外,该研究仅进行了5周时间,所得到的结果为统计学结论,该结论可能会有个体差异,不能作为“金标准”。

另外浙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吴天凤主任医师表示也不赞同糖尿病人不吃晚饭来降血糖这个做法,不吃晚饭就睡觉很容易会出现低血糖。我们的大脑主要依靠葡萄糖提供能量,长期如此很容易让其失去养分供给,导致大脑缺氧,时间长了很容易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对大脑健康很不利。

不吃晚饭除了容易导致低血糖外,还有这几个后果。

肠胃功能紊乱:不吃晚饭直接入睡的话,意味着到第二天吃早餐时身体会有15-18个小时处于空腹状态下,这样一来体内的胃酸、胆汁无法得到规律刺激,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胆结石等。

女性患蛋白尿概率增加:日本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5439名女性和4674名男性进行过监测,结果发现长期不吃晚饭的女性,出现蛋白尿的比例达到了14%。

精神压力加大:不吃晚饭会让身体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下,血糖也会随之下降,身体在此时会释放皮质醇激素,它会在体内产生压力反应,让人觉得情绪低落、疲惫、焦虑。

02

据说走路可以降血糖,这是真的吗?

糖尿病一旦确诊就不可治愈,只能靠吃药还有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然而有传言说走路可以降血糖,这是真的吗?

《糖尿病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下午/晚上进行运动,可帮助减轻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该研究共纳入了775名平均年龄为56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受试者分成了6-12点的早上组、12-18点的下午组、18-24点的晚上组以及全天均衡运动组。

在调整了其他的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无论什么时间进行运动,只要是运动了都与肝脏脂肪减少、降低胰岛素抵抗相关。相对来看,下午、晚上运动的获益更大。

走路作为最简单的运动方式,当然也有助于降血糖。但是在运动的同时,也要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运动只能起到辅助降糖的作用,盲目断药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反而会威胁健康。

既然走路有助于降血糖,那应该怎么走呢?做好这三件事:

运动的时间要选好,建议在餐后60-90分钟后进行;

快步走更好,建议比平常走路的速度稍快些即可,但要注意心率,最好别超过170减去年龄这个数值;

走路的时间保持在30-4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的时间不少于150分钟,每周至少进行5次运动。

03

60岁以上老人,血糖指数多少算正常?

根据《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中的内容显示,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要求的血糖指数也不同,我们要分情况来看。

1、第一种情况

刚诊断、病程≥5年、未服药、自理能力好的患者,空腹血糖应保持在4.4-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餐后2小时血糖 <10.0 mmol/L。

2、第二种情况

预期寿命>5年、身上有不严重并发症或伴随疾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空腹血糖应保持在5.0-7.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 、餐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

3、第三种情况

预期寿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