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影|寻访“寸轨”的遗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铁路博物馆是模仿当年的 铁影|寻访“寸轨”的遗迹

铁影|寻访“寸轨”的遗迹

2024-03-25 10: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个碧石铁路石刻徽标(拍摄:季云柯)

修筑中的“寸轨”(图片翻拍自云南铁路博物馆)

不修米轨修“寸轨”,其中既有政治主权因素,也是地形和运输效应效益限制的结果。一方面地方乡绅民族意识浓厚,不愿让个碧石铁路与滇越铁路接轨,以免被法国人侵吞了管理权。另一方面,个旧一带地形复杂,据测算,米轨最大坡度为30‰,转弯半径最小100米,而“寸轨”最大坡度可到40‰,转弯半径可小至50米。相比之下,修米轨不仅耗时耗钱,修成后运量也将过剩,尼复礼士建议道:“该路的作用不过是县与县之间的交通运输,采用6寸轨就可以运输自如,并能省料款十分之四。”

一张著名的照片:并行的米轨与“寸轨”(图片翻拍自云南铁路博物馆)

鸡街至建水段于1918年动工,1928年通车,工程师已换成了中国人萨少铭。他主张当前修“寸轨”,但路基、桥梁、隧道等都以米轨的标准建造,以便将来收回滇越铁路路权时,改轨后与之相连。1929年,建水至石屏段开工,并于1936年10月10日竣工,至此,个碧石铁路全线贯通。建国后,蒙自至石屏段仅进行了轻微的改造便换成了米轨,足见萨少铭当年的远见卓识!

蒙宝线重开的旅游列车驶过著名的双龙桥(拍摄:张亦航)

蒙宝线大部分区段已经停运(拍摄:季云柯)

“建水小火车”上售卖的印有个碧石铁路老照片的明信片(拍摄:张亦航)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句“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后半句说的是滇越铁路,前半句就是指个碧石铁路。鸡个线北低南高,短短34公里的高度差近500米,于是连续采用近40‰的最大坡度和50米的最小半径曲线。坡陡弯多,桥隧连绵,再加之机车功率小,因此尽管鸡个线设计时速为25公里,但实际仅有十几公里,鸡街至个旧要走三、四个小时。当年坐过“小火车”的人回忆:“就是下去撒泡尿,也能赶来爬上车!”

蠕行山涧的“小火车”(图片翻拍自云南铁路博物馆)

多法勒机车上水处(图片翻拍自云南铁路博物馆)

1951年,个碧石铁路并入铁道部昆明铁路局,后又从石屏向西延伸了10公里至宝秀。1969年,将蒙自至宝秀的142公里扩建为米轨并改称“蒙宝线”,蒙自至碧色寨的线路拆除,从滇越铁路上的草坝站新修一条米轨至官家山站,全长32公里,称“草官线”,草官线与蒙宝线在雨过铺站交汇。鸡街至个旧的34公里仍为“寸轨”,称“鸡个线”,鸡街成了米轨和“寸轨”的换装站。1990年,随着滇南公路网的逐步完善,速度慢、运量小的“寸轨小火车”注定要被时代淘汰,鸡个线停办货运业务。2010年,蒙宝线也停运了,至此,个碧石铁路彻底完成了历史使命。

运行中的蒙宝铁路建水站(图片翻拍自云南铁路博物馆)

建筑遗存

如今的”寸轨“几乎都已拆除殆尽,但沿途多数石拱桥都得以保留。在米轨和”寸轨“的换装站——鸡街站,米轨和”寸轨“均已废弃,米轨锈蚀的铁道仍留在原处,”寸轨“的轨枕则被拆除,集中堆放在站房前。鸡街站还保留着一个当年的”寸轨“车库,里面还有几节破烂的车皮,这些东西十几年都没挪窝,早已落上了厚厚一层灰尘!

