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寒暑,二百万字,数万页的清样 |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首次整理出版的背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五月三号的日记 三度寒暑,二百万字,数万页的清样 |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首次整理出版的背后

三度寒暑,二百万字,数万页的清样 |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首次整理出版的背后

2024-06-30 07: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么一部重要的日记,这么一种重要的史料,问世一百二十余年以来,却一直以草书手稿(影印)的形式流传,给读者使用造成莫大的不便。学界对于标点整理此书的呼声不绝于耳,出版界也屡屡风传“有意整理”,或者“正在整理”,但标点排印本始终没有面世。后来我才知道,岳麓书社在近二十年前,唐浩明先生那一辈人整理《曾国藩全集》的时候,就有整理该日记的想法。之所以迟迟没有启动,主要在于整理该书难度巨大,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整理者。

该日记内容庞杂,字迹潦草,对整理者的要求极高。没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储备,不熟那晚清一段历史,或者,即使达到这一条件,而没有书法功底、不能辨认草书的整理者,都难以担此重任。这恐怕也是《能静居日记》长期以来只有手抄本、影印本流传,而一直没有标点整理本出版的重要原因。

△《能静居日记》原稿图

2007年6、7月份,我与彭卫才、王文西、胡宝亮、李业鹏诸君作为新员工同时进入岳麓书社上班,不久后,时任社长的曾主陶先生就提出让我们尝试分工整理《能静居日记》的设想。当时我并不清楚这是一部什么书,只记得曾社长说是曾国藩一个重要幕僚的手书日记,用行草书写,整理难度巨大。之所以想让我们几位新员工整理这部书,是想从较高的起点尽快培养我们的编辑能力。

随后,他们几位都被分派到不同的编辑室如文学、历史等,从事相应的工作,我被分到刚刚成立不久、专门负责古籍整理的《湖湘文库》项目部,开始了学习古籍整理的历程。我们几位在各自的岗位上学习、成长,而一年后,曾社长调离本社,《能静居日记》的整理工作也便落下了。但老社长的嘱托我一直记得,心想只要条件成熟,我便会挑起这副重担。

三年后,在编辑室主任马美著先生和社里前辈编辑的悉心指导下,我已经完全适应了《湖湘文库》项目部繁忙的工作,对于古籍整理也积累了些许浅显经验,自认为有了丁点心得。在《文库》的工作之余,我想到了《能静居日记》。

这几年中,我们结识了不少优秀的专家和作者,比如,来自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廖承良研究员,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他1960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于晚清历史相当熟悉;尤为难得的是,他同时又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平素喜欢练字,于真、行、草各体均有研究。近年来廖先生受邀从事《湖湘文库》多部古籍的审稿工作,其学识、能力以及敬业的态度为同仁所广泛称颂。在整理《陶澍全集》当中陶澍手迹时,我们碰到了辨认行草的难题,正是廖先生一力承担,终于蒇事。于是,在与廖先生商量后,他欣然接受了邀请,经过请示领导,签订出版合同,终于解决了《能静居日记》整理者的人选问题。

至此,《能静居日记》终于找到一位合适的整理者,其整理工作终于正式开启了。2011年,该日记获批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其史料价值得到更高层面的认可,在出版经费上,更是得到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

与一般古籍整理需要精选底本略有差异,《能静居日记》赵氏手稿已由台湾学生书局于1964年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全书影印,故而省去查找挑选底本的工作,直接以该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标点即可。台湾本本社资料室多年前即购入一套,此时已经在我的书柜中静静地待了几年了。

与整理其他清人木刻本底本的古籍不同,木刻本字迹清晰,大多是楷体,容易辨认,故标点时只需复印底本,整理人员在复印件上直接加标点,然后交由排版人员录入电脑即可。《能静居日记》是手书行草,如果整理者直接在复印件上加标点,然后交由排版人员录入,则排版人员由于不认识大部分行草书字而导致录入工作无法进行。经过商量,我们决定请廖先生另纸誊录底稿,变竖排行草书手稿影印本为简体横排楷体手写本,廖先生逐字逐句将二百余万字的整部《能静居日记》抄录了一遍。这个过程还不是一般的抄录,包含了辨认、标点、繁转简等复杂的工序在里面。其中艰难困苦,没有见过底本潦草形状的人是绝难想象的。

△《能静居日记》原稿图

刚开始是最难的,估计过了半年,廖先生送来前面一部分的整理稿。我们马上安排设计版式,请排版人员根据廖先生的手抄稿录入排版,然后打印清样,安排校对、编辑。后来廖先生陆续送来整理好的书稿,我们继续排录、校对、编辑、改样。这里要说的是,校对、改样环节都出现了难题。

先说校对。一般的古籍,校对人员只需根据底本校对清样与底本的异同,或者据他本校对底本的异同,或者更高层次的通过理校发现底本的讹误。《能静居日记》底本是潦草的行草书,拿底本校对清样异同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由于没有他本可以参校,所以只能通过理校来发现、减少错误。通过理校发现错误,这对校对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即使发现了疑似错误的地方,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敢妄改的,这一点的处理上,我们是十分谨慎的。《能静居日记》体量大,难度大,我们的校对力量有限,工作推进十分艰难。

