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绣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南楚雄彝族 楚雄彝绣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楚雄彝绣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2023-12-16 07: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承创新。纽约时装周上的压轴发布,是国家级非遗楚雄彝族服饰的一次出海远航。云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尹家玉表示:“在楚雄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州委宣传部有力统筹推动下,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成为全省的成功典范。”

图片来源:云南发布

近年来,楚雄州组建了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通过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坚持变资源为经济、建园区促发展、以开放拓市场,推动非遗活化传承利用。

彝绣亮相AW(秋冬)2023上海时装周

在“沪滇山海情 文化兴乡村”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宣介会上,彝族服饰《丝路云裳》走秀。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组织实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尤其是2022年以来,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立以彝绣产业发展为主营业务的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彝绣产业联合会;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制定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行业标准,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与新华社合作启动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彝绣产业发展指数”编制,与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同编制楚雄彝绣高端智库报告;建立彝绣发展基金募集首批捐赠资金230万元;命名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彝绣工作站13个,依托全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彝绣车间56个、绣坊136个,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非遗传承发展的“楚雄样本”。推出体验彝绣传承精品线路“彝绣游”,率先在全国推出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彝绣邮”。截至今年二季度,全州金融机构向彝绣产业链上主体放贷1.68亿元,物流成本降低40%,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规上企业12家,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

绣娘们在家门口就业。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绣娘正在纺织。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楚雄彝绣的低端化发展没有出路,高端化才有未来,为此,必须助力彝绣出山出海。“楚雄彝绣”和“妈祖文化”两大非遗成功牵手,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发展新路子;与“中国鞋都”莆田鞋企业合作开发“楚雄彝绣—莆田鞋”联名款文创产品,实现楚雄彝绣与国际国内市场握手;与东方国际集团、肯德基、星巴克等企业开展常态化合作,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今年1—8月,彝绣协议订单达5185.38万元,完成出口订单692万元。

“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楚雄彝绣展区展出的彝绣产品

据悉,9月23日,楚雄彝绣成衣系列发布会将在米兰时装周举行。届时,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楚雄彝绣继纽约时装周后,在世界四大时装周再次亮相,将充分展示中国非遗的无穷魅力,讲好中国非遗传承发展故事。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普玉珍说:“我3岁时,奶奶就教我穿针引线,后来我学会了图案设计。在政府的支持下,开了彝绣店,办起了雄冠彝绣厂,厂里有8000多名绣娘,培训的绣娘就超过1万人,绣娘月收入达3000多元。”据统计,楚雄州5.7万名绣娘人均年收入达3180元,2022年,全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2023年上半年,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1.11亿元,带动12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所有这些,无不是对非遗创造性转化工作高度重视和发展的结果。

楚雄日报全媒体记者丨王国鉴

编辑丨罗惠文

审核丨起永俊 章钊 杨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