今日的鸡街站(拍摄:季云柯)

鸡街站的规模很大(拍摄:季云枫)

米轨和“寸轨”的换装站——鸡街,左侧为“寸轨”场,右侧为米轨场(拍摄:季云枫)

淹没在荒烟蔓草中的铁轨(拍摄:季云柯)

已被拆除,堆成一堆的“寸轨”(拍摄:季云柯)

留存的“寸轨”车库(拍摄:季云柯)

“寸轨”车库当年使用中的样子(图片翻拍自个碧石铁路展览馆)

“寸轨”车库内部(拍摄:张亦航)

鸡街站破败的建筑,绝大多数已经人去楼空(拍摄:季云柯)

带有革命标语的墙壁(拍摄:季云枫)

曾经的“寸轨”机务段的大门也很有时代烙印,不过“小朋友”们应该不会再来参观了(拍摄:季云枫)

一片菜地里残留的“寸轨”(拍摄:季云柯)

鸡街附近回民众多,镇上的由回民集资修建的清真寺规模较大(拍摄:张亦航)

个旧站的站房——一栋具有法式风格的黄色二层小楼也还在,站房里面已经租给了一个羊肉火锅城作为仓库。站房西侧不到一百米出就是个碧临屏铁路公司遗址,也是幢二层小楼,现已被租给一家西餐厅,一楼专门留了几个房间作为个碧石铁路展览馆,展品以图片为主,实物几乎没有,里面不允许拍照,不知道为什么。参观的时候餐厅会派一个服务员陪同,只起“监视”作用,一般不为游客讲解。展厅每天均开放,参观不收费。公司旧址门口还保留有一个水鹤和一小段“寸轨”,之前“寸轨”上曾经使用的美制“鲍德温”机车29号车就曾经放在这段轨道上,后来被移至昆明的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

个旧站站房(拍摄:季云柯)

个碧临屏铁路公司旧址(拍摄:季云柯)

个碧临屏铁路公司总部小楼(拍摄:季云枫)

小楼内部已被改成西餐厅(拍摄:季云枫)

公司旧址门口的水鹤和“寸轨”(拍摄:季云柯)

水鹤上的“洋码子”(拍摄:季云枫)

公司旧址墙壁上留存的铁路标识(拍摄:季云枫)

个碧石铁路展览馆内部(拍摄:季云枫)

云南铁路博物馆内的个碧石铁路公司大楼模型(拍摄:季云柯)

个旧站背靠“锡都”的名片之一——金湖,这是个“因祸得福”的湖泊。1954年一场山洪过后,这片低洼地带被淹没,市政府修起堤坝,留住洪水,金湖这个人工湖由此诞生。金湖岸边至今仍保留有一段两公里左右的“寸轨”,道心的地砖上刻有“寸轨”蒸汽机车的图案。有趣的是,机车“前脸”上还刻着机车号码“29”,这是最后一台离开个旧的“寸轨”机车。

金湖边留存的“寸轨”(拍摄:季云枫)

“寸轨”即是在小孩子面前也显得袖珍(拍摄:季云柯)

“寸轨”中间的29号机车石刻(拍摄:季云枫)

“寸轨”终止于一个菜市场里,菜市场后面就是个旧站站房(拍摄:季云柯)

美丽的金湖(拍摄:季云柯)

街边卖薄荷的农妇,薄荷是云南人爱吃的小菜,常像内地的葱花一样被洒在米线里(拍摄:季云柯)

美味的凉拌米线(拍摄:季云枫)

云南人常吃的主食——木薯,生木薯含有很强的毒性,需浸泡、煮熟,确保去毒后才能食用(拍摄:季云柯)

此外,“寸轨”原先的起点——碧色寨站,以及后来改为米轨的蒙宝线沿线的建水、石屏、乡会桥等站的站房仍在,但早已没有了“寸轨”的遗迹。建水站的老站房里面还被改造成一个小型博物馆,陈列与“寸轨”有关的文物,这在《铁影|复活的“建水小火车”——滇越铁路运转记其十九》有所详述。

碧色寨站(拍摄:张亦航)