编校发现了问题,便需要改样,麻烦又来了。有一段时间赵烈文热衷算卦,几日一卦,有时甚至一日数卦,相当频繁。他把算卦的图都画入日记中,于是《能静居日记》中有许多卦象图,这些图都是符号,不太好录入,我们便先扫描底本,做成图片,然后排到到与算卦的文字相应的位置,大致做到一一对应,让读者看到文字,便可可参考相关图片。这样做固然是好的,但是每一次正文一有改动,造成版面推动,相应的图片也会推动,而且是无规律地乱动,窜入别的地方,甚至造成乱码。每改一次清样,我都要仔细核对图片与文字是不是一一对应,是不是有图片压住了文字。更麻烦的是,由于此稿是委托给社外一个排版工作室排录的,因为排版人员不清楚图片应该跟哪一部分文字对应,所以每次改样,我都要跑到他们办公室在电脑旁守着,告诉他们哪个图片在哪个位置,往往一去便是一整天,什么别的事也干不了。

在廖先生继续整理、誊录底稿的同时,我们的校对、编辑工作同步进行。大约是2012年上半年的时候,廖先生送来全部整理稿,距他接手整理工作时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他有一次对我说,小刘啊,过去两个春节,我都是跟《能静居日记》一起过的。我闻言唏嘘不已。廖先生已是古稀老人,我深知他有深夜工作的习惯,每逢节假,更加加倍工作。其时《文库》的工作尚未完成,很多书稿的审稿工作还离不开他,矻矻劬劳,辛苦可想而知。他很快要去了经过校对的全部清样,对照底稿重新核对一遍,这个工作说来简单,却又花去他大半年的时间。下半年晚些时候,廖先生自己的重校工作和我们的编校工作都已经完成,我请唐浩明先生审读清样,并撰写前言,唐先生欣然答应了。(唐浩明先生所写前言:唐浩明:乱局清醒客——赵烈文与《能静居日记》)我们计划书稿通过社里三审之后,便申请书号,最迟年底出版。这也是古籍办对我们出书时间的要求。

社里对这部书一向重视,总编辑曾德明先生特地请来两位同事协助他审稿,一个是有书法功底的老编辑,另一个是资深校对。大约十天左右,审稿意见下来了,附有审稿人员的校改清样。他们审读了几万字,发现了几处硬伤,还有一些编排体例的问题。当然,更多的问题是辨认字形的问题,往往同一个潦草的字,每个审稿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有争论,需要斟酌上下文,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辨认方式,而这也是最难断定对错的。总编辑的意思,《能静居日记》是一部重点图书,学界期盼已久,读者关注度大,又获批为全国古籍整理补贴项目,我们理应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来对待。虽然古籍办规定的出版时间已近,但出于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更强的责任感,我们打报告申请延迟半年出版,相信会得到批准。总编辑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请廖先生根据底本把全书清样再审一遍,我作为责任编辑,也再过一遍书稿。另外,约请省内重量级的古籍审稿专家审读全稿。这位专家就是《湖湘文库》编委会专职审稿人、从事校对工作数十年之久的王杰成先生。王先生与《能静居日记》颇有渊源,若干年之前,他曾收到唐浩明先生关于整理该书的邀请,不过因故没有接受。现在,他又收到了邀请,这次是审读全稿,他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又是半年过去了,廖先生又与赵烈文的书稿又过了一个春节。他与王先生陆续交换校样,交流意见,然后陆续把清样交到我这里。这次的工作很见成效,每个人都有新的发现,尤其是王先生,他发现了不少我们之前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得到廖先生的认可。书稿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我们深感欣慰。完成了最后的统稿工作,再次把清样交到总编辑面前的时候,他欣然签字发稿,他知道,这时候,这部难度极大的书稿,终于可以拿出手了。

△《能静居日记》

2013年7月,《能静居日记》终于面世。三度寒暑,二百万字,廖先生亲手誊录的一米多高的书稿,留下编校人员密密麻麻修改意见的一份又一份的数万页的清样……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好的结果。虽然,我们不敢说书中已经没有错误,没有问题,但至少,尽我们所能,我们已经努力过。很快,我收到了读者的反馈,说我们做成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赞扬声甚多。当然,也有方家读者善意提醒,书中个别字句的辨识、标点,还可以商榷。

本书在开始整理的时候,便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很多人打来电话询问进展,因此,书刚出版,便引起不小的反响。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如《光明日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陆续发表了国内清史专家撰写了六七篇书评。在微博、论坛上,大家也在讨论这部奇书,书中一些独特的材料,纷纷被转载。不久后,首印2500套便销售一空。这个成绩对于一种部头不小、定价数百元的清人日记史料来说,已属难能可贵。不到半年,我得到营销部的重印通知,着手修订、重印工作。

如今,我早已投入到别的书稿的繁重工作中,看着这部厚厚四卷本的《能静居日记》,不禁俯仰畴昔,充满感激。有幸如我,一参加工作便有这么多前辈长者铺路搭桥,谆谆诲我,让我有这么好的成长的环境,给我这么好的锻炼机会,能够做出些许成绩。我知道这只是漫长编辑生涯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将继续努力,为热爱的出版事业辛勤耕耘。

2014年6月

(原载《好书是这样生成的》,

湖南省出版协会编,2014年湖南人民社出版)

END

《能静居日记》

作者:[清] 赵烈文

定 价:¥450.00

《能静居日记(套装共4册)》共五十四卷,起自成丰八年(1858)五月,止于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跨度长达三十二年,记录了作者二十七岁至五十八岁这一人生阶段的重要经历。其中所记咸丰、同治年间时局、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以及晚清朝廷的情况,尤具价值,是研究那一段历史的核心史料之一。《能静居日记(套装共4册)》在其他如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亦多有涉及,包罗晚清社会万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