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你知道几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过桥米线爱情故事 云南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你知道几个~

云南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你知道几个~

2024-06-29 2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腾冲大救驾

据说明末清初,李定国,刘文秀等大西军于1656年拥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来到昆明。两年后,清军三路入滇,吴三桂率军逼近昆明,永历帝与李、刘二将率军西走。至腾冲时,曾几断炊断,危及性命。腾冲老百姓炒饵块奉上,才算解围。永历帝叹: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因此,腾冲炒饵块就被称为"大救驾"。

“大救驾”与昆明炒饵块不同的是,切成三角形的饵块薄如纸,佐料以鸡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葱为主,决不放酱油,只用盐调制咸味。因此,其色彩如水粉画,清新明快,红、黄、白、绿,甚是清秀雅洁。食之,味道也较清爽,香辣适度,别具一格。

汽锅鸡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流行在滇南一带。相传是临安府(今建水县)福德居厨师杨沥发明的吃法。那年皇帝巡视监安,知府为取悦天子,发出布告征求佳肴,选中的赏银50两。杨沥家贫,老母病重,为得重赏,他综合了当地吃火锅和蒸馒头的方法,创造了汽锅,又不顾生命危险,爬上燕子洞顶采来燕窝,想做一道燕窝汽锅鸡应征。不料汽锅被盗,杨沥被问欺君之罪,要杀头。幸而皇帝问明真相,免杨沥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为"杨沥汽锅鸡"。从此汽锅鸡名声大振,成滇中名菜。那时汽锅鸡的做法很简单,但味道很醇正。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江湖上流传着乾隆爷六下江南的佳话,可没听说来过云南呀~

对于汽锅鸡,著名作家、美食家汪曾祺老爷子是这样说滴:

中国人吃鸡之法有多种,其最著者有广州盐鸡、常熟叫花鸡,而我以为应数昆明汽锅鸡为第一。汽锅鸡的好处在哪里?曰:最存鸡之本味。汽锅鸡须少放几片宣威火腿,一小块三七,则鸡味越“发”。走进“培养正气”,不似走进别家饭馆,五味混杂,只是清清纯纯,一片鸡香。

石屏豆腐(咕嘟豆腐的原料)

石屏县城紧靠异龙湖,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水源。所制豆腐与一般豆腐有别,是采用当地的地下“酸水”制作而成。这种水质自然含卤,可代替传统的石膏点浆,所制豆腐清香细嫩、味道鲜美,为其他豆腐所不能及。

有关石屏豆腐的起源说法不一。据说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征讨西南,沿途屯兵,实行兵伍编制,即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营。沿用至今的万家营、卫家营、伏家营等村子,均是当年在石屏的屯兵之地。制作豆腐就是从万家营屯兵中传出来的,并使用当地的天然“酸水”做凝固剂。

但流传更广的是另一种传说,很早以前,居住在石屏县城的人们,在东西南北四方城门脚下开凿了四口石井,出水很旺,但水酸涩苦,不能饮用。居民用水要到城外两公里外去挑。用挑来的淡水制作豆腐,酸味较重,口感不好。到了明代,北门潘北兴老汉经营豆腐作坊,每天要制豆腐两榨,需水12担。按当时风俗,挑水的重担落在孙媳身上。一天,潘老汉的孙媳趁家人外出做客时,就在附近石井提够了第二天制作豆腐的用水。次日豆浆刚点浆就迅速成脑,定型为条状,味感特好,排除了酸涩味,潘惊奇地追问孙媳,方知这两榨豆腐用的是石井里的“酸水”。老汉对孙媳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倍加称赞,并把这晒干的条状豆腐叫豆腐干。从此,县城四口石井的天然“酸水”就成了点制豆腐的理想凝固剂。

石屏豆腐是带不出石屏的无价之宝。据说,曾有人将北门井水和石屏师傅带到外地去制作豆腐,但屡试均失败,石屏豆腐就是石屏的专利,想拿也拿不走。鉴定专家说,石屏豆腐里的蛋白质含量比其他地方的要高出10%以上,相当于牛肉的4倍、鸡肉的7倍和猪肉的8倍,这石屏豆腐就相当于植物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