建水站老站房,里面已经改为博物馆,陈列与“寸轨”有关的文物(拍摄:季云柯)

蒙宝线沿途留存的石拱桥(拍摄:季云柯)

车辆保存

个碧石铁路曾先后使用过美、法和德制机车共五批34台,全部为蒸汽机车。第一批编号1至8号,美国达文浦车车厂制造,轴式0-6-0;第二批9至12号车为美国鲍德温车厂制造,编号0-8-0;第三批13至16号车0-8-0型法国巴丁诺车厂制造,轴式0-8-0型;第四批17至32号车,同样为美国鲍德温车厂制造,轴式0-10-0;第五批33至34号车,为德国制造,轴式2-8-0,这批机车有“吃煤老虎”之称,不适宜急弯陡坡线路,故长期封存,仅在鸡街站调车用。

云南铁路博物馆内的美制“寸轨”“鲍德温”蒸汽机车模型(拍摄:季云柯)

其中,第四批美制“鲍德温”机车,又称“SN型蒸汽机车”,钢材优良,设计合理,重心低,马力大,行使平稳,耗煤少,且数量最多,成为个碧石铁路的主力。目前仅存的3台“寸轨”机车全部为SN型,分别为收藏于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的23号车、上海铁路博物馆的26号车和收藏于昆明铁路博物馆的29号车,均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6号车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还曾被移至世博园内的中国铁路馆内展出过。

收藏于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的SN型蒸汽机车23号车(拍摄:史纬恒)

收藏于上海铁路博物馆的SN型蒸汽机车26号车(拍摄:张亦航)

收藏于云南铁路博物馆的SN型蒸汽机车29号车(拍摄:季云柯)

2014年云南铁路博物馆整修时移入展厅的SN型蒸汽机车29号车,当时车前面写有车号“29”的牌子还未装上,车头体积相对于窄窄的轨道显得非常大(拍摄:张亦航)

SN型蒸汽机车独特的车钩(拍摄:张亦航)

SN型内燃机车独特的偏心轮,与准轨蒸汽直接在动轮上附着铅块不同,SN型蒸汽机车直接在动轮外附着偏心轮(拍摄:张亦航)

SN型蒸汽机车自带的千斤顶,由于轨道太窄且弯道众多,“寸轨”机车经常脱轨,因为车速缓慢,且车重较准轨轻得多,脱轨多数情况下问题不大,只要用这个千斤顶的协助下把机车弄回轨道上,就可以继续行驶(拍摄:张亦航)

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的东风1、东风2和“寸轨”车辆(拍摄:季云杉)

云南铁路博物馆里还收藏有翻修一新的“寸轨”客车、邮政车、棚车等车辆,鸡街站存留的那个“寸轨”车库里,也仍有几节积满灰尘、破破烂烂的车皮。

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的“寸轨”客车(拍摄:季云柯)

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的两种型号的“寸轨”棚车(拍摄:季云杉)

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的“寸轨”邮政车(拍摄:季云枫)

云南铁路博物馆、建水站老站房等处还收藏有大量的车票、纸币、行李牌等与“寸轨”有关的实物。值得一提的是“云南个碧铁路银行”发行的纸币,个碧石铁路是中国唯一一条发行过钱币的铁路。

建水站老站房中收藏的云南个碧铁路银行发行的五圆纸币(拍摄:季云柯)

建水站老站房中收藏的云南个碧铁路银行发行的十圆纸币(拍摄:季云柯)

建水站老站房中收藏的行李牌(拍摄:季云枫)

建水站老站房中收藏的个碧石铁路线路图(拍摄:季云枫)

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的明信片,上面有个碧石铁路个旧站当年的场景(拍摄:季云柯)

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的个碧石铁路开通纪念章(拍摄:季云杉)

云南铁路博物馆收藏的个碧石铁路全线通车纪念刊(拍摄:季云枫)

时过境迁,尽管“寸轨”早已仅存遗迹,但其对云南发展所作的贡献,以及其承载的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

2016年5月8日于杭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