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强区位优势 拓开放出路 促进地域经济关联畅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的地缘优势 云南:强区位优势 拓开放出路 促进地域经济关联畅通

云南:强区位优势 拓开放出路 促进地域经济关联畅通

2023-08-28 2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中国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纽带,为云南对外开放再启新程。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未来五年云南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就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更凸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交通、能源、数字、通信、物流枢纽基本建成,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云南地理位置独特,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毗邻南亚东南亚,自古就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合作、“澜湄合作”的不断推进,云南更是一跃成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云南发展新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共商共建六大经济走廊,云南省作为主体省份参与的就有两条,全面回顾过去五年云南对外开放“成绩单”。云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双向开放,推进互联互通和通关便利化。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缅新通道(仰光—临沧—成都)海公铁联运首运成功,中老铁路即将通车,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航线全覆盖。与9个国家搭建12个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支持周边国家抗击疫情,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

中老铁路通车在即,成为中国与老挝两国人民的大事、喜事。根据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规划和任务分解,云南发挥区位优势,以中老铁路和昆曼公路建设为重点,形成联接昆明、玉溪、普洱、勐腊、磨憨和老挝磨丁、琅南塔、乌多姆赛、琅勃拉邦至万象等重要节点城市的陆运交通大动脉。通过铁路、公路和水路联通,带动产业向中老经济走廊沿线布局,双方共同推动若干重要产业园区和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通过“走出去”,云南省在老挝投资设立了超过265家企业,累计实际投资超过31亿美元,老挝已成为云南设立对外投资企业数最多的国家。

据悉,今年1至9月中国与老挝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42378万美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93549万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云南对老挝出口超过6867万美元,自老挝进口近2.34亿美元。云南与老挝双方正在加快对中老铁路沿线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产业规划布局,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对中老铁路沿线重要节点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未来,老挝将受益于云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红利”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地区互联互通网络中。

同样,作为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起点的云南,与缅甸山同脉水同源,习俗相近,文化相通,设施相联,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缘、文缘、族缘、人缘、商缘优势,在与缅甸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文相通等“五通”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果,这是云南参与“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今年1至6月中国对缅甸出口商品总值为509520.58万美元,中国自缅甸进口商品总值为397167.92万美元。在设施联通方面,中缅铁路国际通道紧张建设中,铁路有望于2023年底建成通车,直达中缅边境。今年1月,中缅合作开展缅甸曼德勒至皎漂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谅解备忘录签署,这是中缅两国合作共建重点项目的又一重要突破。

目前,昆明出发连接缅甸的高速公路昆明至瑞丽段已全线贯通,云南积极推进与缅甸的互联互通工作,共建设和修复中缅互联互通公路十多条,总里程约700多公里。能源基础设施联通方面,中缅油气管道全部实现运营,并每年在缅甸境内卸载油气免费供当地使用,并计划在管道沿线地区合作建设石化厂。云南与缅甸电力互联互通持续积极推进中,云南与缅甸之间已建成110千伏、220千伏和500千伏三条高等级电力通道。在跨境通讯光缆建设方面,云南与缅甸之间的光缆传输系统已建成,使双方的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

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取得更大突破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最重要的方向之一。云南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后发优势巨大。云南将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机衔接。通过立足云南,依托全国,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我国走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周边国家更好进入我国市场的窗口和平台,加快推进云南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云南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曹燚)

(责任编辑:黄俊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